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中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中國古典舞賞析(第一課時賞析)教科書 書 名:音樂必修音樂與舞蹈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藝術與感知:通過文物會跳舞,啟發學生探究舞蹈與相關藝術完美結合。用舞蹈表現中國古代繪畫名作《千里江山圖》,用舞蹈塑造了中華武士的英雄氣概,更能用舞蹈表現中國書法藝術,結合舞蹈的意象之美,體驗舞蹈作品的風格及特點,感受其藝術魅力。 2.藝術與表現:在聽、觀、賞、析、動等實踐活動中,通過感官,感知藝術門類的個性與共性,逐步了解中國古典舞多姿多彩的風貌及其風格特點。 3.文化理解:通過藝術門類中的“水墨畫”“書法”“彩陶”的“力”“點”等章法的變化,理解中國藝術文化的表現和韻味,并通過觀察、思考,領悟四個舞蹈作品來領悟“融合文化藝術”的獨特價值。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結合中國文物中的書畫、彩陶、兵馬俑在舞蹈中的意象表現形式,了解文化背景,從而認知中國古典舞的特點。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和表現古典舞神韻中的“提”“沉”與氣息身體的結合;對比賞析《只此青綠》《秦王點兵》《扇舞丹青》《踏歌》作品中的風格特點、表演形式、伴奏音樂、動作的原型以及特點;以及賞析作品里知識量把握和控制,引領學生更好學習中國古典舞。教學過程一、探究體驗——導入:【博物館第一站】《只此青綠》作品,跟隨老師一起走進博物館如果文物會跳舞,這會是一種怎樣的奇妙體驗呢? 1.作品思考:舞者所表現的是畫卷中什么角色? 2.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入中國傳統美學的神奇世界,欣賞能讓文物活起來的典范之作《只此青綠》。理解舞蹈服飾、動作與畫卷中的山水之間的關系,欣賞書畫作品表現的意境,體驗所表達情感的藝術表現效果。 通過鑒賞與臨摹經典書法作品,引導學生理解作品主題與藝術家風格的關系、欣賞筆墨技法表現的意境,體驗不同情感的藝術表現效果。采用聆聽、感受探究的形式作為切入點,一方面便于引起學生的體驗,另一方面使得教師對學生的身體律動開發起點做有效的開發。并能在上課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互動性。 二、授課解疑——【博物館第二站】走進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展廳《秦王點兵》 1.作品思考:你也可以掃描屏幕中的二維碼,與老師一起在線互動答題。 舞者表演的是男性角色還是女性角色? 舞者在表演中運用了哪些舞蹈技術技巧? 2.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舞蹈語匯是怎樣表現了一個虛擬的秦王閱兵的宏偉場景的。舞蹈只使用了四個舞者,卻營造出了千軍萬馬之勢,氣勢非凡,雅俗共賞,成功塑造了中華武士的英雄氣概。 三、參與體驗: 1.我們一同學習中國古典舞基本手型。 2.【博物館第三站】《扇舞丹青》多元化的“融”舞 師:看完《扇舞丹青》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美和感受?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品《扇舞丹青》借用一把折扇,演繹了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神韻之美,動態地展現了"紙上的舞蹈",作品通過表演者似飛騰狂草、像描畫丹青般的一招一式,將古典舞與中國書法文化、扇文化、劍文化融為一體,把舞、樂、書、畫熔于一爐,表現出來的藝術意象是“畫中有舞”“舞中有畫”帶我們進入一副如詩如畫的境界,不經意的“一撇一娜”“閃轉騰挪”“行云流水”“流暢自如”描繪出"墨舞"精品。 生:準確描述了《扇舞丹青》這一舞蹈作品。 探究奧秘:【博物館第四站】請同學們觀看視頻《踏歌》。 作品思考:舞蹈在節奏、情緒上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思考是體會舞者以“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的舞蹈動律,以魏晉時期宋齊梁陳間江淮女子為形象依據,表現了陽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扶風,在邊舞邊唱中盡顯共沐春風的愜意。 對比分析:讓我們一同來回顧今天的奇妙旅程。四支舞蹈作品有什么相同 之處?(生卡通答題)四支舞蹈作品在:表演形式、創作原型、服飾道具、伴奏音樂、動作特點等方面又各具特色。編導們深度挖掘與創新,配合舞蹈演員的深情演繹,給予了文物新的生命。 設計意圖:進行多種感知體驗,藝術與文化,在不同文化中獲得藝術感知,通過實踐創作表達,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理解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以及舞種的歸類與認知,背景及來源,肢體的體驗以及嘗試簡單創作等多元素的去展示自我,收獲學生的成長。 六、課后練習,作業 :請同學們掃描屏幕中的二維碼 在課后積極參與探究與實踐 1.查閱資料尋找以我國文物為創作原型的舞蹈作品。2.結合舞蹈與生活的關系,嘗試用舞蹈動作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場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