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咱們這節課聊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國的皇帝大大松了一口氣,那些野蠻的外國人離開了,他以為從此以后就能高枕無憂,他的大清江山沒有威脅了。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十幾年后,列強重返中國,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并且在這次戰爭中破壞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而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么列強要再次發動戰爭呢?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商品在中國竟然賣不掉!在《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美滋滋地幻想著,已經開放了廣廈福寧上這幾個地方,中國人口那么龐大,商品肯定大賣。但是他們發現,他們的東西依舊賣不出去,為啥賣不動呢?他們來賣什么東西大家知道嗎?首先第一個,他當時來了中國之后賣調羹,這個東西就是咖啡勺攪咖啡的勺子。各位這個東西來了中國有人買嗎?那肯定沒人買。中國人說這玩意干嘛使的?英國人說叫攪拌咖啡的。中國人說什么是咖啡,我們不喝咖啡。英國人說你們不喝咖啡,你們喝啥?我們喝茶。不需要調羹對不對?而另外一個他還來了賣什么東西呢?賣刀叉。但是中國人不吃牛排啊。這就導致英國花了那么多的錢,生產這么多的產品,根本賣不出去。那些東西,中國人都不需要,在中國根本沒什么消費市場。而英國人以為自己來了中國會賺的盆滿缽滿,結果賠的都快要破產了。第二個原因是英國向中國走私了大量的鴉片,中國人有點錢的都去買鴉片了,沒能力再消費其他的商品。當然以上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來商品有強大的抵御作用。自然經濟有兩個特點,一是自給自足,就是依靠自己生產,就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不用向外界購買。比如,傳統農業里的男子負責耕種提供食物,女子負責織布提供衣物,這就足以滿足人們的生存基本需求,溫飽不是問題。二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出來的東西勉強夠自己使用。即使有一年,因為天氣特別好,農業豐收了,他有多余的糧食,他大概率也不會售賣糧食換錢,反而會保存起來,因為他不知道明年或者是后年會不會遇上什么其他自然災害。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的商品根本賣不動。但是英國人的腦回路里面,他們認為之所以他們東西會賣不出去,并不是因為他們賣的東西不夠好,而是因為中國的國門開放的程度不夠大。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他們提出了修約,但是遭到了中國政府的拒絕。英國便想著通過戰爭,用武力手段逼迫清政府屈服。于是英國聯合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亞羅號事件是個怎么回事呢?當時有一條船停在中國的港口里面,中國的官兵在抓捕一個中國的逃犯的時候,那個逃犯跑到了那條船上面,然后中國官兵就上船抓人。但是這個時候這個船上面升起了一面英國國旗,英國人就借此為由說,你看這條船是我們英國的,你們中國的士兵來我們英國的船上抓人,這叫侵犯我國主權,這叫赤裸裸的挑釁,我必須打你。感覺出來了嗎?對吧?說白了英國人就是在干嘛?在找事兒。對,在找茬兒。沒錯,那馬申甫事件就更有意思了。這個是當時一個法國的神父叫做馬賴,他當時在中國的內地去進行傳教,但在傳教過程中,大肆的斂財,無惡不作,甚至參與人家家族內的族內事務,最后激起了民憤,叫中國的人給活活給打死了。那么法國人就更有理了,說你們中國人打死了我們法國的公民,所以我要保護我們公民的人身安全,所以我要來進攻你。那么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了。在1856年,英法聯軍就開始進攻廣州,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法非常像。我們來看這張地圖,它并沒有在廣州過多停留,而是直接北上進逼天津外海,并且在天津外的大沽口爆發了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當時的清軍水平真的是非常有限,叫人家英法聯軍11艘炮艦一陣炮轟,便奪下了大沽口炮臺。那么在大火炮臺被攻陷之后,英國人登陸進入到了中國的北京附近,進入到了天津附近。但是當時在北京的皇帝,咸豐帝就非常的擔心,因為即使我們后面能打過英法聯軍,鬧到北京城邊上,這個起碼是對整個清政府的威嚴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損害。所以便匆匆開始議和,希望能趕緊勸退英法聯軍。但是在這樣這個過程中,大家會發現,英法聯軍的目的是為了來打開中國國門,對吧?那中國人現在是不想讓英法聯軍鬧到北京城來,兩邊一拍即合,便開始訂立一個條約,這個條約就是天津條約和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我們來看一下天津條約相關的內容。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其實這幾條下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英國人和法國人對割地賠款有興趣嗎?其實興趣不大對吧?他們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對,要打開中國國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最核心的叫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也就是說把從原來的五處通商口岸,現在增加了10處,變成了15處。希望更大的打開中國國門,他們要來干嘛?賣東西,對不對?(《天津條約》口訣: “公開航行”)這個條約拿到了咸豐帝那里,皇帝非常不滿意。并不是不滿意第一條,而是不滿意第三條,叫外國使節常駐北京。他們認為外國人是蠻夷,他們常駐北京是給我們天朝上國臉上抹黑。以前蒙古、朝鮮、日本他們不過派遣使節來了之后,在我們這兒進貢,我們給他們賞賜之后,他們就走了。從來不常駐,你英法這種蠻夷小邦居然敢常駐北京,不可能,這是絕對不可能。所以咸豐帝想修約。而列強也后悔了,他們覺得撈到的好處不夠,也想修約。于是雙方約定一年后再修約。但是大家可以注意到,前面說到皇帝的最核心的訴求只是讓英法聯軍怎么樣離開北京地區,離開天津,離開這個附近。而在這個目的達到了之后,咸豐帝便顯出了沒有談判的誠意。等到真正要修約的時候,咸豐帝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你們不許帶武器過來,第二不許超過20人,第三要走大清指定的路線。這就一下子惹火了列強們。他們以換約受阻為由便開啟了第二次的進攻,而這就是著名的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在1860年8月,英法聯軍迅速地占領了天津,逼近北京。而咸豐帝聞訊后,嚇得落荒而逃,留下了他的倒霉蛋弟弟恭親王奕欣留在北京,好與洋人談判。沒過多久英法聯軍占領了北京,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英法聯軍進了圓明園就像鬼子進了村一樣,看到什么都想帶走,那是能帶走的盡量帶走,帶不走的就搞破壞。最終是把圓明園毀的不堪入目。事后為了掩飾罪行,他們放火燒了圓明園。這可是清政府修了150多年的皇家園林,就這樣沒了。清朝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當你弱小的時候,你是無法保護你自己的,也無法保護你的財產。那些比你強大的壞人會毫無顧慮地欺負你,毫不手軟的搶奪你的財產。同學們,一定要牢記歷史,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1860年10月整個圓明園被燒掉了。這件事情傳到了當時的皇帝耳中。這件事情對于皇帝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嚴重的打擊。英法聯軍并沒有就此而罷手,他們把大炮架在了北京的城墻之上,而炮口對準的就是皇宮。當時的英法聯軍威脅中國的皇帝說,如果你們再不簽約,圓明園的現在就是皇宮的未來。當時的皇帝聽聞此訊,急血攻心,咳血而死。而在他去世之前,派遣了他的弟弟恭親王奕忻前往北京與英法聯軍議和。而這就是北京條約。北京條約中規定承認天津條約里面的所有內容繼續有效,將九龍割給英國。然后向英法賠款大量的白銀,并且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北京條約》:“天天陪酒”)為什么說二鴉是一鴉的繼續呢?那是因為兩次戰爭的目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都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為什么說二鴉是一鴉的擴大呢?a.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爭中侵略軍只有英國;第二次則是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b.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四年之久。C.侵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第二次是整個沿海并且深入長江流域。d.影響:鴉片戰爭讓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所以我們說二鴉是一鴉的繼續與擴大。但是這一場仗也帶來了一次轉機,因為皇家園林叫人家燒了,皇上死在了承德,北京城叫人家占了。這場仗給上至皇帝,下至所有的老百姓了一個非常大的一個震動,告訴了中國人英法不是蠻夷,他們是什么?他們是列強,他們有比我們強的地方。所以這就為之后的洋務運動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在這個時候俄國還趁機拿走了中國的大量領土。在19C50S至90S,俄國逼迫中國簽訂條約割讓大片的領土,而這個領土足足有150多萬平方千米。這個面積有多大呢?相當于7個湖南省,14個浙江省,三個法國。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發動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了更多的好處." 沙俄也成為了近代侵占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這場戰役打完了,中國人這一次輸的是一敗涂地,但是也是開始知恥后勇,下一次就要開始洋務運動了。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