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漢族民歌第二課時教科書 書 名:音樂鑒賞教材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對勞動號子的音樂情緒、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有深入的審美體驗,體會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認同感和自豪感。 2.感受《澧水船夫號子》在方言、旋律、節奏、節拍、歌詞、調式、結構等方面的音樂特點;通過對比聆聽、情境體驗、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勞動號子的音樂特點與藝術風格。 3.學生能用積極飽滿的演唱狀態、在團隊協作中生動地演唱勞動號子;學生能運用傳統民歌的演唱方法和藝術處理,表現民歌的韻味,提高藝術表現水平提高藝術表現水平。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充分感受勞動號子的音樂特點和藝術風格; 2.學唱《澧水船夫號子》引號、過灘號子兩個部分的主題動機。教學難點: 1.師生合作,在團隊協作中生動地演唱勞動號子。 2.學生能運用傳統民歌的演唱方法和藝術處理,表現民歌的獨特韻味。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 1.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山歌和小調這兩種民歌體裁 2.觀看《勞動號子》視頻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復習鞏固山歌、小調的音樂特點和風格,引出勞動號子這一體裁,導入新課。 二、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歌曲 1.介紹《澧水船夫號子》這首作品 2.了解《澧水船夫號子》的結構與歌曲所采用的板式唱腔 【設計意圖】對《澧水船夫號子》的作品結構、音樂情緒、音樂風格、板式唱腔有整體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二)學習《澧水船夫號子》引號部分 1.對照歌譜,聆聽引號音樂片段; 2.深入體驗引號片段在演唱形式、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的音樂特點; 3.學唱引號片段的主題動機。 【設計意圖】體驗作品中音樂要素對音樂情緒的重要作用;在歌曲學唱中體驗勞動號子采用一領眾和演唱、旋律平直、節奏規整、律動性強、音樂要素富于規律性變化等強烈的音樂風格。 (三)學習《澧水船夫號子》過灘號子部分 1.對照歌譜,聆聽過灘號子音樂片段; 2.分析過灘號子與引號在節奏、旋律、速度、情緒等音樂要素上的不同之處; 3.體驗過灘號子經典節奏型; 4.采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三個聲部合作完成過灘號子的音樂片段。 5合作探究。總結《澧水船夫號子》的音樂特點與藝術特征; 【設計意圖】繼續深入感受、體驗作品中通過不同音樂要素的運用,而產生的不同音樂情緒;在歌唱勞動號子的實踐活動中,積累深化對勞動號子的理解,提升對勞動號子的演唱技能,增強藝術表現力。 三、拓展提升 1.深入體驗不同地區、不同種類勞動號子的音樂風格;探究地域環境、地方語言、歷史文化等因素對勞動號子音樂風格的影響; 2.探究勞動號子的傳承與發展。 3.總結漢族民歌的藝術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漢族民歌與地域環境、地方語言、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理解民歌地域風格的形成原因,知道民歌背后所承載的人文內涵,深刻理解漢族民歌的藝術魅力和價值;通過探究漢族民歌的藝術特征,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優越性,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學總結 1.師生共同梳理回顧本節課以及本單元的知識。 2.鼓勵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積極表現民族音樂;呼吁學生肩負起傳承保護、繼承創新和發揚光大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本課學業質量標準測評點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感知、體驗《澧水船夫號子》在方言、旋律、節奏、歌詞、調式、結構等方面的音樂特點;通過對比聆聽、情境體驗、合作探究等方式,對勞動號子的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有深入的審美體驗。學生能積極參與歌唱、創編等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能享受音樂實踐活動的樂趣,提升對勞動號子的演唱技能,并能在集體性表演活動中展現協作能力,培育團隊精神。學生能從感知和表現作品中,從文化角度關注音樂作品和音樂現象,認知勞動號子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探究勞動號子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喜愛民族音樂,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