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道德與法治 202409051-1《我與社會》導學案一、【自主學習】(一)搜集整理1.暑假里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去的最有趣的地方;記錄自己的收獲。2.近期關注的社會事件或時政新聞。(二)創設情境暑假里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去的最有趣的地方是哪里?你有哪些收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也逐漸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學習目標1.通過分享自身參與社會生活的經歷,感受社會生活的絢麗多彩。2.結合案例和自身參與社會生活的經歷,理解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3.通過觀看視頻理解個人離不開社會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努力成為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四)自主學習(根據下面提示,粗讀課本,5分鐘)1. ________________,我們看到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________________,我們看到工人在有條不紊地工作;________________,琳瑯滿目的商品映入眼簾;________________,豐富的展品令人震撼;________________,我們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等。2.隨著身體的成長、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我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會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________________,認識越來越________________。我們會更加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__;會更加________________,或為之________________,或準備________________。3.個人是________________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______________中確定的。4.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血統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______________:直接建立在人們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如同鄉、鄰居等。_______________: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同學、同事等。二、【合作探究】(一)社會生活——“我從何感受”?課本《運用你的經驗》介紹了李銘感受到的社會生活,結合自身經歷,說一說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社會生活?1.學+研:(師徒對研)議學提示:先總結情境中人物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再說一說自己的方式。要求:自主思考2分鐘,師徒對研1分鐘;徒弟先說,師傅補充。2.展+評:我們了解社會生活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日常觀察;社會調查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媒介(廣播、電視、網絡等),如閱讀報刊、收看電視、收聽廣播、上網查詢等方式,感受到社會生活是絢麗多彩的。(二)社會生活——“我有何收獲”根據老師展示的圖片,結合自身參與社會生活的經歷,談一談自己的收獲、感受或者發現的問題。3.學+研:(合作共研)議學提示:從個人、社會、國家的角度思考。要求:自主思考2分鐘,合作共研2分鐘。4.展+評:個人: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社會: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國家:我們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三)社會生活——“我為何參與”觀看《山東“野人”》視頻,視頻中的兄妹因為父親阻止其與外界交流,而長期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半山腰,長達三十年。兩人語言退化,幾乎失語,妹妹的肢體也出現退化現象。5.學+研:(合作共研)(1)山東兄妹被稱為“野人”的原因。我們能脫離社會嗎?(2)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都有哪些身份?議學提示:提取視頻中的有效信息,總結原因;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的身份有子女、學生等,這些身份的確定與社會有關系嗎?要求:自主思考2分鐘,合作共研2分鐘。6.展+評:個人離不開社會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 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主要的社會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三、【整理提升】7.理:8.練:(1)在“雙減”政策引導下,假期生活中小學生擺脫了繁重的作業,不用“背書包在補習班轉場”,很多人選擇在運動場快樂奔跑,在圖書館里享受自由閱讀,在鄉間田野體味勞動樂趣。這樣的假期生活( )①有利于學生融入社會,健康成長 ②可以快速提高學生學習成績③有利于學生放飛自我,自由發展 ④有利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的絢麗多彩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2)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這是中國海洋戰略走向深藍的一個全新起點,大大提升了我國的軍事實力。某同學聽到這一消息后感慨“厲害了我的國”。這說明該同學( )A. 關注社區的治理,并獻計獻策 B. 喜歡了解國家大事,好奇心強C. 偏離了學習軌道,不務正業 D. 關心國家的發展,并為之自豪(3)一名大學生在演講中說道:“身處的環境不同,我們所處的社會群體自然就不同。在家里,我們是子女,面對的是父母;在學校,我們是學生,面對的是老師和同學;在單位,我們是員工,面對的是同事和客戶;在路上,我們是行人,面對的是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的約束。我們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身在其中。所以說,我們與社會零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我們與社會零距離”?(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