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音樂情感及情緒教科書 書 名:《音樂鑒賞》教材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 聆聽作品,感知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在表達音樂情感方面的作用。 2. 在聆聽與賞析中,感受音樂的時代性,學習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及多元不屈的民族性格,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樂審美觀和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感知音樂要素在推動音樂情緒情感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嘗試演唱《流浪者之歌》第三部分和《祝酒歌》B樂段主旋律,體會旋律起伏和情感波動走向的關系。 教學難點: 1. 視唱主題旋律,分析、體會不同情緒的作品。教學過程導入:復習回顧音樂的基本要素,引出主題 通過對三個音樂片段的聆聽,感受不同作品表達的音樂情緒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引出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與音樂表情達意的關系。 新授 《流浪者之歌》 1.作品簡介:《流浪者之歌》是作曲家薩拉薩蒂在匈牙利旅行時,聽到當地吉普賽人演唱的歌曲受到啟發而創造的小提琴曲,作品通過流暢委婉的旋律和富有變化的節奏,表達了吉普賽人四處流浪的哀愁與熱情奔放的性格。 2.引子部分: (1)關注引子開始部分的演奏樂器,旋律特點。 (2)體會銜接句和引子結束句的旋律特點,體會旋律背后傳遞出的吉普賽人民的內心情感。 3.第二部分:對比音樂情緒發生的變化。 4.第三部分: (1)引導學生思考速度、力度、演奏音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學唱旋律,感受旋律的凄美與憂傷。 5.第四部分:對比與之前樂段音樂情緒的變化,體會音樂要素在傳遞情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祝酒歌》 1.完整聆聽作品并思考: (1)作品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 (2)作品表達了億萬人民怎樣的心聲? 2.分段聆聽 (1)分析A樂段“香”字演唱特點——吸取了戲曲元素,使得旋律婉轉流暢。 (2)通過打節奏、唱旋律,體會B樂段音樂情緒的變化。 (3)教師范唱C樂段,旋律變得舒展,表達了華夏兒女對實現美好宏偉藍圖的信心。 (4)師生互動,在唱、跳、打節奏中體會歌曲表達的億萬人民向未來進軍的豪邁氣概。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對《流浪者之歌》和《祝酒歌》兩首作品的賞析,進一步體會了節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音樂要素在推動音樂情緒情感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學會聆聽,更好的感受音樂之美。 課后作業: 1.學唱歌曲《母親教我的歌》。 2.運用所學,賞析《立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