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田英才學園初中部備課紙 姓名:劉佳佳 組長簽字:課題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課時 1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能說出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及其重要標志和意義。 2、通過研讀史料總結歸納,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生活的時代、范圍和生產生活情況。 3、通過閱讀課本,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社會特點。 4、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學習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和大汶口文化的生產生活特點。 難點:理解貧富分化的出現。預習任務結合課本第一目,找出原始農業產生的時間地區、人工栽培農作物的地位以及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 通過閱讀課本第二目第三目完成以下表格。 【評價標準】:①認真閱讀課本,能在課本中找到五個問題的具體位置,并做好標注。(老師不斷巡視教室,關注每一個同學的學習狀態) ②學生通過預習,主動為大家展示問題的答案(踴躍發言+2分) 【方法指導】①在課本上準確找出相關歷史信息,并勾畫、標記出來。 ②能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明確的回答上述問題。導入設計大米、小米圖片導入,用水稻、粟、黍的圖片引入我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及人工栽培的地位。新知建構問題(任務) 學習活動(對應學習目標,教師高精點撥的預設及嵌入評價雙色筆標注)評價任務一:通過閱讀課本和模擬劇情能說出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及其重要意義 評價任務二:通過研讀史料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的共同點。 評價任務三:通過閱讀課本,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社會特點。 展示自學內容,用水稻、粟、黍的圖片引入我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及人工栽培的地位。 模擬原始農業發展時期小劇情:你每天辛勤去地里勞作,逐漸把房屋建到了周邊,開始在固定區域生活。收獲的食物產量雖然不高,但相比較之前不固定的收入還是盈余很多,于是你又制作了一些陶器來當做容器等用,還馴化了一些動物來改善生活。 問題:從模擬劇情中,概括原始農業發展帶來的意義。 【學法指導:①在課本上準確找出相關歷史信息,并勾畫、標記出來。②能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明確的回答問題。】 【評價標準:】 ①認真閱讀課本,能在課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②能用學科專業術語回答問題。(踴躍發言+2分) 問題:觀察地圖,歸納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的特點。 引入代表性文明: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過渡到評價任務二的實現。 活動: 問題一:歸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并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差異。 (通過圖片和課本信息從分布區域、房屋建筑、原始農業、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 【學法指導:①自主分析材料,從每個材料中勾畫有效信息。 ②能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和課本知識自主歸納原因。 ③鼓勵每個同學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 【評價標準:】 ①能根據所學總結歸納相同點,并積極回答問題。(2) ②能歸納出相同點并簡單說出不同點。(2) ③能用學科語言簡潔歸納出異同點,并能連珠成串。 (2) 任務二:根據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規模和陪葬品數量,分析從仰韶文化時期到大汶口文化時期,原始社會特點開始呈現了怎樣的變化。(仰韶時期是什么樣子,大汶口時期有了什么新變化,這體現了什么?) 【學法指導:①自主閱讀課本,并勾畫有效信息。 ②能根據課本信息自主歸納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變化并說出變化背后體現的社會特點。 ③鼓勵每個同學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 【評價標準:】 ①能根據所學總結歸納變化,并積極回答問題。(2) ②能歸納出變化并簡單說出社會特點。(2) ③能用學科語言簡潔歸納出社會特點,并能連珠成串。 (2)知識結構化或思維圖示:達標證據設計: 1、[2023新疆鳥魯木齊期中]距今約1萬年,我國的南北方同時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生產水平的高低 B.生活習慣的不同 C.自然環境的差異 D.南北人數的不同 2、「2023江西景德鎮期中]“用骨耜在雙眸中,開墾出一片水田.....可能裝滿億萬年后的倉廩。”這首詩歌里“倉廩”中的農作物是( )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 3、[2024云南昭通期末]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雨水充沛,氣候濕潤,蟲獸較多,深深影響著農耕時代的農耕文化。下列圖片中最貼合此地農耕時代人類定居的是( ) [2023廣東茂名期末]杭州市某校舉辦“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圖片展。下面圖文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文物介紹。據此不能推測出( ) A.該文物出土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B.河姆渡居民已開始了家畜飼養 C.該文物是在舊石器時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陶器 5、[2023江蘇常州期中]下圖是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長江流域 B.有一定的審美意識 C.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D.出現貧富分化現象 6、「2024北京海淀區期末]位于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紋飾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與大汶口文化遺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說明( ) A.炎帝教民耕種,制作陶器 B.金屬冶煉技術的產生及其發展 C.不同文化間存在借鑒現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擁有私有財產 7、[2024廣東深圳期末]經考古發現,中國境 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其主要 文化遺存分布如下圖所示,據此可以得出的合 理認識是( ) 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區 黃河流域文化最發達 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性 8、[2023海南海口模擬]有學者指出:“因為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獵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材料說明( ) A.農業和畜牧業分離使人類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類的活動距離 C.人類在采集和狩獵中學會儲存食物 D.農業興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9、[2023廣西南寧一模]早在約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技術來建造房屋了。榫卯技術歷經唐宋建筑的大放異彩和明清家具的經典流傳,現在仍然保留在當代木結構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 A.中華文明有包容性 B.中華文化有開放性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10、[2023江西撫州模擬]出土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人生活狀況。陜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這說明半坡居民( ) A.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 B.掌握了簡單的紡織制衣技術 C.開始了原始商貿活動 D.具備了較高音樂修養 11、[2023廣東江門二模]崗上遺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主體的大型聚落遺址。在崗上墓葬中,隨葬品差異很大,玉鉞或石鉞集中出現在高等級男性墓葬中。這可以印證( ) A.國家開始產生 B.農業經濟發達 C.出現貧富分化 D.君主專制強化(共16張PPT)1、課本、導學案、練習冊2、雙色筆(黑色+紅色/藍色)+默寫本3、調整為上課狀態的你請做好課前準備!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1.原始農業出現的時間、地區和地位一.原始農業的發展距今約1萬年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水稻粟黍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發現于中國(1)萌芽:距今約2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2)興起: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模擬原始農業發展時期小劇情:你每天辛勤去地里勞作,逐漸把房屋建到了周邊,開始在固定區域生活。收獲的食物產量雖然不高,但相比較之前不固定的收入還是盈余很多,于是你又制作了一些陶器來當做容器等用,還馴化了一些動物來改善生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片,經檢測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陶器的發明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新石器時代2.原始農業發展的過程和意義一.原始農業的發展分布特點1、分布廣泛(多元)2、相對集中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區域(黃河、長江、淮河等)觀察課本第10頁地圖,歸納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的特點。代表性文明遺址: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代表:半坡)小組合作【任務引領,合作探究】小組討論:通過導學單“任務一”的圖片和課本信息,歸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并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差異。溫馨提示:通過圖片和課本信息從分布區域、房屋建筑、原始農業、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并加以對比二者的差異。【評價標準】①四人小組相互探討,每個小組推薦一人發言,簡潔明了、自信大方地表達觀點(討論過程中認真的小組+1分;發言小組+2分)②發言時能從教材中準確找出支撐觀點的相應知識點,即形成學科語言(小組+3分)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特點1.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 時間自然環境 區域地點氣候條件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生活設施生產方式 生產工具農業作物 畜牧業 手工業 精神生活 原始藝術距今約7000年長江流域 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木結構水井水稻陶器豬、狗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玉器、骨哨、象牙藝術品等磨制石器,骨耜最典型干欄式建筑復原圖木結構水井骨耜豬紋黑陶缽牛骨骨哨玉器浙江余姚河姆渡玉璜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 時間自然環境 生活地區氣候條件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生活設施生產方式 生產工具農業作物 畜牧業 手工業 精神生活 原始藝術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半坡遺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豬骨彩陶魚紋盆飾品人面魚紋陶盆狗下頜骨骨針骨錐距今約6000年黃河流域 陜西西安氣候干燥、冬天寒冷半地穴式建筑窯穴磨制石器等粟豬、狗等彩陶、紡織、制衣裝飾品、陶塤等半坡出土的骨制魚鉤素養提升小組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示 他們都使用什么石器?進行什么生產?會不會建造房屋?過什么生活?會不會飼養家畜?會不會制作陶器呢? 相同點 提示 地理環境(河流流域)?主要農作物?房屋結構?陶器? 不同點 半坡人 河姆渡人1、使用磨制石器,從事農業生產。2、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3、飼養家畜制作陶器黃河流域粟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長江流域水稻干欄式房屋彩陶黑陶①距今時間不同;②房屋建筑樣式不同;③所處地區不同;④種植的農作物不同;不同點:河姆渡人·房屋建筑干欄式建筑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距今約7000年前)原因: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溫熱。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的房子?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五蠹[d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房屋作用:①通風防潮;②防蟲蛇猛獸;③下層可飼養家禽家畜。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遺址復原圖半坡遺址的居住區,有房屋(聚集在一起)、窖穴、壕溝,居住區外還有公共墓地和燒制陶器的窖場。原因:北方地區寒冷干燥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半坡遺址居住區的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為中心,中小型房屋散布周圍,其外圍環繞一條大型的壕溝。思考:半坡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的房子?作用: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僅冬暖夏涼,而且能抵御野獸的侵襲。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不同不同:原因:半 坡:半地穴式河 姆 渡:干 欄 式北方氣候干燥、冬天寒冷南方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啟示:順應大自然規律,因地制宜。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思考探究:在房屋建筑上有那些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住房屋建筑三.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有面積較大的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者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還發現多處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約6000多年的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差別。仰韶文化時間發現地點典型代表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游半坡居民、靈寶西坡遺址四、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出現等級、貧富差別名稱:大汶口文化地點: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時間:距今約5900-4400年成就: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卻一無所有。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貧富分化。四、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定居生活社會分工代表性文明遺址南方稻作農業:長江流域: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淮河流域:舞陽賈湖遺址(骨笛、龜甲)北方粟、黍作農業:仰韶文化(彩陶)半坡遺址(半地穴式,陶塤、骨針等)大汶口文化(出現貧富分化)龍山文化(蛋殼陶)成果展示【溫馨提示】1、自主完成題目;2、在題干中標記關鍵詞,再做題。3、完成后小組互批訂正答案,出錯問題小組互助,疑難問題教師講解。4、先做1—7題,時間5—8分鐘,進度快的同學完成8—11題。完成導學單【基礎訓練】【鏈接中考 】答案:CABCB CDDDB C授田英才學園初中部 七年級歷史導學單 姓名: 班級: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導學單【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課本能說出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及其重要標志和意義。2、通過研讀史料總結歸納,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生活的時代、范圍和生產生活情況。3、通過閱讀課本及導學單出示的史料,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社會特點。4、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自主學習,探究新知】結合課本第一目,找出原始農業產生的時間地區、人工栽培農作物的地位以及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通過閱讀課本第二目第三目完成以下表格。結合教材知識,完成下表。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仰韶文化 半坡居民 大汶口文化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區域(河流)生產工具【任務引領,合作探究】任務一:根據自學表格、課本以及材料中的圖片歸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并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異同。(通過圖片和課本信息從分布區域、房屋建筑、原始農業、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原始藝術等方面歸納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不同點: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分布區域:房屋建筑:原始農業: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原始藝術:相同點:任務二:根據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規模和陪葬品數量,分析從仰韶文化時期到大汶口文化時期,原始社會特點開始呈現了怎樣的變化。(仰韶時期是什么樣子,大汶口時期有了什么新變化,這體現了什么?)新變化:體現:【理清脈絡,建構體系】結合本課所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構建知識體系。(提示:包含本課所學內容;可以采取思維導圖、知識樹、知識框架等形式;)【基礎訓練】1、[2023新疆鳥魯木齊期中]距今約1萬年,我國的南北方同時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A.生產水平的高低 B.生活習慣的不同 C.自然環境的差異 D.南北人數的不同2、「2023江西景德鎮期中]“用骨耜在雙眸中,開墾出一片水田.....可能裝滿億萬年后的倉廩。”這首詩歌里“倉廩”中的農作物是(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3、[2024云南昭通期末]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雨水充沛,氣候濕潤,蟲獸較多,深深影響著農耕時代的農耕文化。下列圖片中最貼合此地農耕時代人類定居的是( )[2023廣東茂名期末]杭州市某校舉辦“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圖片展。下面圖文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文物介紹。據此不能推測出( )A.該文物出土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B.河姆渡居民已開始了家畜飼養C.該文物是在舊石器時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陶器5、[2023江蘇常州期中]下圖是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這表明半坡人( )A.居住在長江流域 B.有一定的審美意識C.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D.出現貧富分化現象6、「2024北京海淀區期末]位于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紋飾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與大汶口文化遺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說明( )A.炎帝教民耕種,制作陶器 B.金屬冶煉技術的產生及其發展C.不同文化間存在借鑒現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擁有私有財產7、[2024廣東深圳期末]經考古發現,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其主要文化遺存分布如下圖所示,據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認識是( )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區黃河流域文化最發達分布零散,彼此孤立中華文明具有多元性【鏈接中考、模擬】8、[2023海南海口模擬]有學者指出:“因為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獵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材料說明( )A.農業和畜牧業分離使人類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類的活動距離C.人類在采集和狩獵中學會儲存食物 D.農業興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9、[2023廣西南寧一模]早在約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技術來建造房屋了。榫卯技術歷經唐宋建筑的大放異彩和明清家具的經典流傳,現在仍然保留在當代木結構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A.中華文明有包容性 B.中華文化有開放性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10、[2023江西撫州模擬]出土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人生活狀況。陜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這說明半坡居民( )A.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 B.掌握了簡單的紡織制衣技術C.開始了原始商貿活動 D.具備了較高音樂修養11、[2023廣東江門二模]崗上遺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主體的大型聚落遺址。在崗上墓葬中,隨葬品差異很大,玉鉞或石鉞集中出現在高等級男性墓葬中。這可以印證( )A.國家開始產生 B.農業經濟發達 C.出現貧富分化 D.君主專制強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pptx 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導學單.doc 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