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上冊★★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教學目標】①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戰爭等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②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動力。(歷史解釋、唯物史觀)③知道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都江堰。教學難點: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這是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流沙》中的詩句。 東周的后期被稱為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戰事連綿,干戈不息,,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斗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其后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今天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環節二:整體感知1、先導閱讀:閱讀教材子目錄,說一說戰國時期,社會政治、軍事、經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答案提示:教師指導:到了戰國時期,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分封制逐漸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喪失,諸侯紛爭兼并,變法成為歷史潮流。環節三:新課教學(一)目標導學一: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1、自主學習:與春秋相比,戰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學習:【史料實證】將上列圖片放入不同的展館。(只寫圖片序號)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填寫都江堰相關概況。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 秦國李冰 成都的岷江 防洪、灌溉、水運等。教師指導:都江堰是如何實現 防洪、灌溉、水運作用的呢,這就要說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魚嘴將岷江分為內外江;飛沙堰起排沙作用;寶瓶口用來引水灌溉農田。下面一起來觀看視頻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4、問題探究:【史料實證】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答案提示: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教師指導:根據材料可知,都江堰修成后,水旱情況都能依據人的意志為轉移,農業生產情況較好,當地人生活有保障,無饑餓、災荒等現象,所以當時的人稱此處為“天府之國”。(二)目標導學二:戰國七雄1、教師指導:【時空觀念】閱讀教材,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說說其變化之處。答案提示:變化一: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秦、楚疆域進一步擴大。變化二: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變化三: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教師指導:田氏代齊:齊國的田氏原為陳國公子完的后裔。齊桓公時,因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逃至齊國,被桓公任命為工正。春秋中期以后,田氏勢力逐漸強大。為繼續壯大勢力,田氏家族采取種種方法爭取民眾,削弱公室,并聯合國人驅逐執政貴族欒氏、高氏。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三家分晉: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被趙、韓、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君成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后的國君晉靜公被廢,晉國最后剩余的土地被韓、趙、魏三家全部瓜分。從此世上再無晉國,只有韓、趙、魏、秦、齊、楚、燕七個大國,即“戰國七雄”。“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三家分晉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揭開了七雄兼并的戰國序幕。2、教師指導:【唯物史觀】韓氏、趙氏、魏氏及田氏是何身份?他們奪權說明了什么?他們奪權勝利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卿大夫②權力下移,分封制進一步瓦解,周王室統治完全崩潰。③農具牛耕的推廣,私田大量開墾,實力進一步增強。教師指導: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各國大夫專政奪權運動的高潮,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奪權運動,表明奴隸社會及其統治思想已蕩然無存,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形成。3、自主學習:【時空觀念】你能把戰國七雄正確的填入圖中的空白處么?答案提示:教師指導: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4、教師指導:【史料實證】相比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戰爭呈現出哪些特征?答案提示:①規模大,參戰兵力多;②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③傷亡大教師指導:春秋時期諸侯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名義上仍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戰國七雄則是公然僭越,周天子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不可保。春秋時期的諸侯主要是爭霸戰,戰國戰爭主要是兼并戰。5、自主學習:你知道這些歷史典故么?他們和哪些戰役有關?當時的人民面對連綿不斷的戰爭,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答案提示: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戰爭結束,國家統一,社會和平。教師指導: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于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馬陵之戰:公元前342,魏國進攻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次年,齊國仍以孫臏為軍師,出兵圍魏救韓。魏國又派龐涓帶兵10萬迎戰。孫臏主動后撤,采用減灶計〔第一天,在撤出營地留下的軍灶,足夠10萬人吃飯用;第二天留下的軍灶只5萬人吃飯用,第三天只夠3萬人吃飯用〕。龐涓觀察軍灶變化,以為齊軍大量逃亡。于是,他輕敵猛進,追到馬陵。那時天已大黑,魏軍點火,見一棵樹上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主力被殲滅。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從此,魏國大大削弱,齊國強大起來。6、自主學習:觀看視頻進行思考,長平之戰有何影響?為什么秦、趙兩國能成為戰國末期最強大的國家?答案提示:為日后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變法改革:秦國——商鞅變法;趙國——胡服騎射目標導學三:商鞅變法1、教師指導:【唯物史觀】思考變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政治原因: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要求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軍事原因:統治者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目的)教師指導: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同時,各國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紛紛掀起變法運動。2、教師指導:【唯物史觀】各國變法說明了什么?各國的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保護封建地主階級......這對提高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是有促進作用的。 ——《中國古代史》答案提示:變法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是大勢所趨。教師指導:隨著鐵農具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各國通過變法改革,確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3、教師指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教師指導: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李悝為相,國力大增。三十余年間,大小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由于秦國地處西陲,政治、經濟、文化都要落后于其他各國,一向為各國所輕視,于是秦孝公下達“求賢令”決心變法圖強。商鞅對此提出,治理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管理國家不能因循守舊,效法古代的方法,所以商湯與武王不遵循禮制而稱王,夏殷王朝不改變禮制而亡了國。4、自主學習:根據教材內容將表格信息填充完整答案提示:教師指導:以題帶學,通過練習題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所帶來的影響。5、自主學習:商鞅變法有何影響?商鞅變法之后......十年 “ 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百年 長平之戰,坑趙卒四十萬。(前260年)百三十年 “六王畢,四海一。”(前221年)答案提示:一方面確立了晉、楚兩國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面贏得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6、問題探究:【唯物史觀】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對此你有何感悟和啟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答案提示:①成功了,商鞅雖死,但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斗力提高,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教師指導:衡量變法是否成功的標準?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7、問題探究:【歷史解釋】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答案提示: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個人公正無私,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品質。教師指導: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而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正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8、知識拓展: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三大趨勢答案提示:大國兼并小國,逐步走向統一。 中央集權趨勢加強。 出現大規模民族交融。【課堂小結】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土地私有化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增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鞏固練習】1.(2024·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堵)塞水門”,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靈渠 C.大運河 D.筒車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題)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中出土了兩件木牘。木牘是戰國晚期參加伐楚的秦軍士兵黑夫兄弟寫給長兄的家書。在家書里,他們特地詢問,因殺敵立功而晉升爵位的立功文書是否收到,相關待遇是否落實。這封家書佐證了商鞅變法( )A.建立縣制 B.獎勵軍功 C.鼓勵耕織 D.廢除特權3.(2024·安徽·中考真題)下表為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實行的變法。表中措施( )諸侯國 名稱 部分措施魏國 李悝變法 “食有勞而祿有功”,根據功勞和能力選官楚國 吳起變法 “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逐步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秦國 商鞅變法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權維護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會秩序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答案提示:ABD【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