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9—15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內容要求〗1.3 秦漢時期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做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秦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1)新舊教材之比較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單元 課 題 單 元 課 題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東漢的興衰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2)本單元由七節正課組成。涉及兩個關鍵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漢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得到發展。《第9課 秦統一中國》:這一課介紹秦朝如何通過征服其他諸侯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包括秦始皇的統治和制度創新,以及他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重要措施。《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課講述了秦朝末年由于嚴苛的法律、重稅和勞役導致的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些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這一介紹了西漢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時期的統治。文景之治是西漢初期的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以減輕賦稅、鼓勵農業發展和實行寬政而著稱。《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這一課探討了西漢后期如何進一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及漢武帝時期的擴張和中央集權的加強。《第13課 東漢的興衰》:這一課講述了東漢的建立、發展以及最終的衰落。東漢是西漢之后的一個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經歷了自己的興衰過程。《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這一課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性,這是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對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這一課探討了秦漢時期在科技、藝術、文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紙術的發明、天文學的進步、儒家思想的發展等。2、單元大概念架構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時期,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第一個高潮,奠定世界領先地位。 經濟:經濟上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奠定了中國的政治版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和鞏固;大一統時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確立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維持了四百多年。秦漢王朝影響深遠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科技:醫學、造紙術、地動儀等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標志著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第一個高峰,奠定世界領先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作貢獻。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頁新增該階段時間軸,對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增強學生對歷史時序的認知;還新增了新課標對這一單元要達成的內容要求,為學生學習新知明確了目標,如第三單元: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9課引語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第10課引語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課引語旁配有《“漢并天下”瓦當》和《“與天久長”瓦當》,第12課引語旁配有《史記 平準書(書影)》,第13課引語旁配有《東漢宅院畫像磚》,第14課引語旁配有《玉門關遺址》,第15課引語旁配有《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等。(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設計讀地圖,提升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的培養。(4)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想一想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新教材增加了“學史崇德”欄目,更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持漢節不失”的精神和堅決克服困難的意志為后人傳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第15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司馬遷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國情懷。(9)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10)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新教材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體現了歷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質。一、教學目標:目標1.秦的統一與滅亡:簡述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結果,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措施及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2.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過程與結果、意義;知道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區別與聯系;通過評價秦始皇,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3.西漢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知道西漢王朝的建立,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內容;通過秦亡漢興對比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影響;評價漢武帝。(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4.東漢的興衰:知道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的表現;知道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導致東漢的衰落;知道黃巾起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目標5.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通過張騫鑿空西域的主要史實,通過梳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歷經的千辛萬苦,讓學生體會其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解讀《絲綢之路示意圖》與教材相關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體會大漢王朝的開放、包容的精神;通過對今天的“一帶一路”的拓展,把古代歷史拉進現實之中,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傳承與創新。(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目標6.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知道造紙術的發明,知道張仲景、華佗等歷史人物的貢獻,體會秦漢時期的我國科技取得較高的成就;通過《史記》與佛教、道教的相關史實的學習,認識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時空觀念、唯物史觀)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漢武帝為開拓大一統所進行的措施;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習難點:秦漢鞏固統一國家的措施所產生的影響、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第3課時)《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素養目標 1)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知道“楚漢之爭”的史實,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西漢的建立的概況。2)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知道漢初的社會境況及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了解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內容及作用。(重點、難點)3)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掌握推動“文景之治”出現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現;探究“秦亡漢興”的原因、啟示,認識“實行仁政”的重要性。(重點、難點)教材分析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課出自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1課,簡要介紹了“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塊內容互為因果關系,“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是實施休養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兩塊的結果。漢初七十年的歷史,是社會經濟從凋敝走向恢復和發展的歷史,為下一課漢武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本課關鍵詞:楚漢之爭、休養生息、“文景之治”。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三部分: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爭天下,誰是英雄;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治弊端,輕徭薄賦;三:“文景之治”——政通人和,盛世初現。學情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課時的內容。相對于課程標準,本課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從日常的傳播媒體中獲得了對這一段歷史的認識,但絕大部分人受到小說、影視劇的影響,在史實上、觀點上有些不正確。主要用地圖、視頻、圖片來使抽象歷史形象化。通過分組討論交流,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教學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導入新課】劉邦歷險記 閱讀單元導讀,思考問題。整體感悟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通過大單元整合,了解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填空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自然切入課題。講授新課(一) 目標導學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爭天下,誰是英雄(一).楚漢之爭問題1:觀察《楚漢戰爭形勢圖》,結合教材知識,了解楚漢之爭的含義,概述楚漢之爭的過程,了解其關聯成語。教師講述楚漢之爭的含義:項羽憑借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以霸主的身份重新分封諸侯,共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表面上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己則號稱西楚霸王,凌駕于其他諸侯王之上,定都于彭城。將劉邦封到巴蜀之地為漢王。項羽起初實力較強,劉邦處處示弱。但劉邦集團積蓄力量,逐漸扭轉戰局,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史稱“楚漢之爭”。教學補充:①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 202年),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巨鹿之戰,殲滅秦軍主力,為推翻秦朝統治做出了杰出貢獻。 ②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碭山中。后響應陳勝,吳廣起義,自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被封為武安侯。先項羽入關,攻克咸陽。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問題2.閱讀材料研讀,結合教材知識,歸納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材料1:進入咸陽后,有人建議誅殺秦王子嬰,遭到了劉邦的拒絕。劉邦說:“當初楚懷王遣我入關,是因為我寬容大度,不做斬盡殺絕的事情。如今人已投降,還要殺他,有傷祥和,為天不容。 ——馬平安《大秦帝國啟示錄》材料2: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3: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史記.項羽本紀》問題3.結合所學知識和下面的表格分析(見課件),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之爭的區別?答案:戰爭目的代表階級戰爭性質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朝統治農民階級反抗秦暴政的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爭奪帝位封建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斗爭【合作探究】“秦亡漢興”這段歷史給我們現代社會治理國家有何啟示?(二).西漢建立【播放視頻】西漢的建立教師:根據課本和材料,概括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材料:“漢并天下”瓦當直徑17.5厘米, 西漢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頂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西漢初年,制作和使用“漢并天下”瓦當,目的在于為紀念劉邦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教師:那大家了解漢高祖劉邦嗎?有誰知道他的一些事跡?(學生講述漢高祖劉邦的簡要事跡)劉邦,沛縣人,世代務農,任亭長。善于網羅人才,包括社會下層有才能的人。稱帝后,論功定封,形成“布衣將相”的局面。教師:出身低微的劉邦一下子做了皇帝,他面臨的是個怎樣的漢朝呢?他和大臣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三).漢初郡國并行制材料一:秦始皇.......,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漢書 諸侯王表第二》大意:秦始皇偷取皇帝的稱號給自己,可子弟卻是平民,在內沒有同本同根的骨肉相輔佐,在外沒有有土有地的藩王鎮守保衛。教師:從這則材料中,我們看出,漢高祖劉邦把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歸納為秦朝的制度,他認為秦朝滅亡,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實行分封制。所以他怎么辦的呢?材料二:“漢高祖……矯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于秦。——《隋書 地理志》設問:材料反映西漢在地方上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大意:漢高祖劉邦矯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分封諸侯,并讓他們統治連著的幾個州邑,實力超過了過去的分封制,而對于郡縣制,則照搬秦朝,沒有做出改動。教師:我們可以概括出,西漢在地方上既實行郡縣制,又實行分封制。因此,我們把西漢的這種政治制度叫做:郡國并行制。【知識拓展】馬王堆漢墓 答案: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楚漢之爭,垓下之戰后,劉邦獲勝。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答案:①項羽:剛愎自用,失民心。②劉邦:善用人才,收攬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讓學生通過對不同類型材料的觀察、分析,初步掌握從材料中汲取歷史信息的方法,回顧舊識,與新知識建立聯系。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歷史地圖和敘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過情境和史料解讀和分析,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二) 目標導學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治弊端,輕徭薄賦1.漢初社會狀況【問題1】:根據材料,說出西漢之初是種怎樣的社會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景象?能否再實行類似秦朝的統治策略?材料:《漢書 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首先,有誰來替我們翻譯一下這段文言文嗎?(學生閱讀文言文,并試著翻譯)百姓失掉了所從事的工作,出現大饑荒。凡是米一石要五千錢,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死的人超過半數。2.休養生息政策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并思考以下問題。【問題2】閱讀教材,結合視頻,分析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具體有哪些措施?帶來什么影響?(1)什么是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劉邦為什么要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教師解釋休養生息的含義:指統治階級暫時放松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剝削,給人民以發展生產、增殖人口的條件和機會。(2)在休養生息政策之下,漢高祖實行了哪些具體措施?會分別產生哪些作用?材料1: “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劉邦 材料2:“農,天下之本……其令君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材料3:“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史祿,度官用,以賦于民。”材料4: “兵皆罷歸家”。詔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3)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后取得了怎樣的結果?3、休養生息政策的評價請你來總結:漢初統治者為什么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教師總結:客觀上:經過長期戰爭的破壞,西漢初期呈現一派殘破的景象,人口減少經濟蕭條,糧食奇缺。在這種情形下,恢復和發展生產成為當務之急。主觀上:漢朝初年的統治者,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漢初,一批有識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吸取了秦亡的教訓。【教學過渡】前面我們提到漢高祖之后,他的繼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那么漢高祖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是如何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①“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②將奴婢釋放為平民。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及兵役。 作用:增加農業勞動力,穩定民心,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生產發展。提示: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歷史事件細節的展示有利于學生深入歷史,進行有歷史想象的思考,問題的設置旨在鼓勵學生的個性思維,并從中讓學生認識漢朝實現休養生息的原因。講授新課(三) 目標導學三、“文景之治”——政通人和,盛世初現1. 人物介紹【人物掃描】漢文帝、漢景帝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前180年,呂后死,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漢文帝劉恒第五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16年,葬于陽陵。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2、主要措施【問題1】觀看視頻,結合材料,找出漢文帝、漢景帝在休養生息政策的指導下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有何影響?材料1:夫農,天下之本也,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 ——《漢書·文帝紀第四》材料2: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漢書·景帝紀第五》【課后活動】: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博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想一想,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講一講:漢文帝、漢景帝以德化民的小故事?材料: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漢書·文帝紀第四》【教學補充】文帝:廢除連坐,廢除肉刑。把割鼻子改為打三百板子,把斬去左腳改為打五百板子。景帝:針對笞刑,一是減少笞數,二是規定刑具規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相關史事:漢文帝在歷史上以節儉著稱。他剛即位時,有人送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對修建他的陵墓,漢文帝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學生講述小故事)影響1).多媒體出示下列材料:材料1:文、景之際,建元之始,民樸而歸來,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鹽鐵論》材料2: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問題2】根據上述兩則材料,說說文帝和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教師小結:經過文帝和景帝近40年的整治,統治者“躬修儉節,思安百姓”形成一個“吏安琪官,民樂其業的”社會環境。歷史上把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這種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稱之為“文景之治”。2).寫一寫:文帝和景帝的“勤儉治國”和“以德化民”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總結:剛剛幾位同學都分享了各自的感想,都寫得很好,文帝和景帝“勤儉治國”和“以德化民”的治國措施,其實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文帝和景帝的節儉,黨中央一直在號召節儉,杜絕浪費,在學校里,同學們做得比較好,實行光盤行動,希望同學們能夠把這種行動帶出學校,帶進家庭,從而影響社會。思考:秦亡漢興的原因是什么?這些歷史現象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提示:(1)秦亡原因:由于統治者統治殘暴,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生產力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2)漢興原因:漢初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提倡節儉,出現了繁榮的治世局面。(3)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要以人為本,節儉戒奢,注意減輕農民負擔。 措施1:以農為本,重視農業。提示:①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是國家主要財源。 ②大量土地荒蕪,人民饑荒,國庫虧空。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政策。措施:②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措施:③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措施:④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華,以身作則。提示: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這不僅鞏固了西漢統治,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提示:成由儉、敗由奢。我們現在既要依法治國,更要以德治國。政府要重視民生,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 通過情境和史料解讀和分析,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學生通過教材和材料的結合,分析列舉出相關答案,培養學上材料分析和課文解讀能力。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反思歷史,懂得以史為鑒、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課堂小結 劉邦收買人心,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建立漢朝。由于漢高祖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政治上實行郡國并行制,經濟上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漢朝的經濟逐步地發展起來。經過文帝和景帝時期經濟的繼續發展,70年的休養生息,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為后來漢武帝施展宏偉的抱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強化認識整合教材,突出重難點,提升情感。課堂鞏固 1.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減輕人民的負擔 B.鞏固封建統治 C.發展生產 D.吸取秦亡教訓【答案】B2.某校七年級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表演了關于“文景之治”的歷史劇。下面場景不符合史實的是( )A.漢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宮的規制修建皇宮 B.地方官孫平因為關心當地農桑事務被漢景帝提拔C.農民李四因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獎勵 D.漢文帝的妃嬪因為鋪張浪費受到訓斥【答案】A3.《漢書·景帝紀》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淳厚。”這表明當時( )A. 經濟恢復社會穩定 B.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 鹽鐵專賣平抑物價 D. 進入西漢王朝鼎盛時期【答案】A4.2022年3月,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項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此事表明( )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C.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D.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答案】B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附1:板書設計【學史崇德】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在秦漢時期,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的這一民族共同體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設計意圖:秦漢時期完成了地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凝聚,形成民族共同體。引用歷史學家翦伯贊的話,突出家國情懷的培養。學史明德,學史力行。)【作業布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材料二 漢興,掃除煩苛 閱讀以上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參考答案】觀點: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要關注民生。論述:秦朝二世而亡,這是秦朝暴政的結果,這也從反面證實了統治者要實行仁政的道理。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重視“以德化民”,使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進入鼎盛時期。統治者實行“仁政”,以民為本,關注民生是統治者長治久安的基礎。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