資源簡介 (共31張PPT)色彩斑斕的印象派—德彪西〔法〕克勞德·莫奈 《日出·印象》線條色彩朦朧模糊飄渺細碎線條顏色〔法〕莫奈 《日出·印象》〔法〕莫奈 《日出·印象》線條顏色細碎飄渺朦朧模糊〔法〕莫奈 《日出·印象》線條顏色模糊朦朧細碎飄渺飄渺細碎模糊朦朧顏色線條〔法〕莫奈 《日出·印象》西方音樂史時間軸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印象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民族主義時期1600-17501750-182019世紀19世紀下半葉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印象主義時期印象主義音樂人物阿希爾-克洛德 德彪西(1862-1918)Achille-Claude Debussy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印象主義樂派創始者;7歲學習鋼琴,11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22歲憑大合唱《浪子》獲得當時音樂最高獎-羅馬大獎;他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印象主義音樂人物海上—從黎明到中午3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2 第二樂章海浪的嬉戲印象主義音樂—交響素描《大海》1 第一樂章創作:1905年3月 首演:1905年10月引子問題一:作曲家用什么音色(樂器)來描繪黎明前的大海?低音弦樂豎琴問題二:音樂動機在旋律、力度、速度、音區等方面有何特點?持續音慢速ppp-pp低音區-中音區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問題:奏出下列主導動機的主奏樂器是什么?英國管小號弱音器弱音器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問題:奏出下列主導動機的主奏樂器是什么?跳進級進三連音連線海上—從黎明到中午A段問題一:這部分主題旋律出現了幾次?問題二:作曲家用怎樣的“音樂”來描繪大海?第一主題海上—從黎明到中午A段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第一主題兩次長笛單簧管問題一:這部分主題旋律出現了幾次?A段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平行五度的“海浪”主題:唱一唱1 2 3 5 6五聲調式《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第二主題問題一:聆聽這一主題判斷主奏樂器有哪些?問題二:與第一主題相比,兩個主題是如何進行的?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第二主題海上—從黎明到中午雙簧管中音提琴豎琴第二主題海上—從黎明到中午配器以色彩柔和的木管樂器為主,弦樂組來擔任背景音色,營造一種輕盈透明、神秘朦朧的音樂氛圍;運用了弱音器的小號來營造一種牧神慵懶的音樂形象,豎琴為音樂增添了光影浮動的視覺效果。根據你的理解挑選描繪印象派的詞語。浪 漫內 心縹 緲音 畫嚴 謹理 性象 征意 象尾聲問題:作曲家繼續用什么方法來描寫中午的大海?(從力度、速度、配器等方面)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尾聲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尾聲問題:作曲家繼續用什么方法來描寫中午的大海?(從力度、速度、配器等方面)速度 力度 音區慢速-中速pp-fff中音區-高音區音樂要素海上—從黎明到中午光線主題色彩主題華彩織體樂隊配器音響的濃淡變化旋律短小,輪廓模糊使用動力感不強的復節拍和復節奏,打破小節的強弱節奏和聲新穎,營造朦朧意境未脫離大小調體系,但大量采用五聲音階突出木管音色,注重打擊樂和色彩性樂器的使用旋律節奏和聲調式配器印象主義音樂特點西方音樂史時間軸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印象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民族主義時期1600-17501750-182019世紀19世紀下半葉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印象主義時期課堂小節音樂流派 音樂風格古典主義音樂 嚴謹 規整浪漫主義音樂 注重情感的表現印象主義音樂追求 的主觀印象表現 的意境瞬間朦朧拓展與延伸內容閱讀馬拉美的詩歌《牧神午后》,聆聽德彪西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感受“印象派”文學對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像自然那樣無邊無際,像風,像天空,像海洋。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里,成為學院派藝術。——德彪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