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版 五年級上冊 《地殼》單元 2.地球的結構 教學設計單元 《地殼》 課題 2.地球的結構 課時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統學習內容及要求 10.4 地球內部圈層和地殼運動 5-6年級:④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構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學價值;知道火山噴發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集中釋放產生的自然現象。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 知道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科學思維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地球內部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通過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形成新的認知。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借助模型將自己對地球結構的認識表達出來。 態度責任 能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學介紹地球的結構。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學生無法通過常規的觀察來認知地球內部的結構,需要收集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從而歸納、概括地球內部結構特點。教學 準備 教師:1.愛牛課件優化 2.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彩色橡皮泥或超輕黏土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思路 教學備注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提問: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是否都是巖漿? 順應學生思維方向,將研究對象由地表引向地球內部———探究地球的結構。二、聚焦問題,作出假設(預設5分鐘) 學生借助圖片、視頻等資料,如:溫泉、磁場、巖漿,幫助學生推測地球的內部情況,因為這些地表的現象都與地球內部結構存在著密切聯系。引導孩子利用科學資料進行推測,從事物的結構及相關系的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培養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學生說出個人猜想時要求其說明理由,鍛煉學生有理有據說明想法的能力和實證意識。三、搜集證據,進行探究(預設15分鐘) 提問:科學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的? 通過查閱資料、圖片、視頻等內容,了解科學家探究地球內部的方法及成果,并及時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形成對地球結構的新認知: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四、交流討論,設計制作(預設15分鐘) 提問:怎樣才能保證做的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本問題討論、設計地球內部結構模型圖, 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學介紹地球的結構。五、練一練 一、我會選 1.地球內部的層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可以分成( )三部分。 A.地核、地殼、地幔 B.地殼、地幔、地核 C.地殼、地核、地幔 2.科學家根據( )在地球內部傳速度不同,認為地球內部有不同的層。 A.地熱 B.地震波 C.鉆孔 3.( )是地球的核心。 A.地殼 B.地慢 C.地核 4.巖石是( )的基本物質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5.( )地球內部33~2900千米之間。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二、我會判 1.目前人類鉆孔的深度只能達到24千米。( ) 2.地幔是地球最外面一層,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 ) 3.地球的內部溫度很高,但壓力很小。( ) 4.關于地球內部的許多知識,都來于人們的猜測。( ) 參考答案: 一、1.B 2.B 3.C 4.A 5.C 二、1.× 2.× 3.× 4.√五、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