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鼓樂鏗鏘》教科書 書 名:音樂鑒賞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理解“打溜子”、“絳州鼓樂”、“吹歌”三種鼓吹樂的表現形式,以及三首作品的音樂特點和演奏技巧。 2.聆聽《錦雞出山》《滾核桃》《吹歌》選段,感受、體驗作品的音樂情緒,想象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了解作品演奏特點和表現手法。 3.通過對樂隊編制、演奏形式、題材內涵和音樂形象等文化特征的探究,感受民間器樂與社會生活、民間習俗等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三種鼓吹樂的表現形式2. 根據秦越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特點,探究其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1.《滾核桃》的課堂體驗感。教學過程教學用具: 1.多媒體課件、扁鼓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導入語:這是我國鑼鼓音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歷史悠久、宏壯的民族氣息 以及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于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這鼓樂鏗鏘的魅力。 2.揭示課題,講述鼓的起緣、引出扁鼓以及其演示其演奏方式,并概括鼓吹樂定義。 鼓樂也稱鼓吹樂,以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等合奏形式為主的傳統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更為直觀了解鼓吹樂,高效進入主題。 二、三部感知,深入探究 環節一:“地動山搖絳州鼓”,探析《滾核桃》的藝術特征 (一)演奏技巧初體驗 師:剛才老師所使用的演奏技法源于山西絳州鼓樂“花敲干打”,分別是敲擊鼓心、碰鼓槌、滾鼓槌、敲擊鼓邊、刮鼓釘、敲擊鼓幫等,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運用不同演奏技法發出不同的音響。通常伴以板、鑼等樂器。演奏起來聲韻鏗鏘、粗獷豪放! 1.教師給出演奏譜例,邀請同學同為朗讀。 師:都兒啦”是快速敲擊左右兩側鼓邊所產生的音色、“冬”是敲擊鼓心所產生的音色、另外注意這兒的“乙”代表著休止。 設計意圖:直觀感知絳州鼓樂“花敲干打”這一演奏技法,從而悄然過渡至作品《滾核桃》“身”部分的探究。 (二)作品《滾核桃》分段探究 過渡句:作品《滾核桃》以“花敲干打”為表現形式,模仿滾落的音色。表現農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裝袋,運至房頂,然后倒出、翻曬、收起等景象。樂曲由“頭”“聲”“尾”三部分組成。 探究《滾核桃》“身”部分:了解其音樂手法、力度、速度的特點。 (1)利用譜例了解音樂手法為換頭合尾巴。 (2)師:力度上由弱變強、速度上由慢到快,都是漸進式遞增,從而將全曲推向高潮!身部分的固定節拍為4/4拍。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手法與音樂要素感知音樂場景。 探究《滾核桃》“頭”與“尾”部(基于對“身”部分的學習方法理解“頭”“尾”兩部分,感受其不同的音樂場景)。 師:絳州鼓樂是流行于山西省新絳縣的民間鑼鼓樂種,以花敲干打而著稱。 設計意圖:作品《滾核桃》只作對“頭”“身”“尾”的探究,圍繞“花敲干打”的技法特色以及速度、力度的探究展開教學,結合教師的親身演奏,達到課堂氛圍的高潮。 環節二:“土家交響打溜子”,探析《錦雞出山》的藝術特征 師:接下來,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湖南土家族,一起聽聽屬于那的音樂吧! 打溜子初體驗(聆聽一段“打溜子”) 教師展示大鑼、馬鑼、頭鈸、二鈸四件樂器 。 師:我們先來認識四樣樂器,分別是馬鑼、頭鈸、大鑼和二鈸。音色上馬鑼向上拋起,隨即敲擊背面為“呆”,頭鈸悶打為“七”,大鑼敲擊鑼面稍偏處即捂住為“當”,二鈸悶打為“卜”亮打為“配”,二鈸音色高于頭鈸。 (二)《錦雞出山》作品探究 過渡句:在神秘的湖南土家族中,就流行著一種運用這四種樂器演奏的打 擊樂合奏形式——打溜子(清鑼鼓形式)。俗語說:土家三大樂,“家伙”、“哭嫁”、“擺手 歌”,而這“家伙”指的便是打溜子。聽,土家山寨里傳來了熱鬧的敲打聲! 1.教師展現一段音樂節奏踩點的動畫視頻,并結合動畫思考三個問題:音樂的速度如何變化?音樂的力度如何變化?描寫了什么場景? 設計意圖:更為直觀的感受音樂節奏、音樂場景、配器音色,從而引發學生對作品的興趣。 利用動畫,感受音樂場景。 師:接下來,老師給大家看一小段動畫,請同學們結合其背景音樂思考三個問題:音樂的速度如何變化?音樂的力度如何變化?描寫了什么場景? 教師總結:聽完我們發現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強;視覺上直觀感知描寫的是一個與敵對峙的場景。 設計意圖:引出作品的五個音樂場景,有效結合音樂與標題進行場景構建。 3.再次播放民俗版打溜子視頻素材并選取其中“眾御頑敵”這一音樂場景。 設計意圖:感知《眾御頑敵》通過演奏技巧的變化,生 動形象的演繹了這場充滿戲劇性的斗爭,刻畫了錦雞機智勇敢的形象,成為了 全曲最精彩的段落。 師總結:打溜子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形象生動,對于動物情態的模擬,對生活場景的描述,對人物、事物的表現逼真而傳神。這是樂觀的土家族們用民間器樂展現他們熱愛生活的一面。 環節三:“河北吹咔戲”,淺析析《童謠》的藝術特征 師:像絳州鼓樂和土家族打溜子這樣完全由打擊樂器組合成器樂演奏形式屬于鼓吹樂中的清鑼鼓。那最后我們再簡單認識一下鼓吹樂中另一個類別:吹歌! 1.直抒“吹歌”概念 吹歌又稱響器班,流行于河北的傳統器樂吹打樂,為典型的燕趙地區民間器樂類型。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弦樂器,演奏曲目大多來自傳統民歌和戲曲唱腔,故名吹歌。 欣賞片段,探究其演奏特色 演奏特色:聲樂曲器樂化的演繹方式。 小結:河北吹歌,這是一種模擬性音樂,以樂器演奏模擬人聲歌 唱、動物鳴叫等。這是吹歌極具標識性的演奏特色。因此吹歌也稱為“吹咔 戲”。吹歌多用于喜慶的場合中。 設計意圖:對于《童謠》的講解由于課時關系,僅限于對于演奏特色的了解,感受其聲樂曲器樂化的精彩,引起學生音樂興趣。 三、拓展與探究 1請大家完整欣賞湖南打溜子《錦雞出山》感受其不同的音樂情緒。 2按下例譜例練習打擊樂合奏; 觀察并尋找你所生活的區域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同認識了絳州鼓樂、湖南打溜子以及河北吹歌三種鼓吹樂,鼓吹樂作為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成為了中國里約文化的一種延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功能。如今,鼓吹樂在“傳統與現代”的各種民間禮儀中穿梭,體現著中國古老的“樂與禮”的文化傳統! 師: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