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學案任務一:探究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類型和主要特征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思考:問題1:雅典和斯巴達、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問題2:與羅馬共和國相比,羅馬帝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問題3:你如何認識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政治制度的演變?任務二:了解中古西歐封建制度的內涵及發展趨勢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中古西歐初期“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基督教會的地位思考:問題1:結合教材,概括中古西歐初期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材料一:《大憲章》規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41)除戰時與予敵對之國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舊時之公正習慣,皆可免除苛捐雜稅,安全經由水路與陸路,出入英格蘭。——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材料二:《大憲章》多數條款是重申國王的權限范圍和貴族的封建權利,……它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法和習慣法文獻……盡管如此《大憲章》的意義仍然是深遠的:第一,它通過制定和頒布成文法的方式,比較含蓄地申明和體現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憲法精神……被久久銘記。第二點則是……該文件所規定的一些封建原則往往被后人賦予新內容,并根據政治需要另作解釋。例如,文件中提到的"自由民",原意是指以貴族為主體的封建統治階級,以后擴延至廣大民眾,甚至將社會下層包括在內;而封建貴族合法反抗國王政府的權利則演變為人民大眾反對暴政的權利。第三,通過向國王宣告國民有被協商權的原則,明確規定國王必須召開有若干貴族組成的議會,從而為數十年后議會的產生鋪墊了一塊沉穩基石,為數百年后新興資產階級參與議會斗爭提供了法律依據。——閻照祥著《英國政治制度史》思考:問題2:想一想,《大憲章》對王權的限制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英國的議會從一開始,便是一個擁有相當權力的機構,是一個能與王權直接抗衡的機構,基本上是定期召開的,是不能完全以國王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法國的三級會議,從一開始,似乎就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是可以由國王隨意召開和停開的,國王并沒有使三級會議制度化,大部分代表均由國王邀請……從路易十一到亨利二世的90年間(1468-1558年),三級會議總共只召開過6次。路易十四以后,三級會議基本上停止召開,從1614年召開過一次三級會議之外,至1789年共175年,都沒有召開過三級會議。——馬嘯原著《西方政治制度史》問題3:英國議會制與法國等級君主制共同反映了中古西歐封建制度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有何不同?任務三:用唯物史觀闡釋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模仿法國時間軸的樣式補充完整下面兩個時間軸英國美國問題1:有學者在談到 18 世紀英美政治體制時,認為“在大西洋的一邊,是沒有君主制的國王;而在另一邊,卻是沒有國王的君主制”。結合英美政治制度的運行機制,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問題2:英法美等國政治制度所體現的共同政治理念是什么?若要追溯這些理念的源頭,你覺得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又與哪些事件相關?(可結合時間軸追溯思考)問題3:這里的“我們”、“自由人”能否用一個詞來取代?從古至今這個詞的內涵有何變化?談談你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