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佛緣遺珍教學目標:了解和欣賞中國佛造像的藝術特點,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學習用水墨的方式表現佛造像,運用墨色濃淡和勾線、以染帶擦等方法表現佛造像的形象特征和神韻;學習馮其庸爺爺研究文物保護文物,熱愛家鄉的情懷,激發學生積極向善、求真、求美的生活態度。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和欣賞中國佛造像的藝術特點,運用合適的筆墨語言表現佛造像的形象特征和神韻。難點:運用墨色濃淡、以染帶擦等方法表現佛造像的形象特征和神韻。教學過程:1、 初識佛緣遺珍師:在馮其庸學術館的第五展廳“佛緣遺跡”里,陳列了馮老捐贈的27件石刻精品,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拜過佛嗎?馮老為什么收藏這么多的佛造像、造像碑?是馮老迷信嗎?什么是佛?佛給你什么印象?)學生交流。師: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能的人,在人們心中是真善美慧的化身,馮爺爺將前人留下的珍品捐贈,留給我們不僅僅是珍貴的文物,更多的是向我們傳遞一種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信念,讓我們都能成為有佛緣的人。今天這節課就來學習佛緣遺珍。揭示課題:佛緣遺珍2、 走近佛緣遺珍師:讓我們再次走近它,細細品味前人留下的珍品。(視頻欣賞)師:當你駐足在這些佛像前,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預設:1平靜(佛像的端莊溫和讓你內心獲得平靜)2激動(中國是一個佛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當生于印度鼻梁高挑、異域風情的佛陀來到中國后,國人不斷地改變他的面貌,雕刻了很多精美的石刻,其中有著深遠影響的當屬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麥積山石窟這些佛造像小的僅有幾厘米,大者可與山比高,這是云岡石窟第20窟的佛造像,這是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讓人嘆為觀止。)師:今天我們就用水墨的方式來表現佛造像,先來看看符合中國人審美的佛造像其五官有何特點?1五官師:寬闊的額頭,高聳的螺髻發,與普通人相比,五官有何特點?眉:眉如初月,彎彎慈眉相,中高兩稍低眼:佛像擺放在什么位置?較高,身體前傾,目光平視偏下,眼二分開八分閉,寓意常觀已過不定人非,造型表現了中國人特有的長而上挑的丹鳳眼,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鼻:依然帶有犍陀羅風格,希臘式的額頭與高而挺的鼻梁相連,鼻頭厚實,寓意圓滿。唇:豐滿,代表著寬厚、誠實,嘴角往里略凹,體現了寬大。耳:佛耳福德相,妙好耳輪垂。耳垂向下,體現了與世無爭。與普通人相比佛耳特別大,運用了什么方法?(夸張)師:你會用怎樣的水墨方法來表現最有趣、最生動的佛造像?濃墨、淡墨、中鋒、側鋒學生一次作業嘗試,教師適時點評。師:大部分同學都采用了中鋒勾線的方法,墨色運用合適,線條也很流暢,怎樣表現出石刻的質感、明暗?或者說歷史的感覺?學生交流。師:吳老師也研究了佛造像的畫法,畫的不好不準笑話我,這是我動腦筋想出來的。教師示范:注意觀察我是用筆的哪個部分畫的?眼睛墨色可以濃一些,造型基本是平的,眼角上翹,眼窩的墨色淡一些,兩頭低中間高的彎彎慈眉,與眉相連高挺的鼻梁,厚實的鼻頭,方方的唇,淡墨勾勒出方圓的臉型,線條流暢,大耳垂肩,兩筆有層次的淡墨從上至下將臉型的輪廓線與面的轉接相結合,增加形體的厚重感。師:你能試一試嗎?皴擦染的方法都可以,表達出感覺的方法就是好方法。2形體美佛造像局部欣賞師:小試牛刀之后,一起來看看不同朝代的佛造像又有何特點?師:相比于西方雕塑的力量美,古代雕塑家更喜歡用含蓄的方式來表達佛造像的內在氣韻。這也是石佛造像最大的魅力所在。他們用彎曲、明快的弧線條勾勒出豐滿圓潤的形體,(隋朝佛造像)把傳統的線條與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相結合,將佛造像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用寫意的筆法勾勒出我國古代佛像雕塑的意境美。三、表現佛造像1、欣賞大師作品濃淡相宜,虛實變化,表現出了石刻的感覺。這位畫家淡墨渲染出了歷史的沉淀,歲月的滄桑。這位畫家用皴擦來表現石刻的厚重感。2欣賞學生作品師:同學們用什么方式表現心中的佛造像?有的先勾后染,有的沒骨表現,有的畫一組。用你喜歡的水墨方法來表現心中的佛緣遺珍。四、再悟佛緣遺珍展示評價學生作品師:通過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了解了中國古老的雕塑藝術,感謝馮老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馮老就是被這種魅力吸引,數十次西行重走玄奘之路,課的最后吳老師將馮老總結的玄奘精神與大家共勉:堅忍不拔,追求真理;不怕吃苦,執著求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