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教學內容教材第93~97頁。教材分析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于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將部隊改編,共同御敵,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軍隊與之對戰3個月,雖然沒能守住上海,卻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2月日軍攻陷南京,在那里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殺了我們30萬同胞。本課分為四部分介紹了上面的內容。核心素養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涵養家國情懷。教學目標1.結合史料研讀,認識到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認識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形成歷史認知,從而培育發現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2.形成對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中國的野心和中國人民打響全民族抗戰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3.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兇殘罪行為例,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培養分析歷 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4.通過七七事變,淞滬會戰、第二次國共合作等史事,學習中國軍民頑強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南京大屠殺等日軍侵華暴行,樹立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信念。(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難點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家教學突破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了解當今日本政府對待大屠殺的態度,課堂上通過對大暑殺中發生的故事的交流,體會日軍的罪惡,在此基礎上討論日本死不認罪的惡劣行為,激發學生的-1-警惕防范之心和建設祖國、振興國家體質健康網的愛國情。教學設想在復習前一課聽學的基礎上,告訴學生日軍的目標并不是只有東北,他們妄圖霸占全中國,于是又制造事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關于七七事變,教材介紹得較簡略,教師可以把相關的示意圖展示給學生.讓其了解相關地點的地理位置,從而知曉日本選擇在盧溝橋發動事變的企圖。關于國共合作,重點要把握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史實,以及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在“淞滬會戰”這一部分,要結合英雄人物的話語和事跡,來感受戰斗的激烈悲壯以及人物的精神光芒,關于南京大屠殺,可以讓學生交流相關的圖文資料,講述故事,了解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結合如今日本政府對此事的態度來展開討論,形成清醒認識。教學過程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1.師:上節課我們講到,日本蓄意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我國東北,制造了華北危機,當時國內民眾是如何面對他們的侵略的?學生回憶:在東北組織軍隊,在局部抗擊日軍。2.師:日本侵略者的目標是占領全中國。在得到東北三省后,他們并沒有停下侵略的步伐,那么,他們又制造了什么事件,掀起了怎樣的波瀾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七七事變,看看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傷痛的南京大屠殺。二、教授新課(一)七七事變1.師:九一·八事變后不到半年,日本就侵占了東三省,緊接著又向華北地區推進。到1936年,日軍已經從東南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城。戰爭一觸即發。1937年7月7日晚,發生了什么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說出事件名稱:七七事變。2.師:請大家速讀課文,梳理七七事變的大致情況。師生共同梳理:時間:1937年7月7日。地點:北平盧溝橋。發動者:日本。簡單經過: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遂向中國守軍開火,中國守軍奮起抗戰。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2-3.師:為什么日本全面侵華首先在盧溝橋爆發?請大家看下面的地圖,說說盧溝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教師出示示意圖,引導學生了解當時形勢: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逝道,中日軍事上的必爭之地。4.師: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后,不久便調集大量軍隊,入侵中國。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 在北平保衛戰中,趙登禹、佟麟閣兩位將軍壯烈殉國。指導學習“人物掃描”,了解趙登禹的英雄事跡。5.師:讓我們來看看英雄烈士面對日本強盜的豪言壯語。出示: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身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以死報國。-佟麟閣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只有不怕犧牲,才能為國爭光!-趙登禹5.師:從這些話語和烈士的事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師: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軍。這時,國共兩黨分別發表宣言來表明抗戰立場。-3-出示: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最后關頭”演說2.師:在此情況下,兩黨共同協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們協議的內容造怎樣的?生: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3.師: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講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這樣,以國共為主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4.指導分析“材料研讀”。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貢。試分析上述材料的意義。點撥:從材料內容可以看出共產黨為了國共合作而采取的退讓行動:取消對抗國民黨的軍事行動,取消蘇維埃政府,取消紅軍番號,這些行為為國共合作提供了可能。5.師:抗日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動員并團結全民族力量展開長期抗戰的根本保證,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些礎。(三)淞滬會戰1.師: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1937年8月.日本借口一名軍官在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守軍擊斃,在上每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岳,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異常激烈,大家來看看戰斗的情景。生閱讀戰斗經過,了解戰爭概況。2.師:淞滬會戰中有哪些英雄事跡?生: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日.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軍在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中國空軍首次參戰,擊落敵機3架,初戰告捷-4-3.師:淞滬會戰的結果如何?學生回答: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4.指導分析“材料研讀”。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夫聞者。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競守歪+固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倫敦《泰晤士報》(1937年11月28日)讀上述材料、用史實說明中國軍隊是如何進行抗戰的。這對抗戰初期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點撥:《泰晤士報》付戰爭中軍人的付出給予了較高評價,說“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競守至十周之久”,這是個奇跡。奇跡的創造與抗日將士的奮勇抵抗頑強不屈分不開。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沒。30萬官兵的犧牲.使國內人民抗日情緒高漲,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且打破了敵人想3個月占領全國的作戰計劃。5.師:淞滬會戰持續了3個月,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這場戰爭雖然以上海的失陷結束,卻在抗戰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四)南京大屠殺1.教師過渡:日軍進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南京大暑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請大家閱讀教材,看看日本兵殺人的手段。學生閱讀后闡述:刺殺、活埋、砍殺、焚燒,殺人比賽等。2.教師出示凸顯日軍暴行的圖片。讓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故事。3.組織討論:目前日本政府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如何?這讓你有什么感想?4.師: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說:“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咯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三、鞏固新知(一)教材習題1.教材第97頁“課后活動”第1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A.西安事變B.七七事變C.八一三事變D.國共合作宣言發表【講評】西安事變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只是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發表了合作宣言,統一戰線才正式形成。【答案】D2.教材第97頁“課后活動”第2題列舉中國人民局部和全民族抗戰爆發的標志。【答案】局部抗戰:九一八事變;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3.教材第97頁“課后活動”第3題·假如你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請你寫一篇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解說詞。【講評】解說詞的書寫要建立在對南京大屠殺有相當了解的基礎上,除了回顧過去,盡量也著眼現在日軍對此事不承認、污蔑的態度,以引發國人的警惕之心。【答案】略。(二)同步課堂1.想一想,盧溝橋事變后中國所進行的抗戰,與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戰,有什么不同?【答案】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局部侵華,中國局部抗戰;七七事變后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日本所謂《新歷史教科書》對盧溝橋事變是這樣敘述的: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材料中所敘述的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是真實的嗎?請列舉一例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行。你對日本右翼分子改編教材一事有何看法?【答案】不是。南京大屠殺。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等。-6-3.抗戰爆發后,下列城市被日軍侵占的先后順序是( ).A.北平、天津、南京、上海 B.天津、北平、南京、上海C.北平、天津、上海、南京 D.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答案】C四、課堂小結日本帝國主義經長期準備,繼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變后,尋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事變,開始了它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中華族的全面抗戰。日本的侵略行為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南京大屠殺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板書設計七七事變與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南京大屠殺: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達30多萬教學探討與反思本課在教學過程,要通過問題引出材料,再以材料展開問題,并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良好思維習慣。對于大屠殺的教學,要重點強調一種對歷史的理性審視和反思,可以在尊重學生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認識它的歷史真相,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補充資料淞滬會戰及評價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余人,宣布死傷4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余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7-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3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刮目相看,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 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么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么最后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3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