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學案【學習目標】(一)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的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亞洲這一時期不同地區文明面貌【學習重難點】(一)學習重難點1.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阿拉伯文化的特點2.基督教會與城市在中世紀的地位與王權的相互關系;【預習新知】(一)阿拉伯帝國一、阿拉伯帝國1.阿拉伯帝國的建立(1)背景①阿拉伯人最初的家鄉是__阿拉伯__半島,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戰。②7 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__伊斯蘭教__。③622 年,__穆罕默德__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逐漸擴大。④到穆罕默德去世時,__阿拉伯__半島基本統一。(2)建立:到8 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__亞非歐__三洲的大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治(1)政治①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政治穩定,最高統治者__哈里發__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概念闡釋】哈里發意思是“先知的繼承人”。按照阿拉伯人的習慣和法律,作為先知的繼承人,哈里發擁有政治、宗教和軍事等方面的最高權力,是國家最高統治者。②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__宗教__等方面的事務,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2)經濟①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__阿拉伯商人__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②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__巴格達__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①原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②表現: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__波斯__、印度、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思考: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數千年文明的地區,文化已經有深厚積淀。(2)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了這些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與創造,形成阿拉伯文化。(一)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興起(1)背景①13 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__奧斯曼土耳其__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②14 世紀中期,他們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__東南歐__部分地區。③1453 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__拜占庭__帝國。(2)建立:到16 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__亞非歐__三洲的大帝國。2.統治(1)政治①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__蘇丹__,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概念闡釋】蘇丹“蘇丹”在《古蘭經》中原指擁有道德或宗教權威的人士,后來成為一些伊斯蘭國家統治者的稱號。突厥人統治者馬哈茂德是第一位稱“蘇丹”的統治者。印度德里蘇丹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也稱“蘇丹”,掌握國家最高權力。②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__工商業__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2)經濟①15—16 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__伊斯坦布爾__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國控制了連接__亞歐__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一)南亞與東亞的國家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1.印度(1)笈多帝國①興起:4 世紀初,__恒河中游__興起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 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統治: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__恒河中下游__,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__印度教__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概念闡釋】印度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一種宗教,興起于笈多帝國時期。印度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諸多原始信仰,因而廣泛流行。它的興起嚴重沖擊了婆羅門教和佛教,逐漸發展為中古時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蘇丹國①興起:11 世紀,__突厥人__入侵印度。13 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為__行省__,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__穆斯林__擔任。2.古代日本(1)興起: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__冶鐵__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2)大化改新①背景: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②概況:646年,__孝德__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因其年號是“大化”,史稱“__大化革新__”。③結果: 日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__中央集權制__國家。(3)幕府政治①背景:10 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__莊園__形成;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②建立:12 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__源賴朝__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__幕府政治__時期。③表現:在這種體制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以__將軍__為首的幕府掌握;將軍與武士結成__主從__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 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概念闡釋】幕府“幕府”源自日本的“征夷大將軍” 一詞,最初指日本政府任命的指揮對日本北部阿伊努部落戰爭的將領。1185年,武士首領源賴朝消滅對手,成為日本實際上的最高軍事統帥。1192年他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并在將軍府所在地設置幕府,建立管理國家的機構, 日本從此進入幕府政治時期。此后直到1867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掌控軍隊的幕府成為日本真正的統治機關。1867年,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將大權交還天皇,幕府政治告終。3.古代朝鮮(1)高麗王朝①建立: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__高麗王朝__。②仿效唐制A.政治:高麗王朝仿效中國__唐朝__制度,在中央設__三省六部__,將地方劃分為十道。B.經濟:推行土地國有。C.選官制度:引入__科舉考試__選拔官員。D.中國的__儒家經典__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2)朝鮮①建立:14 世紀末, 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__朝鮮__。②抗擊日本侵略A.時間:16世紀末。B.概況:日本__豐臣秀吉__派20萬大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明朝大將鄧子龍赴朝鮮作戰,與朝鮮大將__李舜臣__在戰斗中犧牲。C.結果:經過7年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鞏固訓練】(一)鞏固訓練1.阿拉伯帝國建立后,統治者組織修建了以首都巴格達為中心、通往各省的驛道,驛道上設有驛站、旅店、招待所和給水站。驛站上配有驛馬、騾馬和駱駝,并且帝國境內的驛道基本上都與境外商道相連。帝國驛道的修建( )A.旨在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B.實現了國內各民族的交融C.開辟了連接東西方的新商路D.推動了全國商業活動的發展2.到公元9世紀末,許多世界上優秀的文化古籍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譯本,這些著作從阿拉伯文轉譯成拉丁文后傳入歐洲,使歐洲人重新閱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在從古希臘哲學中汲取養分的基礎上,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材料反映阿拉伯文化( )A.促進了歐洲文化發展 B.使歐洲實現了社會轉型C.以理性作為指導思想 D.以武力擴張提升影響力3.7世紀以前,阿拉伯民族的醫學水平落后,尚未擺脫原始醫學的蒙昧狀態。自8世紀開始,阿拉伯民族的醫學水平迅速提高,此前較為原始、野蠻的阿拉伯部落醫學逐漸被放棄。阿拉伯醫學水平的迅速發展可能是因為阿拉伯( )A.受到亞歐多元文化交融的影響 B.帝國對外擴張方式的巨大轉變C.政教合一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 D.壟斷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優勢4.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大莊園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這反映出( )A.土地買賣之風盛行 B.莊園經濟開始形成C.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D.幕府統治趨于瓦解5.下圖是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據圖可判斷,這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 )A.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文化中心 B.打破了各大洲間孤立狀態C.引發了歐亞游牧民族大遷徙 D.加強了東西方的貿易聯系6.公元7世紀阿拉伯民族從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其文化中保留了大量氏族制下的諸如反對利己主義、只承認有限的私有制等因素。阿拉伯帝國時期注重發展商業貿易,但同時又反對商人過分追逐私利,財富過于集中。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實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B.傳統觀念影響商業發展C.抑商成為經濟政策主流 D.財務和稅務部門的完善7.15世紀時,朝鮮的生員考核制度規定:生員每個月要考查一次學過的經史,只有讀了足夠數量的經書才可以入仕,并且根據所讀經書的數量決定分配的官職,讀的經書越多,職位越高。這反映了朝鮮( )A.傳承圣賢精神 B.深受儒家思想影響C.普及儒學教育 D.借助科舉選拔官員8.《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反映了( )A.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強大的帝國B.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C.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D.王后曾游歷過印度、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區9.有學者認為,受翻譯運動的影響,那些希臘語版本早已遺失的古希臘哲學和其他科學著作才得以成為古代重要的文化遺產。現代歐洲文明體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這些來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不懈學習和吸收。這一觀點( )A.論證了阿拉伯人引領文化發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點C.旨在強調阿拉伯人吸收創新的意義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10.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在近代被介紹到了西方,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材料表明( )A.隋唐時期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B.隋唐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非常深遠C.隋唐時期中國的各個方面都領先于世界D.中國文明為世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國注重交通建設,修建了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國內外驛道,驛道的修建有利于國內外往來,推動了全國商業活動的發展,D項正確;阿拉伯帝國驛道的修建是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和國內經濟的交流,不是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交融,無法得出驛道修建實現了國內各民族的交融,而且實現各民族交融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涉及阿拉伯帝國內部驛道的修建,不涉及東西方的新商路,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考查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響。通過材料分析得出阿拉伯譯本推動了歐洲思想文化的發展,故選A;有利于歐洲社會轉型,但非“實現了”,排除B;理性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C;材料涉及阿拉伯通過文化交流融合擴大其影響力,排除D。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文化。阿拉伯帝國在7世紀崛起后,積極學習、吸收東西方文化,其醫學水平的進步,是亞歐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A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主要依靠軍事征服,這一時期并未發生巨大轉變,B項錯誤;阿拉伯的政教合一統治,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直接的推動作用,C項錯誤;阿拉伯帝國在這一時期并未壟斷海上絲綢之路,D項錯誤。4.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大莊園壯大,擁有“不輸不入”的特權,這體現地方勢力增強,中央集權遭到削弱,故選C項;材料并無土地買賣的信息,排除A項;“開始”一詞有誤,排除B項;莊園力量的增強推動幕府統治形成,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據圖例可知,阿拉伯在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國的商人的商路也遍及亞非歐,這表明阿拉伯帝國加強了東西方的貿易聯系,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圖2只展示了阿拉伯商人的商業活動,雖然可以看出他們的商業發達,但未顯示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貿情況,因此,不能得出阿拉伯帝國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的結論,排除A項;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大洲間孤立狀態,這與圖中8世紀中期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圖2是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沒有涉及到與游牧民族的交往,因此,不能斷定阿拉伯帝國是否引發了歐亞游牧民族大遷徙,排除C項。6.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氏族社會時期反對利己主義、只承認有限的私有制等傳統,導致阿拉伯帝國時期出現了“反對商人過分逐私利,財富過于集中”的觀念,體現傳統觀念影響商業發展,B項正確;阿拉伯帝國時期公平正義遠不能真正和完全實現,排除A項;材料提及“阿拉伯帝國時期注重發展商業貿易”,“抑商成為經濟政策主流”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主要講商業觀念,看不出財務和稅務部門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朝鮮。材料“只有讀了足夠數量的經書才可以入仕,并且根據所讀經書的數量決定分配的官職讀的經書越多,職位越高”體現的是朝鮮規定,只有學習足夠數量的儒家經典才能入仕做官,說明朝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B項正確,材料與傳承圣賢精神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的是統治階層的政策,因此普及儒學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中“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的信息,可以看出阿拉伯故事中融合了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故C項正確。A項過于絕對,排除。B項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材料不能證明王后曾游歷過印度、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區,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質題、目的題。時空:中古時期阿拉伯帝國。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翻譯運動時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紀失傳的古代希臘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為現代歐洲文明的興起創造了條件。這一言論強調了阿拉伯人吸收創新的意義,C項正確;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現代歐洲文明興起所作的貢獻,而不是對文化發展潮流的引領,排除A項;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臘文化,而沒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點,排除B項;該學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于現代歐洲文明興起的關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D解析:結合材料可知隋唐時期中國制度對日本和朝鮮產生深遠影響,并影響到了近代歐洲的文官制度,這些都是中國文明對世界發展作出的貢獻,故選D;材料中沒有全面比較分析當時世界上各國家的發展情況,無法得出A、C這樣的結論,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