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創新教學】2024版七上歷史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導學案 教學設計)(實用性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創新教學】2024版七上歷史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導學案 教學設計)(實用性強)

資源簡介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導學案
開學第一課——發現歷史的魅力
【任務一:溫故知新跨文史——小學語文中的歷史】
(一)你知道嗎,文史不分家,即語文和歷史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讀完小學的你,已經多次與歷史邂逅了。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小學所學的內容,你還記得哪些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呢?下面列舉了一些你們曾經學習過的課文,快在導學案上的相應位置選一選吧!
1.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下冊,其中有一篇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
A.魯濱遜漂流記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憶 D.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上冊,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
A.開國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魚鉤 D.七律·長征
3.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四年級和五年級,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草船借箭 B.圓明園的毀滅
C.囊螢夜讀 D.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4.下面四篇課文同樣出自小學語文,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趙州橋 B.曹沖稱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二)回憶完了上述內容后,同學們,現在我們就一起,通過總結這些課文的相同點,來簡單了解一下歷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女士回憶她的父親——李大釗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開篇便點明了時間——1927年 4月 28日,16年前的一天;《開國大典》記錄了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囊螢夜讀》記錄了晉代的車胤(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勤奮好學,捕捉螢火蟲做燈,深夜苦讀的歷史;《趙州橋》介紹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建造趙州橋的歷史: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或近或遠的過去,這告訴我們,歷史就是 。
2.因為李星華女士的回憶與記錄,我們知道了李大釗先生遇害的詳細經過;因為《晉書》的記錄,我們通過《囊螢夜讀》見識了車胤的勤奮好學;《三國志》記載了七歲的曹沖稱象的聰明才智;《金色的魚鉤》記錄下了老班長的事跡;毛主席的《七律·長征》通過詩歌的浪漫手法記錄了紅軍的偉大長征,展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氣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記錄下了周總理少年時的家國擔當與遠大志向: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之所以能為我們所了解,是因為它們都被記錄了下來,這說明歷史是 。
3.李大釗先生對我國近代史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八年級上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李大釗先生“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他的遇害,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在八年級下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1949年10月1日舉行的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八年級上冊中,我們也會學到,紅軍長征的勝利,如何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曹沖是曹操的兒子,學過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課,我們就會了解到,曹操對東漢末年和三國的歷史影響,所以古人會專門記錄他以及他兒子的一些事情:從上面這些介紹中,我們發現,人們在記錄這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主要選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或地位較高的人或事,這表明歷史主要記錄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 (重要、渺小)的人物。(選詞填空)
4.從《曹沖稱象》《西門豹治鄴》《螢囊夜讀》《趙州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八年級上冊中,我們還會學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會挨打;從《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我們領略了開國領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為之折服;從《金色的魚鉤》《狼牙山五壯士》《為人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我們見證了英烈們的英勇不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愛國主義:這些都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啟迪,陶冶了我們的愛國情操,這告訴我們 。
(三)同學們真棒,已經簡單總結出了歷史是什么,這說明我們的歷史學習開了一個好頭!那么現在,我們就再接再厲,思考一下,我們小學邂逅過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1.《西門豹治鄴》《草船借箭》《曹沖稱象》《趙州橋》等文章中記錄的古代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中國的古人真是太聰明了,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光輝歷程照耀千古,身為中國人,我驕傲!這說明,歷史可以——
2.《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開國大典》等近現代發生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許多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們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學習,建設未來之美好家園,告慰先烈,砥礪前行!這說明,歷史可以——
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藝術水平,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或對兄弟的思念,或對國家的關懷,這些感情,無論在時間上距離我們有多么遙遠,但即便過去了千年,依然見字如面,我們依然能夠在品讀古人詩時,情有所感,心有所思。這說明,歷史還可以——
4.總結一下就是:
(1)
(2)
(3)
(4)
所以,當然要努力學好歷史,發現歷史的魅力呀!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了解 、藍田人、鄖縣人、 等古人類活動,知道我國是 的重要地區,初步認識 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2.閱讀教材第4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4個問題如下:
(1)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是根據什么來研究古人類歷史的?
(2) ?
(3)他們(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 ?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知道我國境內古人類(尤其是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時、何地,了解它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目標2:知道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目標3:能夠對比古人類與現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學習1:我國境內的古人類】
閱讀教材第4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我國的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在云南( )發現了距今約( )年的元謀人;發現于陜西藍田的是( )人,他們距今約( )萬年;鄖(yun)縣人距今約( ),發現于( )。
2.元謀人的地位:相比于藍田人和鄖縣人,元謀人距今更為久遠,距今約( )萬年,是我國( )。
3.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閱讀教材第5頁“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找出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等發現的位置并圈出來。從這幅圖片可知,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是世界上發現( )和舊石器時代( )最( )(選填多還是少)的國家之一。
4.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是——( ):其中,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是( )。對于元謀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對于藍田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對于鄖縣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通過這些考古發掘和對遺址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5.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出自《賀新郎·讀史》,“人猿相揖別”表面是說人和猿猴作揖道別,本質上是說人從猿猴進化而來,“幾個石頭磨過”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 )。但這里也有一個小錯誤,你能通過閱讀教材4頁和9頁下方的注解②找出來嗎?
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舊石器時代在前,新石器時代在后,所以人類進化時,最先出現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 )制(選填打還是磨)。所以“只幾個石頭磨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只幾個石頭( )過”。
【學習2:北京人】
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和目標來閱讀教材5-6頁的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北京人檔案(何時、何地):北京人家住( )【北京人遺址的位置】,全稱北京( )人,簡稱“北京人”,因發現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約( )年。
2.考古發掘成果:北京人遺址最先于( )年被發現,1929年,我國青年考古學者( )發現了第一個( )化石,還發現了( )遺跡。后來,在這一遺址中,先后發掘出5個頭蓋骨化石,還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約10萬件( )制石器(選填打還是磨)。
3.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掀開北京人的紅蓋頭(頭蓋骨):通過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我們可以試著復原北京人的頭像如右圖(教材6頁)。通過復原圖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人類,北京人的復原頭像其實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這些都是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用火痕跡,比如( )、燒石和燒骨等,這說明北京人已經( )。北京人遺址中有動物化石,還有燒骨,這說明這些動物極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燒骨表明,北京人吃的還是燒烤——這表明北京人會用火來( );火可以驅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們推測,北京人也會用火來( )、照明;無論多大型的猛獸,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會用火來( :總結這些可以發現,北京人學會用火之后,生存條件大大改善了,這告訴我們,( )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約10萬件打制石器,通過研究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發現,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類型較多,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同學們可以先在右邊的圖片上來分辨一下,這些石器的類型和作用。從石器的類型和數量上,我們可以推測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已經比較( )(選填成熟還是生疏)。
(3)燒骨的發現除了證明北京人學會用火外,還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譜中有動物肉,他們是通過( )獲取了這些食物。我們知道,動物相比人類有很多身體上的優勢,但為何大多數時候都是人類狩獵動物呢,是因為人類會使用( ),還懂得結成( ),共同勞動。天天吃肉也會吃膩,所以還需要來點素的,當時的情況下,北京人主要通過( )改善伙食。
(4)思考:北京人會使用( ),通過( )、( )等獲取食物。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過這種方式生存嗎?很明顯不能是吧,所以能夠支撐北京人在( )萬到( )萬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環境因素是:當時的北京( )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美,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所以除了石頭外,獸骨和( )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這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是遠古人類發現的外部條件之一。(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5.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確定,( )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 )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 )和( )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單元目標中要求,我們要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6.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遠古人類距離我們非常久遠,比如元謀人距今約( )年,北京人距今約( )年,但是現在的我們,依然可以大致了解他們起源于何時、何地,還可以推測出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是因為,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化石、遠古人遺址等重要證據,這表明,( )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學習3:山頂洞人】
閱讀教材5頁和7頁的內容,完成后面的問題:
1.閱讀5頁“相關史事”,了解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人類是由( )進化而來的,這一演化發生在大約( )年前,演化的標志的人類會( )和使用工具。后來,在勞動等因素的推動下,人類不斷掩護,先后演化為( )人和( )人,其中北京人便是( )人。后來直立人演化發展為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征的早期( ),這一演化發生在距今約( )萬年前,正與北京人“謝幕”的時間吻合。最后,現代人是演化中的晚期( ),出現于大約( )年前。
2.完成5頁“讀地圖”任務:其中既發現直立人又發現智人化石的地點是( ),這里發現的直立人是( ),智人是( )。
3.山頂洞人檔案(何時、何地):山頂洞人距今約( )年,屬于( ),模樣與現代人( )。
山頂洞人發現于周口店( )頂部的洞穴,因為是在山頂部的洞穴中發現的,還因為“北京直立人”已經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學家們將他們命名為( )。
4.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山頂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據考古推測,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們依然處于( )石器時代(選填新還是舊)。但是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骨針,骨針前端比較光滑,這說明山頂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術;骨針尾部有孔,這說明山頂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術;針可以用來縫制衣服,骨針的發現表明,山頂洞人可能會( )。
(2)7頁的裝飾品同樣發現于山頂洞人遺址,可能是山頂洞人佩戴的飾品,這表明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產生了( )意識。通過其他考古發現推測,山頂洞人過( )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勞動,靠( 、 )為生,還會捕魚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會埋葬死者,活動范圍相當大,與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學會用( )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會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知道( )。
【學習4:總結歸納】
1.我國境內古人類檔案:
元謀人 藍田人 鄖縣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考古發掘成果 兩顆門齒 化石 一個完整頭骨化石 3個頭骨化石 頭蓋骨化石、牙齒化石、 用火遺跡、大量打制石器 骨針、裝飾品
生產生活推測 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勞動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學會用火等,在遠古人類演化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2)時空觀念:①掌握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能夠一一對應;②當時的地理環境對遠古人類的演化與發展產生著影響。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依據,通過遺址的發掘,化石和其他發現等,我們才能不斷推測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嘗試重現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追問我從何處來。
(4)歷史解釋:能夠通過遺址分布、考古發現等,闡述我國遠古人類的生活。
(5)家國情懷: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第1課中,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元謀人、北京人等遠古人類的代表,一探我國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簡單了解了遠古人類從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進程。在下節課中,我們將會學習晚期智人如何繼續發展,誕生原始農業,奠定文明曙光的歷史……
2.第1課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知道所學的幾個遠古人類代表起源于何時何地:元謀人距今約170萬,發現云南元謀;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發現于陜西藍田;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發現于湖北鄖陽;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中。
(2)大致了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遠古人類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作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結成群體生活,靠狩獵、采集為生;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過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3)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4)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化石是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
(5)知道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的不同:北京人屬于直立人,能夠直立行走,但面部保留了很多猿猴特征;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模樣與現代人相同。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活動1:溫故知新】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 等遺址,了解我國 的發展,認識我國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2.閱讀教材第9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3個問題如下:
(1) ?
(2)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3)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通過河姆渡、半坡等歷史遺存和考古發掘成果,探究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清楚地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
目標2: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重大發明創造,結合歷史遺存的特點,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學習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閱讀教材第9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原始農業起源探秘:
(1)我國先民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逐漸加深了對各類可使用植物的認識,這為原始農業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距今約( )年前,先民開始對野生植物進行人工管理,相當于出現了農業的雛形;
(2)考古發現顯示,距今約( )萬年前,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產生;現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 、 )和黍都發現于我國,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考古展現的農業發展情況:考古發現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遺存主要有( )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 )遺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和義烏橋頭遺址等,主要位于( )方(選填南或者北);發現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遺存的遺址主要位于( )和內蒙古等地,如北京門頭溝東湖林遺址和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等,很明顯位于( )方(選填南或者北)。
3.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稱大米,世界廣泛種植,和小麥、玉米并稱為當今世界三大主糧。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水稻遺存距今約一萬年,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等農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4.原始農業的重大影響:結合所學,思考并完成下列對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的打×。
危險很大 收獲穩定 單次收獲多 平均收獲多 經常換地方
狩獵
采集
原始農業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狩獵采集,農業生產收獲( ),風險( ),更加穩定,所以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 )生活。同時,在新石器時代,人們( )制石器,制作( )器,飼養家畜,( )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這為(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習2: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
1.閱讀教材第11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大量水稻遺存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 )
( )實物的發現 會制作農具( )并廣泛使用
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
豬紋陶缽 會制作( ),懂得飼養家畜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 )技術,有審美意識等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玉器和簡單樂器骨哨等
2.稻作農業的繁榮: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發現表明,我國史前稻作——以種植( )為主的農業經濟的興盛區域為( )中下游和( )流域。
【學習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閱讀教材第12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半坡遺址中發現粟類等糧食作物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 )、黍
石錛(ben) 能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紡輪, 掌握了( )技術
會制衣
骨箭頭、骨魚叉 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
陶塤、人面魚紋彩陶盆等 會制作陶器,懂得音樂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飼養豬、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為食物補充,大量使用裝飾品
2.對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類型為何不同?
干欄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處地域 ( )流域 ( )流域
氣候特點及房屋建筑需求 (氣候潮濕還是寒冷) (需要防潮還是保暖)
結論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約1萬年前,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如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粟,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理解原始農業的意義(唯物史觀):原始農業的產生意義深遠,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人們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這一切都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3)知道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年。河姆渡人發展出了繁榮的稻作農業,主要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出土了帶有藤條殘木柄的骨耜,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和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4)知道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于黃河中游地區的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于仰韶文化。半坡人主要種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在半坡遺址,考古出土有彩陶、陶塤、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這些有助于我們還原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3.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檔案:閱讀12-13頁內容,完成表格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時間
分布區域
時代特點 主要從事( )作農業生產 處于( )社會的興盛時期 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制作精致陶器,如龍山文化的( )
代表遺址 仰韶村遺址、( )遺址、西坡遺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繼者龍山文化
考古發現 彩陶;西坡遺址大房子;多處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隨葬品
4.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通過考古發現,還原史前社會的發展:
(1)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發現了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推測可能是( )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從這里可以試著推測,相比于北京人結成群體生活和山頂洞人過( )生活,沒有貴賤的差別,仰韶文化所處的社會時期,已經出現了分工或尊卑雛形。
(2)在仰韶文化發現的多處公共墓地中,距今約( )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這表明氏族成員之間的地位是( )的,還沒有出現明顯的( )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約( )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了( ),有的人墓葬規模大,隨葬品數量多,這說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 ),財富多,而有的人不僅墓葬規模小,而且隨葬品很少或者沒有,這說明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 ),財富積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隨葬品的數量差別就更明顯了,在同一墓地(表明處于同一氏族)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還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相比于山頂洞人的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當時的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 )分化。
5.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具體的標準之一便是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初步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現在,你能結合我們1-2課的所學,列舉出具體的示例來印證這些要求嗎?
勞動的重要作用:
物質生產打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
【學習4:綜合歸納,了解史前文化發展與科技發明】
1.考古發現向我們展示了我國先民們的各種發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內容,你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紡輪和養蠶繅絲 ⑦木結構水井 ⑧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塤等
與農業相關的: ;與音樂相關的: ;能夠極大改善生活的: ;
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 。
2.從陶器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閱讀10頁、13頁的“相關史事”和14頁的“知識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國的( )遺址,經科學測定,距今約( )年,這表明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具有極高的實用性,人類可以用它燒煮食物,還能用來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 ),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在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中,制作陶器與磨制石器、飼養家畜等同樣重要。后來,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文化價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繪有魚、鳥、花等圖案的( ):這些器物不僅造型獨特,而且花紋繁多,展現了史前時期的文化發展和先民的審美水平。
(2)現在,陶器更有極高的考古價值,龍山文化的蛋殼陶,器壁最薄處不足( ),表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能夠使用穩定且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燒窯技術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數量和質量的差別,反映了當時出現的( )現象;通過考古發現,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 )地區,但影響范圍卻可達黃河上下游,以及( )流域和( )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3)10頁“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表明,我國這一時期遺存的主要特點是( ),從河姆渡、半坡等遺址的具體情況,從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情況,我國史前社會以( )為基礎,不斷發展,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動了史前社會的發展。
【學習5:總結歸納】
1.史前社會檔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時間
發現 地點
考古發掘成果 水稻遺存、骨耜等 粟、紡輪、骨針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產生活推測 主要種植( ) 住( )房屋 制作了先進農具骨耜 主要種植( ) 住( )房屋 會紡織、制衣 文化大繁榮,出現貧富分化跡象 制陶技術大發展 出現( )現象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勞動推動社會發展;原始農業出現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貧富分化現象開始出現,出現階級分化跡象;史前社會的發展中,氏族社會前期貧富分化不明顯,后期開始出現貧富分化,即將進入奴隸社會,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為奴隸主,貧窮和地位低的人成為平民甚至奴隸,遭受奴隸主的壓迫。
(2)時空觀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知道新石器時代歷史遺存的特點。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水稻遺存、粟的遺存等,明確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通過對骨耜、紡輪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會的生活情況;通過對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測史前文化的大繁榮,通過對墓葬隨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測史前社會的發展等。
(4)歷史解釋:結合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闡述我國史前社會的基本情況。
(5)家國情懷: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的最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5)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②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可以燒煮食物,還可以存儲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
③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古代,我國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行銷世界。
(6)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處于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主要代表有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等。仰韶先民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從考古發現中可以推測,隨著發展,仰韶文化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跡象。
(7)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8)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900—4400年。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時期,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了較大發展,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距今約4400—3800年的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龍山文化發展了制陶技術,能夠制作更為精美的陶器,典型代表是器璧最薄處不足1毫米的“蛋殼陶”,制作這種陶器需要使用穩定且能夠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和高超的燒窯技術,表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9)舊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磨制時期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我國歷史遺存呈現出星羅棋布的分布特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等均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格局特色,共同發展組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題,使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過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文明已經奠基,曙光還會遠嗎……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 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個問題如下:
(1) ?
(2)古老的傳說中有 帝、 帝、堯、舜、 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15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2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 )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
(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 )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 ),一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出現了( )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階級開始分化。
(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 ),從而形成了( )。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統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 )”符合。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 ),人口顯著( )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 、 )能力
炭化稻谷多達( )千克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 )分化相當明顯
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掌握( )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 )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17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 )分化嚴重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貴族墓地發現人殉現象
隨葬品來源( )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小件( )器,( )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 )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 )和( ),共同構成了早期( )的主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約( )多年時,( )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 )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原始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2)良渚、陶寺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私有制的產生是因為原始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即生產力的進步;私有制下的貧富分化,導致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戶加劇,最終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成為統治階級,其他人則成為被統治階級,階級產生;統治階級以王為首,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等權力,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早期國家誕生。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和調和的產物,是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2)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一社會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陶寺古城遺址表明黃河中游地區出現早期國家。二者加上其他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黃河、長江、西遼河等流域都發展除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陶寺古城隨葬品來源廣泛,仰韶文化彩陶影響周圍等考古發現表明,早期文明之間不斷交融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題,這表明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學習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18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 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 )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帝、黃帝 與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 )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 )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 ),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 ),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 ),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 )。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 )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約( )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 )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 )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面對疫情的不同做法,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學習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3)通過阪泉之戰,炎帝歸順黃帝,二者結成部落聯盟,通過涿鹿之戰,蚩尤敗給了炎黃,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這反映了華夏族形成過程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融合。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4)堯舜禹是黃帝之后的部落首領,他們之間實行禪讓制,把首領傳給賢德之人,大禹治水體現了大禹的奉獻精神,更體現了中國人人定勝天、自強不息的精神。遠古神話傳說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神話反映出的精神,也塑造著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第二單元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導學案
開學第一課——發現歷史的魅力
【任務一:溫故知新跨文史——小學語文中的歷史】
(一)你知道嗎,文史不分家,即語文和歷史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讀完小學的你,
已經多次與歷史邂逅了。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小學所學的內容,你還記得哪些講述以前
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呢?下面列舉了一些你們曾經學習過的課文,快在導學案上的相
應位置選一選吧!
1.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下冊,其中有一篇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
文”這一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
A.魯濱遜漂流記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憶 D.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上冊,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
課文”這一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
A.開國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魚鉤 D.七律·長征
3.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四年級和五年級,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
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草船借箭 B.圓明園的毀滅
C.囊螢夜讀 D.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4.下面四篇課文同樣出自小學語文,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以
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趙州橋 B.曹沖稱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二)回憶完了上述內容后,同學們,現在我們就一起,通過總結這些課文的相同點,
來簡單了解一下歷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女士回憶她的父親——李大釗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開
篇便點明了時間——1927 年 4 月 28 日,16 年前的一天;《開國大典》記錄了 1949 年 10 月
第 1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1 日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 1860 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囊
螢夜讀》記錄了晉代的車胤(生活在距今 1600 多年前)勤奮好學,捕捉螢火蟲做燈,深夜
苦讀的歷史;《趙州橋》介紹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建造趙州橋的歷史:這些
事情都發生在或近或遠的過去,這告訴我們,歷史就是 。
2.因為李星華女士的回憶與記錄,我們知道了李大釗先生遇害的詳細經過;因為《晉書》
的記錄,我們通過《囊螢夜讀》見識了車胤的勤奮好學;《三國志》記載了七歲的曹沖稱象
的聰明才智;《金色的魚鉤》記錄下了老班長的事跡;毛主席的《七律·長征》通過詩歌的
浪漫手法記錄了紅軍的偉大長征,展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氣魄;《為中華之崛起
而讀書》記錄下了周總理少年時的家國擔當與遠大志向: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之所以能
為我們所了解,是因為它們都被記錄了下來,這說明歷史是 。
3.李大釗先生對我國近代史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八年級上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
李大釗先生“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他的遇害,是國家的
重大損失;在八年級下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1949 年 10 月 1 日舉行的開國大典,
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八年級上冊中,我們也會學到,紅軍長征
的勝利,如何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曹沖是曹操的
兒子,學過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課,我們就會了解到,曹操對東漢末年和三國的歷史影響,所
以古人會專門記錄他以及他兒子的一些事情:從上面這些介紹中,我們發現,人們在記錄這
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主要選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或地位較高的人或事,這表明歷史主
要記錄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 (重要、渺小)的人物。(選詞填空)
4.從《曹沖稱象》《西門豹治鄴》《螢囊夜讀》《趙州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
慧;八年級上冊中,我們還會學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慘痛歷史告訴
我們,落后就會挨打;從《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我
們領略了開國領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為之折服;從《金色的魚鉤》《狼牙山五壯士》《為人
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我們見證了英烈們的英勇不屈、全心
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愛國主義:這些都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啟迪,陶冶了我們的愛國情操,
這告訴我們 。
(三)同學們真棒,已經簡單總結出了歷史是什么,這說明我們的歷史學習開了一個好
頭!那么現在,我們就再接再厲,思考一下,我們小學邂逅過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1.《西門豹治鄴》《草船借箭》《曹沖稱象》《趙州橋》等文章中記錄的古代歷史告訴我
們,我們中國的古人真是太聰明了,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光輝歷程照耀千古,身
第 2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為中國人,我驕傲!這說明,歷史可以——
2.《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戰友邱少云》《董
存瑞舍身炸暗堡》《開國大典》等近現代發生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許多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們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學習,建設未來之美好家
園,告慰先烈,砥礪前行!這說明,歷史可以——
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人的
文化藝術水平,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或對兄弟的思念,或對國家的關懷,這些感情,無論
在時間上距離我們有多么遙遠,但即便過去了千年,依然見字如面,我們依然能夠在品讀古
人詩時,情有所感,心有所思。這說明,歷史還可以——
4.總結一下就是:
(1)
(2)
(3)
(4)
所以,當然要努力學好歷史,發現歷史的魅力呀!
第 1 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活動 1:確定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 2 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了解 、藍田人、鄖縣人、 等
古人類活動,知道我國是 的重要地區,初步認識 是研究
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2.閱讀教材第 4 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4 個問題如下:
(1)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是根據什么來研究古人類歷史的?
(2) ?
(3)他們(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 ?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 1:知道我國境內古人類(尤其是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時、何地,了解它們
的生產、生活狀況;
第 3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目標 2:知道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目標 3:能夠對比古人類與現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學習 1:我國境內的古人類】
閱讀教材第 4 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我國的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在云南( )
發現了距今約( )年的元謀人;發現于陜西藍田的是( )人,他們距今約( )
萬年;鄖(yun)縣人距今約( ),發現于( )。
2.元謀人的地位:相比于藍田人和鄖縣人,元謀人距今更為久遠,距今約( )萬年,
是我國( )。
3.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閱讀教材第 5 頁“中國主要古人類遺
址分布圖”,找出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等發現的位置并圈出來。從這幅
圖片可知,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是世界上發現( )
和舊石器時代( )最( )(選填多還是少)的國家之一。
4.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是——
( ):其中,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是
( )。對于元謀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對于藍田人,我
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對于鄖縣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 )。
通過這些考古發掘和對遺址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5.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出自《賀新郎·讀史》,“人
猿相揖別”表面是說人和猿猴作揖道別,本質上是說人從猿猴進化而來,“幾個石頭磨過”
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 )。
但這里也有一個小錯誤,你能通過閱讀教材 4 頁和 9 頁下方的注解②找出來嗎?
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舊石器時代
在前,新石器時代在后,所以人類進化時,最先出現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 )制
(選填打還是磨)。所以“只幾個石頭磨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只幾個石頭( )過”。
第 4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學習 2:北京人】
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和目標來閱讀教材 5-6 頁的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北京人檔案(何時、何地):北京人家住( )【北京人遺址的位置】,
全稱北京( )人,簡稱“北京人”,因發現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約( )年。
2.考古發掘成果:北京人遺址最先于( )年被發現,1929 年,我國青年考古學者
( )發現了第一個( )化石,還發現了( )遺跡。
后來,在這一遺址中,先后發掘出 5 個頭蓋骨化石,還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約 10 萬件( )
制石器(選填打還是磨)。
3.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掀開北京人的紅蓋頭(頭蓋骨):通過北京人頭蓋骨化
石,我們可以試著復原北京人的頭像如右圖(教材 6 頁)。通過復原圖我們可以發現,相
比于人類,北京人的復原頭像其實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
(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這些都是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用火痕跡,比如( )、燒石和燒骨等,這說明北京人
已經( )。北京人遺址中有動物化石,還有燒骨,這說明這些動物極有可能是北
京人的食物,燒骨表明,北京人吃的還是燒烤——這表明北京人會用火來
( );火可以驅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們推測,北京人也會用火來
( )、照明;無論多大型的猛獸,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
也可能會用火來( :總結這些可以發現,北京人學會用火之后,生
存條件大大改善了,這告訴我們,( )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約 10 萬件打制石器,通過研究這些工具,
我們可以發現,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類型較多,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同學們可以先在
右邊的圖片上來分辨一下,這些石器的類型和作用。從石器的類型和數量上,我們可以推測
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已經比較( )(選填成熟還是生疏)。
(3)燒骨的發現除了證明北京人學會用火外,還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譜中有動物肉,
他們是通過( )獲取了這些食物。我們知道,動物相比人類有很多身體上的優
勢,但為何大多數時候都是人類狩獵動物呢,是因為人類會使用( ),還懂得結成
( ),共同勞動。天天吃肉也會吃膩,所以還需要來點素的,當時的情況下,北京
人主要通過( )改善伙食。
第 5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4)思考:北京人會使用( ),通過( )、( )等獲取食物。那么
問題來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過這種方式生存嗎?很明顯不能是吧,所以能夠支撐
北京人在( )萬到( )萬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環境因素是:當時的北京( )
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美,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所以
除了石頭外,獸骨和( )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這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是遠
古人類發現的外部條件之一。(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5.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確定,( )北京人
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 )
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 )和( )的歷史
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單元目標中要求,我們要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6.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遠古人類距離我們非常久遠,比如元謀人
距今約( )年,北京人距今約( )年,但是現在的我們,依然
可以大致了解他們起源于何時、何地,還可以推測出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是因為,
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化石、遠古人遺址等重要證據,這表明,( )
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學習 3:山頂洞人】
閱讀教材 5 頁和 7 頁的內容,完成后面的問題:
1.閱讀 5 頁“相關史事”,了解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
石頭磨過”——人類是由( )進化而來的,這一演化發生在大
約( )年前,演化的標志的人類會( )和使用工具。
后來,在勞動等因素的推動下,人類不斷掩護,先后演化為( )人
和( )人,其中北京人便是( )人。后來直立人演化
發展為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征的早期( ),這一演化發生在距今
約( )萬年前,正與北京人“謝幕”的時間吻合。最后,現代
人是演化中的晚期( ),出現于大約( )年前。
2.完成 5 頁“讀地圖”任務:其中既發現直立人又發現智人化石的地點是( ),
這里發現的直立人是( ),智人是( )。
3.山頂洞人檔案(何時、何地):山頂洞人距今約( )年,屬于( ),模
樣與現代人( )。
第 6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山頂洞人發現于周口店( )頂部的洞穴,因為是在山頂部的洞穴中發現的,
還因為“北京直立人”已經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學家們將他們命名為( )。
4.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山頂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據考古推測,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們依然處于( )石器時
代(選填新還是舊)。但是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骨針,骨針前端比較光滑,這說明山頂洞人
可能掌握了( )技術;骨針尾部有孔,這說明山頂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術;
針可以用來縫制衣服,骨針的發現表明,山頂洞人可能會( )。
(2)7 頁的裝飾品同樣發現于山頂洞人遺址,可能是山頂洞人佩戴的飾品,
這表明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產生了( )意識。通過其他考古發現推測,
山頂洞人過( )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勞動,靠
( 、 )為生,還會捕魚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會埋葬
死者,活動范圍相當大,與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學會用( )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會使用天然火,山頂
洞人可能已經知道( )。
【學習 4:總結歸納】
1.我國境內古人類檔案:
元謀人 藍田人 鄖縣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考古發掘 兩顆門齒 一個完整 3 個頭骨化 頭蓋骨化石、牙齒化石、
骨針、裝飾品
成果 化石 頭骨化石 石 用火遺跡、大量打制石器
生產生活
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推測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勞動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學會用火等,在遠古人類演化發展中產
生了重要影響。
(2)時空觀念:①掌握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能夠一一對應;②當
時的地理環境對遠古人類的演化與發展產生著影響。
第 7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依據,通過遺址的發掘,
化石和其他發現等,我們才能不斷推測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嘗試重現遠古人類的生產
生活情況,追問我從何處來。
(4)歷史解釋:能夠通過遺址分布、考古發現等,闡述我國遠古人類的生活。
(5)家國情懷: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址
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第 1 課中,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元謀人、北京人等遠古人類的代表,一探
我國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簡單了解了遠古人類從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進程。在下節課中,
我們將會學習晚期智人如何繼續發展,誕生原始農業,奠定文明曙光的歷史……
2.第 1 課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知道所學的幾個遠古人類代表起源于何時何地:元謀人距今約 170 萬,發現云南
元謀;藍田人距今約 160 萬年,發現于陜西藍田;鄖縣人距今約 100 萬年,發現于湖北鄖陽;
北京人距今約 70 萬—20 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距今約 3 萬年,發現于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中。
(2)大致了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遠古人類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作
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結成群體生活,靠狩獵、采集為生;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
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過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3)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
址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元謀人距今約 170 萬年,是我國境內目
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
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
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4)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化石是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
的重要證據。
(5)知道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的不同:北京人屬于直立人,能夠直立行走,但面部保留
了很多猿猴特征;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模樣與現代人相同。
第 8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第 2 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活動 1:溫故知新】
【活動 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 2 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 等遺址,
了解我國 的發展,認識我國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2.閱讀教材第 9 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3 個問題如下:
(1) ?
(2)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3)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 1:通過河姆渡、半坡等歷史遺存和考古發掘成果,探究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
展,清楚地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
目標 2: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重大發明創造,結合歷史遺存
的特點,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學習 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閱讀教材第 9 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第 9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1.原始農業起源探秘:
(1)我國先民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逐漸加深了對各類可使用植物的認識,這為
原始農業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距今約( )年前,先民開始對野生植物進行人工管理,相
當于出現了農業的雛形;
(2)考古發現顯示,距今約( )萬年前,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原始農業產生;現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 、 )和黍都發現于我國,
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考古展現的農業發展情況:考古發現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遺存主要有( )仙人
洞遺址,湖南道縣( )遺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和義烏橋頭遺址等,主要位于
( )方(選填南或者北);發現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遺存的遺址主要位于( )和內蒙
古等地,如北京門頭溝東湖林遺址和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等,很明顯位于( )方(選
填南或者北)。
3.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稱大米,世界廣泛種植,和小麥、玉米并稱為
當今世界三大主糧。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水稻遺存距今約一
萬年,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農業
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等農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4.原始農業的重大影響:結合所學,思考并完成下列對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
合的打×。
危險很大 收獲穩定 單次收獲多 平均收獲多 經常換地方
狩獵
采集
原始農業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狩獵采集,農業生產收獲( ),風險( ),
更加穩定,所以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 )生活。同時,在新石器時代,
人們( )制石器,制作( )器,飼養家畜,( )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這為(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 10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學習 2: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
1.閱讀教材第 11 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
大量水稻遺存
( )
( )實物的發現 會制作農具( )并廣泛使用
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
豬紋陶缽 會制作( ),懂得飼養家畜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 )技術,有審美意識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玉器和簡單樂器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骨哨等
2.稻作農業的繁榮: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發現表明,我國史前稻作——以種植( )
為主的農業經濟的興盛區域為( )中下游和( )流域。
【學習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閱讀教材第 12 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半坡遺址中發現粟類等糧食作物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 )、黍
石錛(ben) 能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紡輪, 掌握了( )技術
會制衣
骨箭頭、骨魚叉 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
陶塤、人面魚紋彩陶盆等 會制作陶器,懂得音樂
飼養豬、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為食物補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充,大量使用裝飾品
第 11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2.對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類型為何不同?
干欄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處地域 ( )流域 ( )流域
氣候特點及房屋建筑需求
(氣候潮濕還是寒冷)
(需要防潮還是保暖)
結論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約 1 萬年前,
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如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粟,目前已知最早的
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
出的重要貢獻。
(2)理解原始農業的意義(唯物史觀):原始農業的產生意義深遠,農業的起源和發
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人們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
這一切都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3)知道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 7000 年。
河姆渡人發展出了繁榮的稻作農業,主要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在河姆渡遺址,考古
出土了帶有藤條殘木柄的骨耜,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和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象
牙雕刻器。
(4)知道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于黃河中游地區的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 6000 年,
屬于仰韶文化。半坡人主要種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在半坡遺址,考古出土有彩陶、
陶塤、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這些有助于我們還原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第 12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3.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檔案:閱讀 12-13 頁內容,完成表格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時間
分布區域
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制作精
主要從事( )作農業生產
時代特點 致陶器,如龍山文化的
處于( )社會的興盛時期
( )
代表遺址 仰韶村遺址、( )遺址、西坡遺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繼者龍山文化
考古發現 彩陶;西坡遺址大房子;多處公共墓 陶器;墓葬及其隨葬品

4.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通過考古發現,還原史前社會的發展:
(1)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發現了面積超過 200 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
中心位置,推測可能是( )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從這里可以試著推測,
相比于北京人結成群體生活和山頂洞人過( )生活,沒有貴賤的差別,仰韶文化
所處的社會時期,已經出現了分工或尊卑雛形。
(2)在仰韶文化發現的多處公共墓地中,距今約( )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
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這表明氏族成員之間的地位是( )的,還
沒有出現明顯的( )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約( )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
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了( ),有的人墓葬規模大,隨葬品數量多,這說
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 ),財富多,而有的人不僅墓葬規模小,而且隨葬品很少
或者沒有,這說明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 ),財富積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隨葬品的數量差別就更明顯了,在同一墓地(表明處于
同一氏族)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還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
明,相比于山頂洞人的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當時的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 )
分化。
5.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
待歷史,具體的標準之一便是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
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初步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現
在,你能結合我們 1-2 課的所學,列舉出具體的示例來印證這些要求嗎?
第 13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勞動的重要作用:
物質生產打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
【學習 4:綜合歸納,了解史前文化發展與科技發明】
1.考古發現向我們展示了我國先民們的各種發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內容,你能對它們進
行分類嗎?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紡輪和養蠶繅絲 ⑦木結構水井 ⑧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塤等
與農業相關的: ;與音樂相關的: ;能夠極大改善生活的: ;
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 。
2.從陶器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閱讀 10 頁、13 頁的“相關史事”和 14 頁的“知
識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國的( )遺址,經科學測定,距今
約( )年,這表明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具有極高的實用性,人類可以
用它燒煮食物,還能用來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 ),從事農業生
產。所以在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中,制作陶器與磨制石器、飼養家畜等同樣重要。后來,
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文化價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繪有魚、鳥、
花等圖案的( ):這些器物不僅造型獨特,而且花紋繁多,展現了史前時期的文化
發展和先民的審美水平。
(2)現在,陶器更有極高的考古價值,龍山文化的蛋殼陶,器壁最薄處不足( ),
表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能夠使用穩定且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
燒窯技術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數量和質量的差別,反映了當時出現的( )現象;
通過考古發現,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 )地區,但影響范圍卻可達黃河
上下游,以及( )流域和( )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
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3)10 頁“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表明,我國這一時
期遺存的主要特點是( ),從河姆渡、半坡等遺址的具體情況,從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情況,我國史前社會以( )為基礎,
不斷發展,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動了史前社會的發展。
第 14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學習 5:總結歸納】
1.史前社會檔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時間
發現
地點
考古發
水稻遺存、骨耜等 粟、紡輪、骨針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掘成果
主要種植( ) 主要種植( )
生產生 文化大繁榮,出現 制陶技術大發展
住( )房屋 住( )房屋
活推測 貧富分化跡象 出現( )現象
制作了先進農具骨耜 會紡織、制衣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勞動推動社會發展;原始農業出現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為古代文明社
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貧富分化現象開始出現,出現階
級分化跡象;史前社會的發展中,氏族社會前期貧富分化不明顯,后期開始出現貧富分化,
即將進入奴隸社會,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為奴隸主,貧窮和地位低的人成為平民甚至奴隸,
遭受奴隸主的壓迫。
(2)時空觀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
點,知道新石器時代歷史遺存的特點。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水稻遺存、粟的遺存
等,明確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通過對骨耜、紡輪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
社會的生活情況;通過對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測史前文化的大繁榮,通過對墓葬隨葬品多
寡的分析,推測史前社會的發展等。
(4)歷史解釋:結合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闡述我國史前社會的基本情況。
(5)家國情懷: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
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
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
我們的最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第 15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5)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
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②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可以燒煮食物,還可以存儲食物和飲用水,
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
③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古代,我國出產的絲綢、
瓷器、茶葉等行銷世界。
(6)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 7000
—5000 年,處于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主要代表有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
址、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等。仰韶先民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從考古發現
中可以推測,隨著發展,仰韶文化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跡象。
(7)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
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8)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地區,距今約 5900—4400 年。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時期,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
分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了較大發展,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距今約 4400
—3800 年的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龍山文化發展了制陶技術,能夠制作更為精
美的陶器,典型代表是器璧最薄處不足 1 毫米的“蛋殼陶”,制作這種陶器需要使用穩定且
能夠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和高超的燒窯技術,表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9)舊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磨制時期的時代,
新石器時代,我國歷史遺存呈現出星羅棋布的分布特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遼河流
域等均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格局特色,共同發展組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題,使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河姆渡人和
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過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文明已經
奠基,曙光還會遠嗎……
第 16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第 3 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 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 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 3 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發
現,了解中華文明有 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
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2.閱讀教材第 15 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2 個問題如下:
(1) ?
(2)古老的傳說中有 帝、 帝、堯、舜、 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
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 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
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 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歷程。
【學習 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 15 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 2 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 )年前,我國
原始社會的(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
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
第 17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
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 )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 ),一
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出現了( )階級和被統治階
級,階級開始分化。
(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
掌握(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
對外則發動( ),從而形成了( )。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
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
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
“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
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
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統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
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
階級對外( )”符合。
【學習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 16 頁和 17 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
炭化稻谷多達( )千克 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 ),人口
顯著( )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強的( 、 )能力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 )分化相當明顯
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掌握( )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 5000 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 )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 17 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第 18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小型墓葬沒有任
( )分化嚴重
何隨葬品;貴族墓地發現人殉現象
隨葬品來源( )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小件( )器,( )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 8 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
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提示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提示 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中游地區,距
今約 5000 年左右,黃河、長江、( )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
出了(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
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 )和( ),共同構成了早期( )的主
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約( )多年時,( )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
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 )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
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 4 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
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這一切的基礎,
都是原始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2)良渚、陶寺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具有 5000 多年的歷史,我們中華文明的
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第 19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私有制的產生是因
為原始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即生產力的進步;私有制下的貧富分化,導致了社會成員之
間的分戶加劇,最終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成為統治階級,其
他人則成為被統治階級,階級產生;統治階級以王為首,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等
權力,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早期國家誕生。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和調和的產物,是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2)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約 5000 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這一社會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陶寺古城遺址表
明黃河中游地區出現早期國家。二者加上其他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具有 5000 多年的歷
史,當時黃河、長江、西遼河等流域都發展除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陶寺古城隨葬品來
源廣泛,仰韶文化彩陶影響周圍等考古發現表明,早期文明之間不斷交融和融合,共同構
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題,這表明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第 20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學習 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 18 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
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
炎帝 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 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
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 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教人們交換物品……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
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 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
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 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
黃帝
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 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
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 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
擅長紡織。 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
炎帝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
部落在( )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
黃帝 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
炎帝、黃帝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 )激
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與蚩尤 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
堯舜禹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行( )制
鼓勵人們( ),制定歷法,指 農業生產是文明社會發展
堯的統治
導農業生產 的基礎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 ),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
舜的統治
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過家門
大禹治水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而不入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年前,這與仰
第 21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
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
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間的
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 ),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
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
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
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
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 )。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
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
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
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
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
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
和黃帝為(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 )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約( )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
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 )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
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
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
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
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
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
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 366 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 )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
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的人,注重的是( )
而非(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第 22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
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
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 ),
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
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
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
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
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
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
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
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
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面對疫情的不同做法,我們發現,
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
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
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
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
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
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
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
核心精華!
【學習 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
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
第 23 頁 共 24 頁
鑒往知來,讀史明智——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導學案
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
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
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 5000 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
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
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
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
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重點知識背誦要點】
(3)通過阪泉之戰,炎帝歸順黃帝,二者結成部落聯盟,通過涿鹿之戰,蚩尤敗給了
炎黃,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這反映了華夏族形成過程的顯著特點是多
民族融合。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4)堯舜禹是黃帝之后的部落首領,他們之間實行禪讓制,把首領傳給賢德之人,大
禹治水體現了大禹的奉獻精神,更體現了中國人人定勝天、自強不息的精神。遠古神話傳
說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神話反映出的精神,也塑造著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
性格。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
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
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
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
第二單元揭曉。
第 24 頁 共 24 頁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部編2024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大單元教學導學案
開學第一課——發現歷史的魅力
【任務一:溫故知新跨文史——小學語文中的歷史】
(一)你知道嗎,文史不分家,即語文和歷史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讀完小學的你,已經多次與歷史邂逅了。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小學所學的內容,你還記得哪些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呢?下面列舉了一些你們曾經學習過的課文,快在導學案上的相應位置選一選吧!
1.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下冊,其中有一篇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A.魯濱遜漂流記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憶 D.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六年級上冊,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要求,你能選出來嗎?
A.開國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魚鉤 D.七律·長征
3.下面四篇課文出自四年級和五年級,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草船借箭 B.圓明園的毀滅 C.囊螢夜讀 D.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草船借箭》是小說情節,并非是對真實歷史的記錄
4.下面四篇課文同樣出自小學語文,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這些課文都符合“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這一要求嗎?
A.趙州橋 B.曹沖稱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這些課文都真實地反映了過去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二)回憶完了上述內容后,同學們,現在我們就一起,通過總結這些課文的相同點,來簡單了解一下歷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女士回憶她的父親——李大釗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開篇便點明了時間——1927年 4月 28日,16年前的一天;《開國大典》記錄了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囊螢夜讀》記錄了晉代的車胤(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勤奮好學,捕捉螢火蟲做燈,深夜苦讀的歷史;《趙州橋》介紹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建造趙州橋的歷史: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或近或遠的過去,這告訴我們,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
2.因為李星華女士的回憶與記錄,我們知道了李大釗先生遇害的詳細經過;因為《晉書》的記錄,我們通過《囊螢夜讀》見識了車胤的勤奮好學;《三國志》記載了七歲的曹沖稱象的聰明才智;《金色的魚鉤》記錄下了老班長的事跡;毛主席的《七律·長征》通過詩歌的浪漫手法記錄了紅軍的偉大長征,展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氣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記錄下了周總理少年時的家國擔當與遠大志向: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之所以能為我們所了解,是因為它們都被記錄了下來,這說明歷史是對過去事情的記錄。
3.李大釗先生對我國近代史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八年級上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李大釗先生“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他的遇害,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在八年級下冊的歷史課中,我們將會學到,1949年10月1日舉行的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八年級上冊中,我們也會學到,紅軍長征的勝利,如何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曹沖是曹操的兒子,學過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課,我們就會了解到,曹操對東漢末年和三國的歷史影響,所以古人會專門記錄他以及他兒子的一些事情:從上面這些介紹中,我們發現,人們在記錄這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主要選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或地位較高的人或事,這表明歷史主要記錄重大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重要(重要、渺小)的人物。即歷史進行有重大意義的記錄,主要記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4.從《曹沖稱象》《西門豹治鄴》《螢囊夜讀》《趙州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八年級上冊中,我們還會學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會挨打;從《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我們領略了開國領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為之折服;從《金色的魚鉤》《狼牙山五壯士》《為人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我們見證了英烈們的英勇不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愛國主義:這些都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啟迪,陶冶了我們的愛國情操,這告訴我們歷史能夠給我們以啟示,在學史以明智中,我們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三)同學們真棒,已經簡單總結出了歷史是什么,這說明我們的歷史學習開了一個好頭!那么現在,我們就再接再厲,思考一下,我們小學邂逅過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1.《西門豹治鄴》《草船借箭》《曹沖稱象》《趙州橋》等文章中記錄的古代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中國的古人真是太聰明了,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光輝歷程照耀千古,身為中國人,我驕傲!這說明,歷史可以——啟迪我們智慧。
2.《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開國大典》等近現代發生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許多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們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學習,建設未來之美好家園,告慰先烈,砥礪前行!這說明,歷史可以——帶給我們感動,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藝術水平,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或對兄弟的思念,或對國家的關懷,這些感情,無論在時間上距離我們有多么遙遠,但即便過去了千年,依然見字如面,我們依然能夠在品讀古人詩時,情有所感,心有所思。這說明,歷史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4.總結一下就是:
(1)歷史啟迪我們智慧!(如《曹沖稱象》)
(2)歷史陶冶我們情操!(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歷史帶給我們感動!(如《我的戰友邱少云》)
(4)歷史照亮我們前路!(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以,當然要努力學好歷史,發現歷史的魅力呀!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了解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等古人類活動,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初步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2.閱讀教材第4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4個問題如下:
(1)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是根據什么來研究古人類歷史的?
(2)我國境內的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
(3)他們(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我國境內的古人類生產、生活狀況如何?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知道我國境內古人類(尤其是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時、何地,了解它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目標2:知道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目標3:能夠對比古人類與現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學習1:我國境內的古人類】
閱讀教材第4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我國的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在云南(元謀)發現了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發現于陜西藍田的是(藍田)人,他們距今約(160)萬年;鄖(yun)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發現于(湖北鄖陽)。
2.元謀人的地位:相比于藍田人和鄖縣人,元謀人距今更為久遠,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
3.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閱讀教材第5頁“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找出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等發現的位置并圈出來。從這幅圖片可知,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選填多還是少)的國家之一。
4.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是——(考古發掘成果):其中,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是(化石)。對于元謀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兩顆門齒化石),對于藍田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對于鄖縣人,我們的考古發掘成果是(3個頭骨化石)。通過這些考古發掘和對遺址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考古發掘成果,尤其是化石,是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人類和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5.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出自《賀新郎·讀史》,“人猿相揖別”表面是在說人和猿猴作揖道別,本質上是在說人從猿猴進化而來,“幾個石頭磨過”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會制作和使用工具)。但這里也有一個小錯誤,你能通過閱讀教材4頁和9頁下方的注解②找出來嗎?
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舊石器時代在前,新石器時代在后,所以人類進化時,最先出現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打)制(選填打還是磨)。所以“只幾個石頭磨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只幾個石頭(打)過”。
【學習2:北京人】
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我們帶著問題和目標來閱讀教材5-6頁的內容,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北京人檔案(何時、何地):北京人“家住”(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的位置】,全稱北京(直立)人,簡稱“北京人”,因發現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約(70萬—20萬)年。
2.考古發掘成果: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1929年,我國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還發現了(用火)遺跡。后來,在這一遺址中,先后發掘出5個頭蓋骨化石,還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約10萬件(打)制石器。
3.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掀開北京人的紅(tou)蓋頭(gu):通過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我們可以試著復原北京人的頭像如右圖(教材6頁)。通過復原圖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人類,北京人的復原頭像其實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這些都是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用火痕跡,比如(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說明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北京人遺址中有動物化石,還有燒骨,這說明這些動物極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燒骨表明,北京人吃的還是燒烤——這表明北京人會用火來(燒烤食物);火可以驅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們推測,北京人也會用火來(防寒取暖)、照明;無論多大型的猛獸,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會用火來(驅趕猛獸):總結這些可以發現,北京人學會用火之后,生存條件大大改善了,這告訴我們,(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約10萬件打制石器,通過研究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發現,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類型較多,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同學們可以先在右邊的圖片上來分辨一下,這些石器的類型和作用。從石器的類型和數量上,我們可以推測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選填熟練還是生疏)。
(3)燒骨的發現除了證明北京人學會用火外,還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譜中有動物肉,他們是通過(狩獵)獲取了這些食物。我們知道,動物相比人類有很多身體上的優勢,但為何大多數時候都是人類狩獵動物呢,是因為人類會使用(工具和火),還懂得結成(群體),共同勞動。天天吃肉也會吃膩,所以還需要來點素的,當時的情況下,北京人主要通過(采集植物果實)改善伙食。
(4)思考:北京人會使用(工具和火),通過(狩獵、采集)等獲取食物。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過這種方式生存嗎?很明顯不能是吧,所以能夠支撐北京人在(70)萬到(20)萬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環境因素是:當時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美,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所以除了石頭外,獸骨和(鹿角)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這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是遠古人類發現的外部條件之一。(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5.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確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單元目標中要求,我們要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6.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遠古人類距離我們非常久遠,比如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但是現在的我們,依然可以大致了解他們起源于何時、何地,還可以推測出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是因為,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化石、遠古人遺址等重要證據,這表明,(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學習3:山頂洞人】
閱讀教材5頁和7頁的內容,完成后面的問題:
1.閱讀5頁“相關史事”,了解人類的進化:“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這一演化發生的時間大約是(300萬)年前,演化的標志的人類會(制作)和使用工具。后來,在勞動等因素的推動下,人類不斷掩護,先后演化為(能)人和(直立)人,其中北京人便是(直立)人。后來直立人演化發展為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征的早期(智人),這一演化發生在距今約(20)萬年前,正與北京人“謝幕”的時間吻合。最后,現代人是演化中的晚期(智人),出現于大約(5萬)年前。
2.完成5頁“讀地圖”任務:其中既發現直立人又發現智人化石的地點是(北京),這里發現的直立人是(北京人),智人是(山頂洞人)。
3.山頂洞人檔案(何時、何地):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屬于(晚期智人),模樣與現代人(相同)。發現于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因為是在山頂部的洞穴中發現的,還因為“北京直立人”已經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學家們將他們命名為(山頂洞人)。
4.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關于山頂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據考古推測,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們依然處于(舊)石器時代(選填新還是舊)。但是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骨針,骨針前端比較光滑,這說明山頂洞人可能掌握了(磨光)技術;骨針尾部有孔,這說明山頂洞人可能掌握了(鉆孔)技術;針可以用來縫制衣服,骨針的發明表明,山頂洞人可能會(縫制衣服)。
(2)7頁的裝飾品同樣發現于山頂洞人遺址,可能是山頂洞人佩戴的飾品,這表明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產生了(愛美)意識。通過其他考古發現推測,山頂洞人過(集體)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勞動,靠(狩獵、采集)為生,還會捕魚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會埋葬死者,活動范圍相當大,與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會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
【學習4:總結歸納】
1.我國境內古人類檔案: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勞動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學會用火等,在遠古人類演化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2)時空觀念:①掌握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能夠一一對應;②當時的地理環境對遠古人類的演化與發展產生著影響。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依據,通過遺址的發掘,化石和其他發現等,我們才能不斷推測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嘗試重現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追問我從何處來。
(4)歷史解釋:能夠通過遺址分布、考古發現等,闡述我國遠古人類的生活。
(5)家國情懷: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元謀人、北京人等遠古人類的代表,一探我國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簡單了解了遠古人類從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進程。在下節課中,我們將會學習晚期智人如何繼續發展,誕生原始農業,奠定文明曙光的歷史……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活動1:溫故知新】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頁左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一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遺址,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
2.閱讀教材第9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3個問題如下:
(1)我國原始農業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2)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3)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通過河姆渡、半坡等歷史遺存和考古發掘成果,探究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清楚地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
目標2: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重大發明創造,結合歷史遺存的特點,了解我國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學習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閱讀教材第9頁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原始農業起源探秘:(1)我國先民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逐漸加深了對各類可使用植物的認識,這為原始農業的產生奠定了基礎;(2)距今約(2萬)年前,先民開始對野生植物進行人工管理,相當于出現了農業的雛形;(3)考古發現顯示,距今約(1)萬年前,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產生;(4)現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考古展現的農業發展情況:考古發現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遺存主要有約(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浙江浦江的上山遺址和義務橋頭遺址等,主要位于(南)方(選填南或者北);發現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遺存的遺址主要位于(北京)和內蒙古等地,很明顯位于(北)方(選填南或者北)。
3.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稱大米,世界廣泛種植,和小麥、玉米并稱為當今世界三大主糧。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水稻遺存距今約一萬年,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等農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4.原始農業的重大影響:結合所學,思考并完成下列對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的打×。
危險很大 收獲穩定 單次收獲多 平均收獲多 需經常換地方
狩獵 √ × × × √
采集 × √ × × ×
原始農業 × √ √ √ ×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狩獵采集,農業生產收獲(大),風險(小),更加穩定,所以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同時,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這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習2: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
1.閱讀教材第11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約70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長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干欄式)房屋
大量水稻遺存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
(骨耜)實物的發現 會制作農具(骨耜)并廣泛使用
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 掌握了挖井技術,能夠制作木結構水井(開放回答)
豬紋陶缽 會制作(陶器),懂得飼養家畜(豬)、狗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雕刻)技術,有審美意識等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狩獵野豬、鹿等動物,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等。
2.稻作農業的繁榮: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發現表明,我國史前稻作——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的興盛區域為(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現在,這些地區依然是水稻的主要產區之一。
【學習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閱讀教材第12頁內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約60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黃河流域陜西西安半坡村
考古發掘成果 生產生活狀況
教材未提及 住(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遺址中發現粟類等糧食作物(教材未提及) 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黍
石錛(ben)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紡輪, 掌握了(紡織)技術
骨針、骨錐 會制衣
骨箭頭、骨魚叉 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
陶塤、人面魚紋彩陶盆等 會制作陶器,懂得音樂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發現 飼養豬、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為食物補充,大量使用裝飾品
2.對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類型為何不同?
干欄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處地域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氣候特點及房屋建筑需求 潮濕悶熱,所以需要防潮 冬季較冷,所以需要保暖
結論 地理環境影響了河姆渡半坡的房屋樣式
2.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檔案: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時間 約7000—5000年 約5900—4400年
分布區域 黃河中游 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時代特點 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 處于(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 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比如龍山文化的(蛋殼陶)
代表遺址 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西坡遺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繼者龍山文化
重要考古發現 彩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多處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隨葬品
3.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通過考古發現,還原史前社會的發展:
(1)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發現了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推測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食物的場所。從這里可以試著推測,相比于北京人結成群體生活和山頂洞人過(集體)生活,沒有貴賤的差別,仰韶文化所處的社會時期,已經出現了分工或尊卑雛形。
(2)在仰韶文化發現的多處公共墓地中,距今約(6000)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這表明氏族成員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了(差別),有的人墓葬規模大,隨葬品數量多,這說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高),財富多,而有的人不僅墓葬規模小,而且隨葬品很少或者沒有,這說明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低),財富積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隨葬品的數量差別就更明顯了,在同一墓地(表明處于統一氏族)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還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相比于山頂洞人的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當時的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4.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具體的標準之一便是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重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初步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現在,你能結合我們1-2課的所學,列舉出具體的示例來印證這些要求嗎?
勞動的重要作用:遠古先民進行原始農業生產,制作工具等
物質生產打基礎: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氏族社會早期貧富分化不明顯,后期貧富分化明顯
【學習4:綜合歸納,了解史前文化發展與科技發明】
1.考古發現向我們展示了我國先民們的各種發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內容,你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紡輪和養蠶繅絲 ⑦木結構水井 ⑧賈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塤等
與農業相關的:①③④;與音樂相關的:⑧;能夠極大改善生活的:②⑤⑥⑦;
對人類文明有重大意義的:①⑤⑥。
2.從陶器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閱讀10頁、13頁的“相關史事”和14頁的“知識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國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經科學測定,距今約(2萬)年,這表明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具有極高的實用性,人類可以用它燒煮食物,還能用來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在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中,制作陶器與磨制石器、飼養家畜等同樣重要。后來,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文化價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繪有魚、鳥、花等圖案的(彩陶):這些器物不僅造型獨特,而且花紋繁多,展現了史前時期的文化發展和先民的審美水平。
(2)現在,陶器更有極高的考古價值,龍山文化的蛋殼陶,器壁最薄處不足(1毫米),表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能夠使用穩定且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燒窯技術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數量和質量的差別,反映了當時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通過考古發現,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地區,但影響范圍卻可達黃河上下游,以及(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3)10頁“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表明,我國這一時期遺存的主要特點是(星羅棋布),從河姆渡、半坡等遺址的具體情況,從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情況,我國史前社會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不斷發展,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動了史前社會的發展。
【學習5:總結歸納】
1.史前社會檔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時間 約7000年 約6000年 約7000—5000 約5900—4400
發現地點 長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黃河流域 陜西西安半坡 黃河中游 黃河下游 和淮河流域
考古發掘成果 水稻遺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結構水井等 紡輪、骨針、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產生活推測 (1)主要種植(水稻) (2)住(干欄式)房屋 (3)制作了先進農具骨耜 (1)主要種植(粟) (2)住(半地穴)房屋 (3)會紡織、制衣 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定居生活,文化大繁榮,出現貧富分化跡象 制陶技術較大發展 出現(貧富分化)現象
2.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勞動推動社會發展;原始農業出現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貧富分化現象開始出現,出現階級分化跡象;史前社會的發展中,氏族社會前期貧富分化不明顯,后期開始出現貧富分化,即將進入奴隸社會,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為奴隸主,貧窮和地位低的人成為平民甚至奴隸,遭受奴隸主的壓迫。
(2)時空觀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知道新石器時代歷史遺存的特點。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水稻遺存、粟的遺存等,明確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通過對骨耜、紡輪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會的生活情況;通過對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測史前文化的大繁榮,通過對墓葬隨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測史前社會的發展等。
(4)歷史解釋:結合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闡述我國史前社會的基本情況。
(5)家國情懷: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的最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過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文明已經奠基,曙光還會遠嗎……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個問題如下:
(1)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樣的?
(2)古老的傳說中有炎帝、黃帝、堯、舜、禹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15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2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農業生產)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5000)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發動戰爭)”符合。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5300—43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長江流域浙江余杭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炭化稻谷多達(20多萬)千克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階級)分化相當明顯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了掌握(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統一)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5000)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17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4300—40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山西襄汾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階級)分化嚴重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貴族目的發現人殉現象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青銅器)器,發現(陶)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它可能是(堯)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早期國家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墓葬隨葬品多寡不同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長江)下游地區,陶寺位于(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距今約(4000)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學習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18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與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阪泉)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帝、黃帝 與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五六千)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蚩尤),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融合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華夏)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炎黃子孫)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賢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緣)。(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第二單元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教學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部編版七上歷史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計劃
因為第一單元改動大,內容多,所以3節課講完并不現實,且因為初一新生剛接觸歷史課,講的太快,囫圇吞棗的話,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后續的歷史教學。所以在前面4個導學案(導言課+1-3課)的基礎上,整合出了這個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計劃的導學案,計劃用4-5節的時間,帶領學生領略歷史的魅力,培養歷史的學習習慣,鍛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第一節教學計劃:導言課+第一課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
通過跨學科溫故知新,借助小學語文課文,讓學生認識“歷史是什么”和“為何學歷史”,接著,帶領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做教學案,通過具體的實踐,告訴學生歷史學什么,以及怎么學歷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播放音樂MV《華夏不停轉——從炎黃到秦漢》。
生:觀看因為MV,準備開始歷史學習。
師:這個因為MV好聽好看嗎?(停頓等學生回答)能聽懂每句歌詞都在說什么嗎?(停頓等學生回答)想不想了解每句歌詞背后的厚重歷史?(停頓等學生回答)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歌詞中提及的歷史,我們都會學到!(停頓等學生反映)到時候,我們再聽一遍,不僅聽旋律,看畫面,還談背后的歷史,好不好?
師:通過課件標題和課件目錄,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要進行什么。
生:通過課件標題和課件目錄,知道本節課具體學習什么。
【設計意圖】
(1)音樂MV直接放在了PPT課件頭一頁,設置的是自動播放,建議提前5分鐘左右抵達課堂,開始播放。4分鐘的MV播放完畢,學生基本已經進入學習狀態了,上課后即可開始正式的學習。這么做一方面是因為可能很多學校(至少我們這里是)會要求教師提前幾分錢去候課,這幾分鐘管學生不太好——耽誤了學生課間的寶貴時間,不管理學生也不太好——完全無序的課間大多是非常混亂的,那么不如趁這段時間播放一段與教學相關(或者關聯不大)的視頻吧,一則可以讓學生課間放松,二則有視頻吸引,大部分學生也能趁機調整狀態。(本人經過近一年的斷斷續續測試,效果尚可,后續的課件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每個課件前都會安排一則與教學相關的視頻)
(2)本段視頻吟唱的內容是從炎黃到秦漢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本學期所學內容大致重合,首次播放主要是吸引學生興趣,在正式開課前,可以簡單以一兩句“MV中提及的內容,本學習我們大部分都會學到,想不想在學完后再聽一遍,了解每句歌詞背后的厚重歷史”,過渡到正式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1.認識歷史
活動一:跨學科教學,引導學生回憶小學語文中學過的可能與歷史相關的課文。
師:你知道嗎,文史不分家,即語文和歷史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讀完小學的你,已經多次與歷史邂逅了。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小學所學的內容,你還記得哪些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呢?下面列舉了一些你們曾經學習過的課文,快在導學案上的相應位置選一選吧!
生:按照老師給出的一個簡單限定——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通過導學案上的簡單練習,回顧小學語文所學的部分課文,選出符合要求的內容。
【設計意圖】
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大多沒有正式接觸過歷史,所以借助文史不分家的特點進行跨學科教學的嘗試,通過簡單的限定——講述以前真實發生過的人或事的課文,精選幾篇小學課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熟悉的小學語文課文,以此為媒介,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同時在學生心中培養一種“文史不分家”的認知,為后續的跨學科教學打好基礎,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
活動二:總結活動一,引導學生根據活動一列舉的語文課文總結歷史的特點,讓學生談談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師:回憶完了上述內容后,同學們,現在我們就一起,通過總結這些課文的相同點,來簡單了解一下歷史吧。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總結課文的共同點,歸納歷史的一些特點。
【設計意圖】
此活動意圖與活動一意圖相同,二者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在這一活動中,更進一步地從語文向歷史過渡,引導學生通過總結語文課文的內容與相似之處,建立起對歷史的認識。最后老師通過點評學生的回答,展示示例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特點。
活動三:升華活動二,引導學生在初步認識歷史的基礎上,結合小學語文課文,談談歷史能告訴我們什么。
師:同學們真棒,已經簡單總結出了歷史是什么,這說明我們的歷史學習開了一個好頭!那么現在,我們就再接再厲,思考一下,我們小學邂逅過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積極思考討論,總結歷史的啟示。
參考示例:《西門豹治鄴》《草船借箭》《曹沖稱象》《趙州橋》等文章中記錄的古代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中國的古人真是太聰明了,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光輝歷程照耀千古,身為中國人,我驕傲!這說明歷史可以啟迪我們智慧。
《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開國大典》等近代發生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許多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們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學習,建設未來之美好家園,告慰先烈,砥礪前行!這說明歷史可以帶給我們感動,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藝術水平,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或對兄弟的思念,或對國家的關懷,這些感情,無論在時間上距離我們有多么遙遠,但即便過去了千年,依然見字如面,我們依然能夠在品讀古人詩時,情有所感,心有所思。這說明歷史可以陶冶我們情操。
【設計意圖】
此活動主要是借助小學語文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回顧語文課文時,明白帶有史料性質的語文課文能夠告訴我們,進而明白學習歷史會學到什么內容。
活動四:進一步升華活動三,引導學生在歷史能告訴我們什么的基礎上,理解總結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歷史。
師:思考過了上述內容后,同學們,現在你能來簡單地總結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嗎?還是老規矩,同學們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寫在導學案相應位置!
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完成島學院,代表回答。
師:聽取學生的回答,適當點評與板書,最后展示總結。
生:參與討論,初步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設計意圖】
四個活動通過逐步深入的方式,希望借助小學語文進行跨學科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熟悉的語文課文,初步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明白歷史會學什么,有什么意義。同時,借助小學語文這些具有史料性質的課文,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方式,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
開始正式學習新課:
師:展示圖片如下,創設對話,吸引學生興趣。
.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頁的單元要求和教材4頁的序言,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和序言中的問題,自主擬定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
學習1:我國境內的古人類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4頁的內容,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
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的正文內容。
生:用1-2分鐘閱讀相應內容。
師:以“遠古人類檔案——起源于何時何地”為活動,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提及的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發現的地點和起源時間(使用希沃版時,這一步驟非常方面,使用希沃的“筆”直接畫就可以了;在導出的PPT課件中,專門用兩個紅線畫線來提示)。這一步驟有助于培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發現教材中的關鍵信息,填寫導學案,完成遠古人類檔案的創建。
師:特意點明元謀人的特殊地位,繪制時間軸;利用教材5頁的“讀地圖”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并標注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等發現的位置: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生:讀地圖,找位置。
師:借助“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點明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照應單元要求(課標)中的“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這一要求,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生:通過“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師:借助單元(課標)要求中的“初步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和序言問題中的“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是根據什么來研究古人類歷史的”,結合教材內容中關于遠古人類化石的發現,通過列舉考古發現,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生:初步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師:借助“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的詞句,進行跨學科融合,引導學生明白,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會制作和使用工具。
師:借助4頁和9頁的注釋,點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兩個時間概念。
按照計劃,第一節課到此結束,第一張導學案(1-4頁)完成,老師收取導學案,通過導學案的完成情況,檢查第一課的教學效果。
第二節教學計劃:第一課的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目標
接著上一節課,帶領學生完成第二張導學案(5-8頁),通過北京人的學習探究活動,養成利用導學案,借助教材,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的好習慣,培養核心素養。
教學過程
學習2:北京人
師:首先給學生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消化之前所學,閱讀5-6頁的內容。
生:消化之前所學,閱讀教材5-6頁的內容,學習北京人的相關知識。
師:還是以建立檔案為創設性活動,引導學生明確北京人起源于何時、何地。
生:創設北京人檔案,完成導學案。
師: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考古發現的過程,再次加深“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的印象。
生:梳理北京人考古發現的過程。
師:以“掀起北京人的紅蓋頭(頭蓋骨)”為噱頭,引導學生學習北京人的外貌特征,回答序言中的問題“他們(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生:看圖,結合教材,明確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了解他們與現代人相比的不同之處。
師:以“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大揭秘(北京人的研究成果)”為主題,學生閱讀教材內容,老師提點教材中提及的考古發現,引導學生結合二者之間的關聯,通過這種方式,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進行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鍛煉。
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用火痕跡,比如(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說明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北京人遺址中有動物化石,還有燒骨,這說明這些動物極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燒骨表明,北京人吃的還是燒烤——這表明北京人會用火來(燒烤食物);火可以驅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們推測,北京人也會用火來(防寒取暖)、照明;無論多大型的猛獸,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會用火來(驅趕猛獸):總結這些可以發現,北京人學會用火之后,生存條件大大改善了,這告訴我們,(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約10萬件打制石器,通過研究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發現,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類型較多,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同學們可以先在右邊的圖片上來分辨一下,這些石器的類型和作用。從石器的類型和數量上,我們可以推測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選填熟練還是生疏)。
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把有關北京人的考古發現與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相關聯,理解“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的含義。
師:創設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北京人若換了環境,能否繼續生存,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思考:北京人會使用(工具和火),通過(狩獵、采集)等獲取食物。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過這種方式生存嗎?很明顯不能是吧,所以能夠支撐北京人在(70)萬到(20)萬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環境因素是:當時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美,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所以除了石頭外,獸骨和(鹿角)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這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是遠古人類發現的外部條件之一。(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生:思考問題,理解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師:結合單元要求、讀地圖活動和6頁的最后一段,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培養家國情懷,。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確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單元目標中要求,我們要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生:理解性記憶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的含義,培養家國情懷。
師:再次回顧考古發現,強調考古發掘對研究遠古人類的重要意義,培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初步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在歷史學習伊始便認識到,史料支撐歷史解釋。
學習3:山頂洞人
師:帶領學生閱讀5頁“相關史事”,在了解人類演化歷程的基礎上,實現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學習過渡。利用時間軸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人類演化歷程,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生:閱讀材料,梳理人類演化歷程。
師:再次利用5頁的“讀地圖”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活動的“2.找到既發現直立人又發現智人化石的地點”,進一步引申,帶領學生自然過渡到“山頂洞人”的學習。
生:讀地圖,按要求找位置,完成導學案。
師:以“山頂洞人檔案”為創設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學習過程中用到的學習方法,讀教材、找信息、做學案,完成這一內容的學習。
生:讀教材、找信息、做學案。
師:借助教材中提及的“骨針”和“裝飾品”,再次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分析作出“山頂洞人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有愛美意識”這一歷史解釋的緣由。
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讀教材,看圖片(骨針和裝飾品),思考考古發掘成果的研究運用情況。
師:教材也提及了山頂洞人其他一些生活生產情況,如狩獵、采集等。除了可能會人工取火需要進行強盜外,其他內容課結合教材內容一筆帶過,準備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通過其他考古發現推測,山頂洞人過(集體)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勞動,靠(狩獵、采集)為生,還會捕魚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會埋葬死者,活動范圍相當大,與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會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
學習4:總結歸納
師:通過列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
生:列表格,歸納所學。
師:展示本節課所學內容體現的核心素養,通過強調的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學習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在勞動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學會用火等,在遠古人類演化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2)時空觀念:①掌握元謀人、北京人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能夠一一對應;②當時的地理環境對遠古人類的演化與發展產生著影響。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依據,通過遺址的發掘,化石和其他發現等,我們才能不斷推測遠古人類起源于何時何地,嘗試重現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追問我從何處來。
(4)歷史解釋:能夠通過遺址分布、考古發現等,闡述我國遠古人類的生活。
(5)家國情懷: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生:閱讀核心素養體現內容,結合本節課所學,咀嚼消化。
師:簡單地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同時把本節課所學與下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串聯起來,培養學生大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
第二節課,到此結束,這時應該還會剩下不少時間,如果課程緊張的,可以帶領學生繼續進行第2課的學習,這樣應該可以用4節課完成第一單元的學習。如果不想講太快,揠苗助長的話,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讓學生背誦第二張導學案(8頁)總結的背誦內容,接著提問,當堂檢測學生背誦效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歷史教學成績。
第三節教學計劃:
第二課的原始農業起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教學目標
正式帶領學生進行一節課的完整學習,包括確定學習目標,一步步學習。不過鑒于后面內容較多,所以設計的導學案頁分兩張(9-12頁一張,截至半坡人,13-16頁一張,學習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具體的使用根據教學情況安排。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提前2分鐘左右到教室,打開希沃課件(或PPT課件),展示時間軸,挖空練習,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為上課作準備。利用時間軸的形式,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一、導入新課:
師:借助第2課序言中的插圖,以此來導入新課。
這幅圖是教材第2課序言中的插圖
想象了人民在土地上耕作的場景:
近處人民勞作
一條小河流過
遠處炊煙裊裊
莊稼茁壯中,奠基了文明
炊煙升騰中,文明將誕生
今天,就讓我們開啟第2課的學習
去了解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
去一探史前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二、講授新課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頁的單元要求和教材9頁的序言,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和序言中的問題,自主擬定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擬定學習目標。
學習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9頁的內容,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
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9頁的正文內容,大致梳理出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接著借助注釋展示的考古發現和水稻(大米)在世界主糧中的地位,引導學生明確“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培養家國情懷。
生:用1-2分鐘閱讀相應內容。
師:以列表對比的方式,通過對比原始農業和狩獵采集的優缺點,引導學生理解原始農業的重要作用。
生:完成判斷表格,理解原始農業產生的重大意義。
師:以原始農業播種文明,用文明萌芽代指文明起源,勾連起2-3課,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學習2:河姆渡與稻作農業的繁榮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11頁的內容,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建立河姆渡人檔案。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表格。
師:簡單介紹稻作農業,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教材12頁,與河姆渡人檔案類似,引導學生建立半坡人檔案。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教材中找信息的能力已經有所增強,所以這次是兩個表格。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表格。
師:引導學生對比表格,明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差異;通過表格,分析二者房屋的不同,引導學生得出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生:對比表格,填寫表格,理解環境對遠古先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到此為止,應該還會剩下很多的時間,少則15分鐘,多則20分鐘,這一段時間,可以先留出幾分鐘讓學生背誦,接著進入“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學習,能學多少學多少。
學習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師:依然通過列表填寫的方式,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基本信息。
生:閱讀教材,提取信息,完善表格。
師:在了解教材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開始引導學生培養核心素養。為此,分別創設了如下學習任務:
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通過考古發現,還原史前社會的發展
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墓葬反映的歷史
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的發展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總結所學,培養核心素養。
學習4: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
師:總結前面所學內容,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通過學習了解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為此,創設的第一個學習活動是考古發明的列舉。
生:列舉考古發明,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大發明。
師:創設“透過陶器看歷史”活動,利用10、13頁相關史事和14頁知識拓展,以陶器為載體,一步步引導學生了解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生:閱讀教材,跟著老師思考,完成導學案,進一步了解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
師:借助陶器擴散表明文明傳播的契機,要求學生讀地圖,讀教材10頁的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分析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特點。
生:讀地圖,分析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特點。
學習5:總結歸納
師:通過列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
生:列表格,歸納所學。
師:展示本節課所學內容體現的核心素養,通過強調的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學習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勞動推動社會發展;原始農業出現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貧富分化現象開始出現,出現階級分化跡象;史前社會的發展中,氏族社會前期貧富分化不明顯,后期開始出現貧富分化,即將進入奴隸社會,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為奴隸主,貧窮和地位低的人成為平民甚至奴隸,遭受奴隸主的壓迫。
(2)時空觀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時間和發現地點,知道新石器時代歷史遺存的特點。
(3)史料實證: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水稻遺存、粟的遺存等,明確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通過對骨耜、紡輪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會的生活情況;通過對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測史前文化的大繁榮,通過對墓葬隨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測史前社會的發展等。
(4)歷史解釋:結合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闡述我國史前社會的基本情況。
(5)家國情懷: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的最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生:閱讀核心素養體現內容,結合本節課所學,咀嚼消化。
師:簡單地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同時把本節課所學與下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串聯起來,培養學生大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
在這一節課里,導學案內容必然難以完成,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酌情刪減,或者講到那里是那里,再用2節課的時間,完成第一單元的全部學習。
第四節教學計劃:
快速版:前面的內容全部完成,則本節課完成第3節的全部學習
慢速版:首先完成上節課剩余的尾巴,接著本節課計劃完成文明起源、良渚、陶寺的學習,神話部分留到最后一節課。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通過時空軸,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這一步驟一般在侯課時展示下圖圖片,讓學生自主完成,上課提問。
生:通過時間軸回顧所學,溫故知新,做好上課準備。
二、導入新課:
師:展示第三課序言中的插圖——炎黃巨幅雕塑,借助這一圖片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這幅圖是教材第3課序言中的插圖
雕刻的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
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在本節課中
我們不僅學習他們的傳說
而且將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秘密
尋根溯源尋覓中華
三、講授新課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3頁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完成導學案,初步了解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了解本課的課標要求。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15頁的序言,引導學生發現序言中的問題。
生:閱讀序言,發現問題,完成導學案。
師:帶領學生綜合單元要求和序言,擬定學習目標。
生:擬定學習目標。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師:首先點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15頁內容,明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生:閱讀15頁,完成導學案,明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師:接著借助農業發展,闡述生產力進步帶來的影響,解釋私有制的闡述。
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了解私有制的產生。
師:結合2課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了解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社會分工,闡述貧富分化導致的階級出現。
生:溫故知新,了解社會的分工和階級的產生。
師:借助何尊何“國”字的說文解字,結合教材,說明早期國家的產生。
生:結合教材與老師的講解,了解“國”的內涵,理解早期國家的產生。
學習2:良渚古城何陶寺古城
師:列出表格,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發現關鍵信息,完善表格,學習良渚古城的相關內容,培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生:閱讀教材,完善表格,完成導學案相應內容。
師:結合教材,展示考古發現,分析考古研究得出的結論,最終學習良渚古城可以得出的結論,明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培養史料實證何家國情懷。
生:通過學習良渚古城,了解早期文明的起源,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師:結合前面所學,帶領學生閱讀17頁內容,通過列表完善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陶寺古城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尋找關鍵信息,完善表格,完成導學案,學習陶寺古城相關內容。
師:一步步引導,展現陶寺古城的考古成果,分析依據考古成果進行的歷史研究,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生:學習陶寺古城相應內容,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特征。
師:借助17頁“想一想”,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進行點播,首先讓學生意識到,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接著引導學生結合考古發現,分析哪些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三者的產生。
生:思考總結。
師:帶領學生閱讀18頁內容,結合導學案,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理解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和多元一體的特征。
生: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師:介紹中原地區的發展,強調中原地區的特殊地位,展示第二單元的四幅形勢圖,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距今約(4000)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生:通過地圖,理解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培養時空觀念。
講的慢的老師,到這里基本就可以了,接下來如果時間比較多,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全部內容,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講的快的老師,可以繼續學習神話,不過這種情況下,我的安排里神話內容比較多,目的不僅僅是學習神話,更想通過這些,回顧前面的內容,通過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的對比,再對比2020年這幾年里中西方的差別,分析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培養家國情懷。
第五節教學計劃(如果用了5節課的話):
結合考古發現,分析神話傳說蘊含的歷史信息,培養史料實證能力;
依據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的不同,分析中西方面對災難時的應多,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培養家國情懷。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師:結合老版教材的部分內容,通過列表,帶領學生梳理炎黃堯舜禹的傳說,結合考古發現,分析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生:閱讀教材和導學案,通過表格對比,直觀地感受傳說與考古的印證,明白考古對歷史信息的反映。
遠古傳說: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歷史信息: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河姆渡人發明骨耜
遠古傳說: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歷史信息: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師:帶領學生,結合導學案、教材,溫故知新,一步步分析遠古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五六前)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蚩尤),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融合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華夏)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炎黃子孫)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賢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緣)。(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導學案為閱讀材料,以教材為補充,讀神話傳說,找歷史信息。
師:最終以網絡上的一段話結束,結束本課學習,結束本單元學習。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愛國中華,自強不息!
生:感受神話中傳聲的民族精神。
學習4:總結歸納
師:展示本節課所學內容體現的核心素養,通過強調的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學習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生:閱讀核心素養體現內容,結合本節課所學,咀嚼消化。
師:簡單地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本單元所學,展望下單元所學,串聯起單元之間的發展脈絡與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彭泽县| 南昌市| 改则县| 肥乡县| 宝丰县| 无棣县| 彭泽县| 石家庄市| 建始县| 灵川县| 嵩明县| 青神县| 汤阴县| 南宫市| 临夏县| 确山县| 杭锦后旗| 靖安县| 静海县| 文昌市| 花垣县| 元氏县| 宜阳县| 永寿县| 阳泉市| 三明市| 孝昌县| 赤壁市| 灵寿县| 正定县| 南投市| 久治县| 天柱县| 眉山市| 滨海县| 大英县| 金寨县| 融水| 福清市|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