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創新教學】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西沃課件+導學案+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創新教學】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西沃課件+導學案+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溫故知新
史前社會時空軸
遠古
山頂 出現先民 種植( 水 稻 ) 種植( 粟 ) ( 彩 陶 )是其重要特征
洞人 人工
( 制 陶 )技術得到發展
管理
栽培 發展稻作農業 住( 半 地 穴 式 )房屋 處于(氏 族 )社會時期采集 野生 貧富
農作物 同一群體出現( )狩獵 植物 住( 干 欄 式 )房屋 制作彩陶,懂得紡織 出現( 貧 富 分 化 )跡象 分化
概況
河姆渡 半坡 仰韶 大汶口
遺址 遺址 文化 文化 時空
約3萬 約( 2 )萬 約( 1 )萬 距今約 7 0 0 0 年 距今約 6 0 0 0 年 7000— 5900—
年前 年前 年前 距今時間: 距今時間:
長江 5000 4400北京 中華 中國 ( )流域 ( 黃 河 )流域
大地 南北方 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
浙江余姚河姆渡 陜西西安半坡村 黃河中游 黃河中游
淮河中下游
走近歷史之
尋根溯源覓中華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從一張圖片開始
這幅圖是教材第3課序言中的插圖
雕刻的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
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在本節課中
我們不僅學習他們的傳說
而且將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秘密 人文初祖
尋根溯源尋覓中華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l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u知道 良 渚 古城、 陶 寺 古城等考古發現,
u了解中華文明有 5 0 0 0 的多年的歷史,
u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多 元 一 體 的特征。
u知道 炎 帝和 黃 帝等帝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l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問題
n 中 華 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樣的?
n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反映
了什么樣的歷史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l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n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
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
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n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
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
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l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私 有 制 )、( 階 級 )和( 國 家 )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 原 始 農 業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
了重要基礎,大約( 5 0 0 0 )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
的( 農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
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
私有制開始出現,貧富分化現象產生,這是早期國家
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l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
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
分化( 加 劇 ),一部分人從( 勞 動 生 產 )中脫離
出來,專門從事( 管 理 ),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
( 統 治 )階級和被統治階級。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l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3)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
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 政 治 )、
經濟、( 軍 事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
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 戰 爭 ),從而形
成了( 早 期 國 家 )。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
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
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
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
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
(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
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
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
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
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
“統治階級對內( 統 治 )”暗合;“戈”字
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
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
“統治階級對外( 發 動 戰 爭 )”符合。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
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 5300— 遺址地點 長江流域
(何時) 4300年 (何地) 浙江余杭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 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 修建水利工程需
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水平較(高),人口顯著 較強的組織力和大
炭化稻谷多達20多萬 (增長)并向區域集中,
千克 量勞動力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 組織)能力
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
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
社會的( 階 級 )分化
平民的很少,墓葬區
相當明顯
域不同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
出現了掌握( 軍 事 )
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
和祭祀權力的王
的玉鉞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 很可能形成( 統 一 )
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的崇拜對象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結論:良渚古城的
考古發現證實,距今
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
約5000年,( 長 江 下 游 )
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 家,這印證了中華文
社會的( 階 級 )分化
平民的很少,墓葬區
相當明顯
域不同 明有著( 5 0 0 0 )年的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
出現了掌握( 軍 事 )
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 歷史
和祭祀權力的王
的玉鉞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 很可能形成( 統 一 )
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的崇拜對象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17頁,完成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 4300— 遺址地點 黃河流域
(何時) 4000年 (何地) 山西襄汾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
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 社會地位差異顯
品多,貴族目的發現
人殉現象
( 階 )分化嚴重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 級
葬品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17頁,完成陶寺古城檔案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 青 銅 )
器,發現( 陶 )質建 科技進步
筑材料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
陶壺 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
的遺跡 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17頁,完成陶寺古城檔案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 青 銅 )
器,發現( 陶 )質建 科技進步
筑材料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
陶壺結論:陶寺古字城(第8遺課甲址骨文的) 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
已發經現了出可現能是早觀期象臺國家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
的遺跡 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想一想:
從良渚古城
和陶寺古城的
考古發現,談
談為什么說當
時已經進入文
明社會?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私有制、階級和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國家的產生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早期國家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 這些都說明
良渚和陶寺
的產生—— 墓葬隨葬品多寡不同 墓葬區域不同 已經進入
貴族墓地發現用人殉葬現象 文明社會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l閱讀18頁,總結中華文明起源特征:
中華文明的特征:
良渚位于( 長 江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黃 河 )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
右,黃河、長江、( 西 遼 河 )流域(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 各 具 特 色 )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
文明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 中 華 文 明 )的主體:
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
具有( 多 元 一 體 )的特征。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l閱讀18頁,總結中華文明起源特征:
中華文明的特征:
距今約( 4 0 0 0 )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
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
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
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
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
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
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傳說中炎黃的發明與史前社會的科技進步
傳說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人物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
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
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
炎帝 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
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河
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
姆渡人發明骨耜
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
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 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
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 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
黃帝
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 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
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 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
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符號的陶壺……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炎黃堯舜禹的傳說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
炎帝與黃帝 黃帝部落在(阪泉)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
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炎黃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涿鹿)激戰,
蚩尤 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 )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禪讓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五 六 千 )年
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
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
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
( 炎 帝 )部落和( 黃 帝 )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
和( 蚩 尤 ),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
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
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
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
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融合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從炎黃時期的中華民族形成可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包容性強,
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
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
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
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
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
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
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
都冠以炎黃之名。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3)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華 夏 )族,
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
帝為( 人 文 初 祖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
人都以( 炎 黃 子 孫 )自稱。
參考示例:黃帝與炎帝是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傳說中他是部落聯盟時期的
首領,曾在阪泉之戰中擊敗并降服炎帝,后與炎帝一起在涿鹿之戰擊敗蚩尤。
傳說中他和他身邊的人有很多發明,如黃帝宮室,制衣裳,嫘祖養蠶繅絲,倉
頡造字等。
直到如今,我們依然自稱“炎黃子孫”并以此為傲,從中可以看出黃帝對中華
民族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陶寺古城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
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
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陶據寺觀古測城天觀文象得臺出原的址歷復法原,圖可
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
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羲和是一個集體的稱呼,指代的
是堯帝時期負責觀測天象,制定歷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法的兩個家族。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
在我們的神話中,也有一個羲和,
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
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 是太陽神,她是太陽的母親,每天
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 駕馭著八龍之車,載著太陽東升西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
落,這就造成了每天太陽的起落。
成歲?!渡袝?堯典》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 究竟是太陽神羲和下凡幫助堯帝
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 觀測了天象,還是羲和因觀測天象
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 升格為神呢?
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
有366天……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先有乃命人羲,和,后欽有若昊神天,歷象日月星辰,
敬神授的民功時…績…由日中人,做星鳥,以殷仲春……日
永人,民星把火,功以勞正仲大夏的……人宵封中,為星神虛,以殷
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
通過祭祀香火懷念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
成歲?!渡袝?堯典》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
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
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
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
有366天……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6)堯舜禹時期實行( 禪 讓 )制度,
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
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賢 能 )
的人,注重的是( 才 能 )而非( 血 緣 )。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帝堯為了考驗舜這個小伙子是不是個棒小伙,適
不適合接替首領,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
嫁給了他……那時候拿這個考驗干部……
帝堯試舜嫁二女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
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
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
(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
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
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
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
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
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
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火神山醫院 雷神山醫院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
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
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
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
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
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
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
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
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 國士無雙“馭神明”
的“諾亞方舟”。 人定勝天“戰疫情”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 不去求什么神跡,
不去求誰的施舍,
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
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
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 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
沒有火,就鉆木取火, 羔羊就讓他去吧,
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 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
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
學習3:遠古的傳說
l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
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
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愛國中華,自強不息!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
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
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
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
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
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
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
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
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
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
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
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
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
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
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
涌向何方呢,我們第二單元揭曉。
社會發展
文明起源
大禹治水
炎黃傳說 堯舜禹禪讓 大禹建夏朝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個問題如下:
(1)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樣的?
(2)古老的傳說中有炎帝、黃帝、堯、舜、禹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15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2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農業生產)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5000)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發動戰爭)”符合。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5300—43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長江流域浙江余杭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炭化稻谷多達(20多萬)千克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階級)分化相當明顯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了掌握(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統一)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5000)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17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4300—4000年 遺址地點(何地) 山西襄汾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階級)分化嚴重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貴族目的發現人殉現象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青銅器)器,發現(陶)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它可能是(堯)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早期國家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墓葬隨葬品多寡不同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長江)下游地區,陶寺位于(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距今約(4000)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學習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18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與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阪泉)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帝、黃帝 與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五六前)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蚩尤),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融合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華夏)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炎黃子孫)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賢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緣)。(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第二單元揭曉。2024部編版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資源創作規劃
編號 內容 資源詳情 預計上架時間 備注
1 全冊導言課 PPT課件+導學案(學用無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教學設計 9.3(已完成) 第一單元已完成
2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導學案(學用無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課件(希沃配套導學版+PPT導出調整版+PDF預覽版)+教學設計 9.2(已上傳)
3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9.3(已完成)
4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9.5(已完成)
5 第4課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9.7(正在制作)
6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9.8
7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8 第7課 百家爭鳴
9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0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11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通過時空軸,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這一步驟一般在侯課時展示下圖圖片,讓學生自主完成,上課提問。
生:通過時間軸回顧所學,溫故知新,做好上課準備。
二、導入新課:
師:展示第三課序言中的插圖——炎黃巨幅雕塑,借助這一圖片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這幅圖是教材第3課序言中的插圖
雕刻的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
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在本節課中
我們不僅學習他們的傳說
而且將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秘密
尋根溯源尋覓中華
三、講授新課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3頁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完成導學案,初步了解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了解本課的課標要求。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15頁的序言,引導學生發現序言中的問題。
生:閱讀序言,發現問題,完成導學案。
師:帶領學生綜合單元要求和序言,擬定學習目標。
生:擬定學習目標。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師:首先點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15頁內容,明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生:閱讀15頁,完成導學案,明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師:接著借助農業發展,闡述生產力進步帶來的影響,解釋私有制的闡述。
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了解私有制的產生。
師:結合2課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了解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社會分工,闡述貧富分化導致的階級出現。
生:溫故知新,了解社會的分工和階級的產生。
師:借助何尊何“國”字的說文解字,結合教材,說明早期國家的產生。
生:結合教材與老師的講解,了解“國”的內涵,理解早期國家的產生。
學習2:良渚古城何陶寺古城
師:列出表格,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發現關鍵信息,完善表格,學習良渚古城的相關內容,培養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生:閱讀教材,完善表格,完成導學案相應內容。
師:結合教材,展示考古發現,分析考古研究得出的結論,最終學習良渚古城可以得出的結論,明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培養史料實證何家國情懷。
生:通過學習良渚古城,了解早期文明的起源,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師:結合前面所學,帶領學生閱讀17頁內容,通過列表完善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陶寺古城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尋找關鍵信息,完善表格,完成導學案,學習陶寺古城相關內容。
師:一步步引導,展現陶寺古城的考古成果,分析依據考古成果進行的歷史研究,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生:學習陶寺古城相應內容,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特征。
師:借助17頁“想一想”,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進行點播,首先讓學生意識到,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接著引導學生結合考古發現,分析哪些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三者的產生。
生:思考總結。
師:帶領學生閱讀18頁內容,結合導學案,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理解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和多元一體的特征。
生: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師:介紹中原地區的發展,強調中原地區的特殊地位,展示第二單元的四幅形勢圖,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距今約(4000)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生:通過地圖,理解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培養時空觀念。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師:結合老版教材的部分內容,通過列表,帶領學生梳理炎黃堯舜禹的傳說,結合考古發現,分析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生:閱讀教材和導學案,通過表格對比,直觀地感受傳說與考古的印證,明白考古對歷史信息的反映。
遠古傳說: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歷史信息: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河姆渡人發明骨耜
遠古傳說: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歷史信息: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師:帶領學生,結合導學案、教材,溫故知新,一步步分析遠古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五六前)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蚩尤),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融合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華夏)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炎黃子孫)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賢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緣)。(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導學案為閱讀材料,以教材為補充,讀神話傳說,找歷史信息。
師:最終以網絡上的一段話結束,結束本課學習,結束本單元學習。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愛國中華,自強不息!
生:感受神話中傳聲的民族精神。
學習4:總結歸納
師:展示本節課所學內容體現的核心素養,通過強調的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學習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生:閱讀核心素養體現內容,結合本節課所學,咀嚼消化。
師:簡單地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本單元所學,展望下單元所學,串聯起單元之間的發展脈絡與聯系。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 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個問題如下:
(1) ?
(2)古老的傳說中有 帝、 帝、堯、舜、 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15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2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 )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 )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 ),一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 )階級和被統治階級。(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 ),從而形成了( )。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 )”符合。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 ),人口顯著( )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 、 )能力
炭化稻谷多達( )千克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 )分化相當明顯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了掌握( )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 )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 )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17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 )分化嚴重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貴族目的發現人殉現象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
隨葬品來源( )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 )器,發現( )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 )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 )和( ),共同構成了早期( )的主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約( )多年時,( )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 )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學習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18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炎帝與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 )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帝、黃帝 與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 )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 )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 ),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 ),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 ),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 )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約( )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 )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 )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面對疫情的不同做法,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學習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在第二單元揭曉(共36張PPT)
溫故知新
史前社會時空軸
時空
約3萬
年前
北京
概況
山頂
洞人
采集
狩獵
約( )萬
年前
中華
大地
遠古
先民
管理
野生
植物
出現
人工
栽培
農作物
距今約 年
( )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種植( )
發展稻作農業
住( )房屋
距今約 年
( )流域
陜西西安半坡村
種植( )
住( )房屋
制作彩陶,懂得紡織
距今時間:
主要分布:
( )是其重要特征
處于( )社會時期
出現( )跡象
( )技術得到發展
同一群體出現( )
約( )萬
年前
中國
南北方
距今時間:
主要分布:
2
1
7000
長江
水稻
干欄式
河姆渡
遺址
半坡
遺址
大汶口
文化
仰韶
文化
6000
黃河

半地穴式
7000—5000
黃河中游
彩陶
氏族
貧富分化
5900—4400
黃河中游
淮河中下游
制陶
貧富
分化
走近歷史之
尋根溯源覓中華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從一張圖片開始
這幅圖是教材第3課序言中的插圖
雕刻的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
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在本節課中
我們不僅學習他們的傳說
而且將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秘密
尋根溯源尋覓中華
人文初祖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發現,
了解中華文明有 的多年的歷史,
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
知道 帝和 帝等帝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良渚
陶寺
5000
多元一體


2.閱讀教材第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問題
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樣的?
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目標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 )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開始出現,貧富分化現象產生,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
私有制
階級
國家
原始農業
5000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 ),一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 )階級和被統治階級。
加劇
勞動生產
管理
統治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15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3)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則發動( ),從而形成了( )。
政治
軍事
戰爭
早期國家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
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
學習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
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 )”符合。
統治
發動戰爭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 (何時) 遺址地點 (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炭化稻谷多達20多萬千克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5300—4300年
長江流域
浙江余杭
這表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勞動力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教材16頁和17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 )分化相當明顯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了掌握( )和祭祀權力的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對象
階級
軍事
統一
結論: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明有著( )年的歷史
長江下游
5000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17頁,完成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 (何時) 遺址地點 (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貴族目的發現人殉現象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 4300—4000年
黃河流域
山西襄汾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
( )分化嚴重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 )器,發現( )質建筑材料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8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閱讀17頁,完成陶寺古城檔案
青銅

科技進步
結論: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想一想:
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提示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私有制、階級和
國家的產生
早期國家
墓葬隨葬品多寡不同
墓葬區域不同
貴族墓地發現用人殉葬現象
這些都說明
良渚和陶寺
已經進入
文明社會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閱讀18頁,總結中華文明起源特征:
中華文明的特征:
良渚位于(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中游地區,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 )流域(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 )的主體:
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
具有( )的特征。
長江
黃河
西遼河
各具特色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中華文明
多元一體
閱讀18頁,總結中華文明起源特征:
中華文明的特征:
距今約( )多年時,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
在第二單元第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4000
學習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傳說 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炎帝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籽),掌握紡織(紡輪);河姆渡人發明骨耜
黃帝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傳說中炎黃的發明與史前社會的科技進步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炎黃堯舜禹的傳說
炎帝與黃帝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阪泉)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形成……
炎黃 蚩尤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蚩尤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的統治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 ),這與在早期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學習3:遠古的傳說
五六千
炎帝
黃帝
蚩尤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多民族融合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從炎黃時期的中華民族形成可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包容性強,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學習3:遠古的傳說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3)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 )自稱。
學習3:遠古的傳說
華夏
人文初祖
炎黃子孫
參考示例:黃帝與炎帝是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傳說中他是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曾在阪泉之戰中擊敗并降服炎帝,后與炎帝一起在涿鹿之戰擊敗蚩尤。
傳說中他和他身邊的人有很多發明,如黃帝宮室,制衣裳,嫘祖養蠶繅絲,倉頡造字等。
直到如今,我們依然自稱“炎黃子孫”并以此為傲,從中可以看出黃帝對中華民族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學習3:遠古的傳說
陶寺古城觀象臺原址復原圖
陶寺古城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渡袝?堯典》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366天……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羲和是一個集體的稱呼,指代的是堯帝時期負責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的兩個家族。
在我們的神話中,也有一個羲和,是太陽神,她是太陽的母親,每天駕馭著八龍之車,載著太陽東升西落,這就造成了每天太陽的起落。
究竟是太陽神羲和下凡幫助堯帝觀測了天象,還是羲和因觀測天象升格為神呢?
先有人,后有神
神的功績由人做
人民把功勞大的人封為神
通過祭祀香火懷念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6)堯舜禹時期實行( )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禪讓
賢能
才能
血緣
帝堯試舜嫁二女
帝堯為了考驗舜這個小伙子是不是個棒小伙,適不適合接替首領,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那時候拿這個考驗干部……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學習3:遠古的傳說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逃脫。再看看前幾年,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學習3:遠古的傳說
火神山醫院 雷神山醫院
國士無雙“馭神明”
人定勝天“戰疫情”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
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
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
沒有火,就鉆木取火,
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
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
學習3:遠古的傳說
不去求什么神跡,
不去求誰的施舍,
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
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
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
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愛國中華,自強不息!
學習3:遠古的傳說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學習4:總結歸納核心素養體現
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越百萬余的光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第二單元揭曉。
文明起源
社會發展
堯舜禹禪讓
大禹治水
炎黃傳說
大禹建夏朝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 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活動 1:溫故知新】完成下圖中的“史前社會時空軸”
【活動 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 3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兩段話,明確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
華文明有 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
和 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2.閱讀教材第 15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從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2個問題如下:
(1) ?
(2)古老的傳說中有 帝、 帝、堯、舜、 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 1:學習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
史,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目標 2:了解炎黃堯舜禹的傳說,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勾勒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致歷程。
【學習 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閱讀教材第 15 頁的第一段正文,結合第 2課所學,完成下面的問題:
1.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
重要標志。(2)(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大約( )年前,我國原始社會
的( )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們不再如同山頂洞人那樣過集體生活,共同勞動且共同分配食物,
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是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3)通過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以及
隨葬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出現了( )分化現象;后來,社會成員之間的
分化( ),一部分人從( )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 ),階級開始分化,出現了( )階級
和被統治階級。(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隨著階級分化,出現了掌握
( )、經濟、( )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
統治,對外則發動( ),從而形成了( )。
2.從何尊銘文看早期國家:教材封面的青銅器叫何尊,是我國著名文物
之一,出土于陜西寶雞,其內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這一詞
匯的最早記載。從何尊銘文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國(國)”字,最初寫作
“或”,分開來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個字組成。其中的“一”
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認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
即人們在土地上過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與教材中“統治階級對內
(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衛國的人拿起武器,保
證國家的安全、統治和生產的穩定,當然也于教材中所說“統治階級對外
( )”符合。
1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學習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閱讀教材 16 頁和 17 頁“相關史事”,補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遺址規模大,面積廣,宮殿區、內外城齊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較強的組織力和大量人口,這表
炭化稻谷多達( )千克 明良渚經濟發展水平較( ),人口顯著( )并
發現復雜水利工程,同時期世界規模最大 向區域集中,統治者具有較強的( 、 )能力
貴族墓葬隨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區域不同 社會的( )分化相當明顯
發現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 出現了掌握( )和祭祀權力的統治者——( )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元素相當統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對象
總結: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 5000 年,( )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印證了中華文
明有著( )年的歷史。
2.閱讀教材 17 頁,補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檔案:
距今時間(何時) 遺址地點(何地)
考古發現 研究成果
宮城圍墻環繞,有高等級建筑基址
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
大型墓葬集中,隨葬品多,貴族目的發現人殉現象
( )分化嚴重
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
隨葬品來源( )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 )器,發現( )質建筑材料 科技進步
發現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符號將來可能發展為文字(第 8 課甲骨文)
發現了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可能在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總結: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據推測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從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提示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
提示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質是——
提示 3:哪些考古發現表明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4.中華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區,陶寺位于( )中游地區,距今約 5000 年左右,黃
河、長江、( )流域(如屬于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都發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從仰韶
的彩陶影響周圍,到陶寺的隨葬品來源廣泛,都表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不斷地( )和( ),共同
構成了早期( )的主體:這表明,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約( )多年時,( )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
展,走向一體,以( )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而這,就是我們下一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了。
在第二單元第 4課中,無論是夏商西周的更替,還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變革,又或者是諸子百家的爭鳴辯
論,其主要舞臺,都是中原。
2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學習 3:遠古的傳說】
1.閱讀教材 18 頁內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話傳說檔案
傳說人物 傳說事跡 歷史信息
傳說中炎帝是部落首領,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種
河流域。在傳說中,炎帝又號稱神農,神農嘗百草,教
炎帝 植粟、制作陶器、會種菜(遺址出土菜
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
籽),掌握紡織(紡輪)
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
傳說中黃帝姓姬,名軒轅,也是部落首領。相傳黃 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制作木結構水
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 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會紡織、制衣,
黃帝 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 遺址發現骨箭頭;仰韶文化發現蠶繭、絲織
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 品殘片;陶寺古城發現小件青銅器和有書寫
嫘(lei)祖會繅絲,擅長紡織。 符號的陶壺……
炎帝和黃帝都是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 早期國家中出現“王”,早期國
炎帝與黃帝
( )展開大戰,炎帝敗,歸順后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家對外發動戰爭……
炎帝、黃帝 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 )激戰,蚩尤 部落兼并融合,中華民族在這個
與蚩尤 戰敗,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 過程中發展形成……
堯舜禹 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首領,當時實行( )制 傳說顯示的早期首領傳承
堯的統治 鼓勵人們( ),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農業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基礎
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 ),穩定局勢, 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制度有
舜的統治
征討不服中原的三苗 助于統治穩定與國家發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過家門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遠古的神話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解讀:
(1)在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中,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 )年前,這與仰韶文化到大汶口
文化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這一時期的史前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之后早期國家出現,掌握政治、經濟、
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出現,而炎帝與黃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阪泉之戰是發
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和( ),這與在早期國家
對外發動戰爭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黃的傳說可能反映了我國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的發展。
(2)傳說中,阪泉之戰后,炎帝部落歸順黃帝部落,二者結成部落聯盟,涿鹿之戰后,戰敗的蚩尤部
落有一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梁啟超認為“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
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黃蚩尤的戰爭傳說和戰后結果,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形成
的特點是——
(3)傳說中炎帝和黃帝都有很多重大發明,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很多發明也的確存在,如神農教民
開墾耕種對應原始農業,黃帝建造宮室對應定居生活與居住房屋,嫘祖養蠶繅絲對應仰韶文化中的掌握絲
織技術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炎帝和黃帝的諸多發明創造,實際是遠古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符合唯
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但是,在發明推廣的過程中,作
為統治者的炎帝和黃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發明都冠以炎黃之名。
(4)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 )族,以及上述各種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 )。
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都以( )自稱。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約( )年,有學者根據它所處位置和存在時間推
測,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 )的都城。傳說中堯帝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而根據觀測天文得出的歷法,
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巧合的是,陶寺古城發現了有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記錄上古歷史的古籍《尚書》有
《虞書堯典》篇,里面記載了堯命羲和觀測日月,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事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
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3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譯文:堯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羲和等人經過觀測發現,春分晝夜均分,夏至
白晝最長,秋分晝夜均分,冬至白晝最短,一年有 366 天……
(6)堯舜禹時期實行( )制度,古籍文獻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便是這種制度,從“選
賢與能”可知,這一制度下,首領傳為給(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兩空選填才能、血緣)
(7)傳說中堯舜禹各自作出的貢獻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繼暗含了早期國家發展強大的邏輯:農
業生產進行物質積累,是一切的基礎,而堯的貢獻正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夯實文明發展的根基;早期國
家要發展,制度是極大的助力,舜的貢獻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穩定局勢,讓中華文明持續穩定發
展;大禹治理水患,應對的是自然帶來的危機,而治水,既是一個消耗物資的過程,又需要極強的調度、
組織能力,巧合的是,堯舜時期發展生產有大量的積累,舜帝時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證組織調度;同時,
治水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經過了遠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在發展出原始農業,產生了文明起
源后,遠古先民在杰出首領的帶領下,眾志成城,攻克時艱,文明社會會得到極大地升華。最終,治水有
功的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
(8)神話蘊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個與大禹治水相似的傳說——諾亞方舟,但是西方面對大洪水,
選擇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攜手萬民,人定勝天,諾亞方舟,是物競天擇,適者
逃脫。再看看前幾年面對疫情的不同做法,我們發現,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國從來都是迎難而上,
護佑萬民,而西方一直在做著與諾亞方舟類似的選擇,不作為下,任由人民被選擇,而少數富人權貴則用
高超的醫療條件,營造一個新的“諾亞方舟”。
天塌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決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嘗遍百草,沒有火,
就鉆木取火,在東海淹亡,就把東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陽射下來,不去求什么神跡,
不去求誰的施舍,誰愿意做揀選的仆人就讓他去吧,誰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讓他去吧,斧頭
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神話和中華文明凝聚而來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歷史學習的核心精華!
【學習 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原始農業的
興起、發展與繁榮;階級社會中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明起
源的標志之一便是階級的產生;從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時期,再到奴隸制王朝的建立,社會
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而推動這一切的,是經濟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等因素。
(2)時空觀念:中華文明有著 5000 多年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各地文明獨具特色,共同構
成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3)史料實證: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還原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4)歷史解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能夠根據本節所學,結合具體歷史,理解中
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5)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這是我們的歷史造就的
底蘊,這是我們自信的歷史源泉。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成果和歷史傳說,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
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隨著本節課的結束,我們歷史第一單元的學習正式落下帷幕,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從元謀人開始,跨
越百萬余的光陰,在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借助考古發現,尋覓中華,尋根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演化歷
程,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過程。
文明已到來,國家已產生,中國的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接下來會奔涌向何方呢,我們在第二單元揭曉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永寿县| 苍南县| 定陶县| 岑溪市| 兴国县| 文安县| 伊吾县| 正定县| 林西县| 来凤县| 蒙自县| 延津县| 长汀县| 金门县| 永安市| 定州市| 兰西县| 阆中市| 海伦市| 玛纳斯县| 乐昌市| 湘乡市| 阿拉善盟| 都兰县| 泰和县| 乌什县| 瓦房店市| 曲松县| 中超| 济宁市| 阳江市| 西乌| 荔浦县| 南川市| 社旗县| 突泉县| 浮山县| 芒康县| 抚州市|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