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9—15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內容要求〗1.3 秦漢時期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做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秦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1)新舊教材之比較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單元 課 題 單 元 課 題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東漢的興衰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2)本單元由七節正課組成。涉及兩個關鍵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漢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得到發展。《第9課 秦統一中國》:這一課介紹秦朝如何通過征服其他諸侯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包括秦始皇的統治和制度創新,以及他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重要措施。《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課講述了秦朝末年由于嚴苛的法律、重稅和勞役導致的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些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這一介紹了西漢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時期的統治。文景之治是西漢初期的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以減輕賦稅、鼓勵農業發展和實行寬政而著稱。《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這一課探討了西漢后期如何進一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及漢武帝時期的擴張和中央集權的加強。《第13課 東漢的興衰》:這一課講述了東漢的建立、發展以及最終的衰落。東漢是西漢之后的一個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經歷了自己的興衰過程。《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這一課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性,這是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對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這一課探討了秦漢時期在科技、藝術、文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紙術的發明、天文學的進步、儒家思想的發展等。2、單元大概念架構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時期,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第一個高潮,奠定世界領先地位。 經濟:經濟上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奠定了中國的政治版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和鞏固;大一統時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確立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維持了四百多年。秦漢王朝影響深遠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科技:醫學、造紙術、地動儀等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標志著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第一個高峰,奠定世界領先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作貢獻。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頁新增該階段時間軸,對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增強學生對歷史時序的認知;還新增了新課標對這一單元要達成的內容要求,為學生學習新知明確了目標,如第三單元: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9課引語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第10課引語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課引語旁配有《“漢并天下”瓦當》和《“與天久長”瓦當》,第12課引語旁配有《史記 平準書(書影)》,第13課引語旁配有《東漢宅院畫像磚》,第14課引語旁配有《玉門關遺址》,第15課引語旁配有《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等。(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設計讀地圖,提升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的培養。(4)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想一想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新教材增加了“學史崇德”欄目,更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持漢節不失”的精神和堅決克服困難的意志為后人傳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第15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司馬遷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國情懷。(9)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10)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新教材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體現了歷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質。一、教學目標:目標1.秦的統一與滅亡:簡述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結果,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措施及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2.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過程與結果、意義;知道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區別與聯系;通過評價秦始皇,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3.西漢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知道西漢王朝的建立,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內容;通過秦亡漢興對比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影響;評價漢武帝。(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4.東漢的興衰:知道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的表現;知道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導致東漢的衰落;知道黃巾起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目標5.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通過張騫鑿空西域的主要史實,通過梳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歷經的千辛萬苦,讓學生體會其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解讀《絲綢之路示意圖》與教材相關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體會大漢王朝的開放、包容的精神;通過對今天的“一帶一路”的拓展,把古代歷史拉進現實之中,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傳承與創新。(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目標6.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知道造紙術的發明,知道張仲景、華佗等歷史人物的貢獻,體會秦漢時期的我國科技取得較高的成就;通過《史記》與佛教、道教的相關史實的學習,認識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時空觀念、唯物史觀)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漢武帝為開拓大一統所進行的措施;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習難點:秦漢鞏固統一國家的措施所產生的影響、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第4課時)《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素養目標 1)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了解“推恩令”措施及影響。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重點、難點)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了解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措施及影響;了解大一統的含義。(重點)3)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了解漢武帝鹽鐵專賣、北擊匈奴等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影響。理解國家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安危的意識。(重點、難點)教材分析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一課出自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2課。宏觀來看,本書講述了從史前時期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社會變革以及民族關系的發展,本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所講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漢武帝統治時期是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中觀來看,本單元的主線為“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秦朝建立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漢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局面的形成和發展,而漢武帝的執政發揮了重要作用。微觀來看,本課共四個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關系,共同表現了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在思想、政治、經濟和軍事四個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本課關鍵詞: 推恩令、鹽鐵官營、儒術、匈奴。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四部分:一:削弱地方勢力——推恩令行革舊弊;二:加強經濟管控——鹽鐵鑄幣歸中央;三:尊崇儒術——罷黜百家尊儒術;四:北擊匈奴——大破匈奴保邊疆。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初一上學期的學生,尚未系統地學習歷史,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熟悉,且還處于初步理解和識記階段;且本課中涉及的時間、地點與中學生的現實生活具有一定距離,所以需要盡量化抽象為具體,借助多媒體提供圖片、文字等資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形成期,感性認識比較豐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多采用直觀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學生理解和識記。教學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前提是什么?根據本課目錄找出漢武帝分別從哪幾個方面來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最終結果如何?【導入新課】【播放視頻】漢武帝16歲繼位的他面臨了怎樣的困境? 他又是如何治理這個龐大帝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12課,《大一統王朝的鞏固》,來探究其原因。 閱讀單元導讀,思考問題。小組合作,總結概括漢武帝時期所面臨的危機。(一)政治:諸侯勢力過大豪強地主驕橫(二)經濟:地方豪強財力雄厚國庫空虛(三)思想:社會思想混雜動搖社會安定(四)軍事:匈奴不斷襲擾侵犯西漢國威 通過大單元整合,了解漢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實現大一統。通過視頻設問導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講授新課(一) 目標導學一、削弱地方勢力——推恩令行革舊弊1.“推恩令”的背景閱讀課本P57頁相關史事,思考漢高祖劉邦為了讓漢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這些措施帶來了什么影響?相關史事:劉邦建立西漢后,分封了一些諸侯王。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王的勢力也膨脹起來。漢景帝采納大臣晁錯的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吳、楚等七國舉兵叛亂,對抗中央。景帝派大軍平叛,經過三個月的戰爭,平定了七國之亂,并借機收回了諸侯王的軍政權力,使中央對全國的統治得到加強。材料一:……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 ——《史記·梁孝王世家》 材料二:“役財驕益,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 ” ——《史記·平準書》2.“推恩令”的實施觀看視頻,結合材料,了解推恩令內容及作用,并思考以下問題。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從其計。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問題探究1】:推恩令的“恩”體現在哪里?閱讀課本,自主歸納,漢武帝還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一:.削爵、奪地、除國漢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措施二:郡國豪強遷往京師漢武帝還下令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帶。這些豪強離開經營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會關系被打破,勢力被削弱。作用: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措施三:刺史制度——監察地方【教學過渡】:推行“推恩令”與建立刺史制度后,中央集權大大加強了。但是這時候漢武帝還是有煩惱,因為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活躍,總是給皇帝出難題。為了利于統治,漢武帝又采取什么措施呢。 提示:面臨的問題: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地方上豪強地主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導致社會秩序混亂。2.采取措施:①諸侯勢大:漢景帝時期-晁錯—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推恩令、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豪強橫行: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通過圖片、史料呈現使學生明白漢初王國問題的嚴重性,使學生明確王國問題解決的必要性,進而對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繼續詳細闡述,配合相關視頻、史料和圖片,加深學生對本目的理解。講授新課(二) 目標導學二、加強經濟管控——鹽鐵鑄幣歸中央教學過渡:漢武帝解決了政治方面的煩惱,國庫里的錢也被他花掉了,沒錢又給他帶來了新的煩惱,他又是怎么解決的呢?1.農業、手工業表現【相關史事】漢武帝曾多次組織數萬人開挖水渠,還對黃河進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調數萬人堵塞黃河決口,并親臨現場,命令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都要背負薪柴參加堵口,終于成功堵住決口,止住水患。【自主學習】:根據課本P68,歸納漢武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具體表現。答案提示:2.存在的問題:依據課本自主歸納,西漢前期,在經濟上面臨著哪些問題?材料一:文帝之時,縱(使)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務其職,不反本為何?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 ——《鹽鐵論·錯幣》材料二:富商大賈,冶鑄鬻(yù)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記·平準書》【播放視頻】觀看視頻,了解漢武帝鹽鐵專營制度,并思考他又為何收回鑄幣權?3.商業措施。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面對上述問題,統治者是如何解決的?(快速準確記憶重點問題(5分鐘)要求:迅速準確記憶、同桌互相提問) 答案提示:教師補充:統一調配物資即為均輸法,平抑物價即為平準法。通過實施這些措施,使得漢朝的財政狀況大大改善,為漢武帝推行其他政策奠定了經濟基礎。【教學過渡】:漢武帝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地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初面對匈奴的侵略采取“和親”政策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漢武帝在這個問題上發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歷史最強音。 漢武帝面臨的解決問題:西漢初年,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也大都掌握在豪強手里,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措施:收鑄幣權于中央;各地設鹽鐵官,把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專營、專賣;統一調配物資; 平抑物價。 通過史料展示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的狀況,再從背景和措施兩方面來講解漢武帝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講授新課(三) 目標導學三:尊崇儒術——罷黜百家尊儒術【播放視頻】觀看視頻,了解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史實,并思考以下問題。1.背景:材料:漢初百家之學,除名、墨未見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還有相對的勢力,尤其是道、法、陰陽、縱橫家言,尚相對的顯于漢廷與郡國之間。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假如你是皇帝,你會選擇哪一家的學說來治國?理由?教師指導:現在人們學習和繼承不同的學說,持有不同的議論,諸子百家遵從不同的學派,有著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統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斷變化,下級官吏和普通百姓無所遵從。由此可見思想的混亂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問題1】漢武帝在諸子百家中選擇了儒家思想的原因?2.措施:材料一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修學……。 ——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十四》過渡:最難控制的就是人的思想,面對諸子百家思想混雜的社會局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出示材料:“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忠君守禮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整理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師:董仲舒不斷汲取各家思想之精華,適應社會發展和君主統治所需,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師:新在哪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主要是以“仁”為核心,倡導民貴君輕,但是漢武帝時期卻以忠君守禮為核心,忠君代表以君主為核心,以法令、權威來讓臣民懾服,加強中央集權,這是哪家的思想?法家。由此可見此時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各流派理論,符合君主集權的需要,受到漢武帝的贊賞,也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鞏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問題2】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出示材料:師:秦朝為統一思想,實行了焚書坑儒,漢武帝運用了另一種方式——辦學(太學等機構)講經,“經”主要指哪家學派的經典?(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秦漢都是在統一思想,哪種方式更有智慧呢?為什么?過渡:漢武帝通過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措施,西漢國力相比西漢初年來說得到了提升,面對邊疆匈奴的侵擾,漢武帝又將如何應對呢? 提示:漢武帝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加強中央對思想的控制。并且西漢時期入仕從政必須通曉儒學,這就意味著西漢的統治階層皆是儒士,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各個階層思想方面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秦漢對比,分析秦漢統一思想的不同方式,感受漢武帝的雄才大略。 通過設計表格,讓學生初步有建構表格的思維。使學生掌握漢武帝加強思想大一統的背景、措施及其影響。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比較“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加深學生對秦漢時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講授新課(四) 目標導學四、北擊匈奴——大破匈奴保邊疆1.背景——北方匈奴威脅未除根據課本P70,歸納漢武帝北擊匈奴的背景?(1)秦末漢初,冒(mò)頓(dú)單于統一了蒙古草原,不斷南下襲擾。(2)漢高祖時期:白登之圍,漢朝大敗,不得不向匈奴實行和親政策。(3)文帝、景帝時期,延續了和親政策。補充:和親政策:將宗室女子嫁給匈奴首領單于,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匹。【師】雖然和親換來了半個多世紀漢匈之間大體的和平,但是這一政策對于漢朝以及和親女子而言卻是屈辱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于當時的漢朝統治者微言,匈奴是不得不出去的禍患。2.概況——北擊匈奴【播放視頻】衛青相關史事:衛青和霍去病是西漢的兩員名將。衛青騎術高超,膽識過人。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進至匈奴單于祭天和首領聚會的地方。霍去病武藝高強,英勇善戰。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輕騎深入大漠,戰六日消滅匈奴兵數千人。衛青和霍去病都為擊敗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勛。他們死后,漢武帝為他們修建了高大的墳墓,以示表彰。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歌》了解北擊匈奴的條件、主要戰役及影響?教師歸納:北擊匈奴的影響: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西漢控制了陰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并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3、評價衛青、霍去病【家國情懷】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他們身上有哪些可貴品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霍去病臣幸得待罪行間,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衛青教師指導:霍去病:匈奴還沒有消滅,我怎么能夠成家呢?衛青:我有幸能夠在軍中效力,仰仗陛下的神靈,獲得大勝,全都是諸位校尉奮力作戰的功勞。【師】經此戰役,匈奴開始西遷,而幕南再無王庭。此后部分疆域納入西漢版圖,隨著漢武帝進一步對外征戰,使得西漢版圖進一步擴大。【問題3】對比西漢與秦朝的疆域圖,看看有什么變化?說一說漢武帝采取措施的影響?教師:漢武帝一系列鞏固措施的影響: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 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知識拓展】根據材料回答,漢武帝在位時人才濟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 漢武帝在位時期,十分重視人才選拔。他令各郡國保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通過朝廷考察,授予官職,并確立形成固定的制度——“察舉制”。另外,漢武帝還不拘一格,建立了直接征召社會知名人士入仕任職的“征辟[bì]制”。在漢武帝的重視下,西漢王朝優秀的人才不斷脫穎而出:經學家、政論家董仲舒,史學家司馬遷,文學家司馬相如,軍事家衛青、霍去病,探險家張騫,經濟學家桑弘羊都出現在這一時期。答案提示:漢武帝重視人才選拔;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察舉制、征辟制。 答案提示:條件: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漢武帝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反擊匈奴。重要戰役:漠北戰役(BC119),給了匈奴以沉重的打擊。答案提示:忠誠奉獻、英勇無畏、堅毅不屈、舍身為國、愛惜士兵。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遠地區,以中原漢文化為核心的版圖得以拓展。 從漢初的“和親”到漢武帝的北擊匈奴,反映出了漢朝國力的強盛。最后再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總結了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局面,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節課的內容。運用圖片、文字、情境創設等方法讓同學們逐一了解武帝如何解決威脅統治的麻煩,并站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解決問題。提供大量史料,由易到難層層設問,幫助同學們剖析難點,理解漢武帝的具體措施及其體現的智慧。課堂小結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使西漢迎來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也為西漢大一統王朝的鞏固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強化認識,整合教材,突出重難點,提升情感。課堂鞏固 1.西漢前期,富商大賈蓄積財物,冶鑄煮鹽,家財積累到萬金,卻不幫助解決國家急難,百姓陷于重困之中。為此,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養生息 B.鹽鐵專賣 C.平定叛亂D.合并郡縣【答案】B2.《史記》記載:“偃說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 “上從其計”指的是A.統一鑄造貨幣 B.實行鹽鐵專賣 C.實施“推恩令” D.大舉反擊匈奴【答案】C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在漠北戰役,漢軍大敗匈奴,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這有利于A.西漢北部邊境地區的安寧B.促進漢族與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C.西漢社會經濟恢復與發展D.不斷鞏固和加強西漢的中央集權【答案】A4.西漢初年,諸子百家學說流行,諸侯王門下的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漢武帝即位后,為了使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政權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農為本,減輕賦稅 B.焚書坑儒,禁錮思想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北擊匈奴,安定邊疆【答案】C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附1:板書設計【學史崇德】(設計意圖:漢武帝統治時期實現大一統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培養核心素養唯物史觀)【作業布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部分)秦朝 統一中國 漢朝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建立郡縣制 實施“推恩令”統一貨幣、度量衡 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張騫出使西域派兵開鑿靈渠 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秦末農民大起義 尊崇儒術選擇大事記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根據題干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表格信息和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以從秦朝鞏固統一、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秦滅亡等角度自定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做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即可。例一:選擇事件:秦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觀點: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論述:秦國通過發動強大的攻勢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統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總之,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例二:選擇事件:實施“推恩令”;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觀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論述:在政治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使得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在經濟上,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總之,漢武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知識點】秦朝的建立、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和影響、王國問題的解決、武帝的經濟措施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