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章第三節《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第2課時:板塊的運動)課題 3.3.2《板塊的運動》 單元 第3單元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上教材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中貫穿科學史教育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例如,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的有關內容。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了以求證和探索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內容。教材敘述式課文部分用事實闡述基本觀點,即大地是不斷變化的。教材活動式課文則圍繞基本觀點,以實例舉證、實例解釋和實證分布為主。2022新課標要求 1.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與陸地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 2. 能說出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3. 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區域認知】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綜合思維】學會從自然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和人為原因(填海造陸)等方面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和過程,理解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地理實踐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海岸線變化、調查當地地質地貌特征等,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學習興趣。【人地協調觀】通過學習,能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特點,掌握一些常見的地震防災知識,指導生產和生活。學情分析 前面剛剛學習了“大洲和大洋〞和“世界的地形”,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況和世界主要的山脈分布,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程度,要順利完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重點和難點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學會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上兩大山系的成因,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課時 1課時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板塊運動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圖片、視頻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但有科學家提出問題:大陸漂移的動力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魏格納沒能給出答案,但這個問題卻啟發了一個新的理論誕生。 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引領,為下面的探究學習作鋪墊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 【學習活動一】了解海陸變遷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方法指引】研讀課文P61-63頁,讀圖3.26-3.27。【問題引領1】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問題引領2】看圖3.26,全球大致劃分為幾大板塊?它們的名字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問題引領3】看圖3.26,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些板塊的大致范圍?【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1)亞歐板塊以亞歐大陸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2)非洲板塊主要包括非洲大陸和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3)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4)美洲板塊主要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5)南極洲板塊主要包括南極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6)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蓋。【問題引領4】板塊之間的運動方式有哪兩種?這些運動對地球會產生什么影響?【學生1】板塊運動方式有兩種: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學生2】板塊的碰撞擠壓會使地面隆起形成山脈,板塊的張裂拉伸會使地面斷裂凹陷形成溝谷和海洋。【教師小結】剛才兩位同學說得很好。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板塊內部穩定,交界處活躍。當發生相向運動時就會碰撞擠壓,在陸地往往形成山脈,在海洋形成島嶼和海溝,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當發生相離運動時就會張裂拉伸,往往會形成溝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紅海。如下圖。【練一練】1.讀圖,說出圖中的高大山脈是由哪些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略【學習活動二】了解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和兩大山系的名稱。【方法指引】研讀課文,讀圖3.27。【問題引領5】看圖,說出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和兩大山系的名稱。【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如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科迪勒拉山系)。(承轉)知道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我們就可以預測未來了。【學習活動三】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合作探究】讀圖3.29,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作出合理解釋。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脈的大規模隆起、裂谷帶的生成和發展、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以及海洋的發育和消失,都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讀下圖,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進行合理解釋。(1)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學生】……(回答略)【教師小結】(1)喜馬拉雅山脈在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下形成;(2)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處,面積不斷變大;(3)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擠壓處,面積在不斷變小。熟練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正確描述板塊構造學生的內容,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運動包括碰撞擠壓和張裂運動;板塊交界地帶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 看圖析圖,合作探究,交流發言觀看多媒體課件展示,回答問題觀看多媒體課件展示,回答問題看圖、析圖看圖、析圖看圖、析圖合作探究 通過讀圖比較,使學生了解板塊構造學說基本觀點及六大板塊位置。這個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要求記住六大板塊的大致范圍及其位置。了解板塊運動的方式,有助于理解山脈、溝谷和海洋的形成過程。講練結合,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這是本節重點內容之一,認識世界主要山脈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通過分析珠穆朗瑪峰和紅海、地中海發生變化的原因,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從地圖中挖掘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 同步課件,略 學練結合,培養地理實踐能力課堂小結 本節課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按照“發現問題—著手探究—尋找證據—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板塊的運動”,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學會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上兩大山系的成因,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板書 略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發現問題—著手探究—尋找證據—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初并沒有提出“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而是通過時空穿梭呈現大陸漂移過程,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嘗試一種新的探究方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自主生成探究結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探究。最終歸納出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原來一個偉大深奧的學說,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一步步總結出來。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