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發展。
具體表現:
1.政治上: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共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國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反帝反北洋軍閥統治的國民大革命。國共兩黨由分裂到合作抗日;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治,激發民眾的不斷反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
2.經濟上: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挫,逐漸蕭條;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和幣制改革卓有成效,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發展;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改革,進行根據地建設,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鞏固了根據地政權。
3.思想文化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先進知識分子從學習歐美到以俄為師;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4.社會生活: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
5.外交上:南京國民政府尋求外交途徑,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取消不平等條約,取得關稅自主權,但困難重重。
課標要求:
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
3.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
4.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政治制度、選官制度及貨幣情況。(選擇性必修1)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命題分析: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是考查重點,多強調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
備考建議:
1.重點關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紅軍長征的歷史價值等。
2.命題關鍵詞:寧漢合流、“改旗易幟”、《訓政綱領》、“改訂新約”、法幣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幣制改革、關稅自主、南京博物院、民族工業的發展,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土地革命、“工農武裝割據”政權建設、反“圍剿”斗爭、紅軍長征、長征精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古田會議、“左”傾錯誤、遵義會
時空定位及主要線索:
教學內容:
考點1: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考點2: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考點3:紅軍長征
教學過程:
考點1: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一)政治:專制統治確立
1.寧漢合流:確立的標志
(1)概念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
(2)影響:
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3)特征:
專制獨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2.形式上統一全國:
(1)繼續北伐:
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
(2)濟南慘案:(歷史縱橫)
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
(3)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因戰事不利,決定退回東北。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沈陽附近 )將他炸死。
(4)東北易幟:
1928年底,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
(5)結果: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歷史解釋: 東北易幟
指張學良在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原北洋政府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改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此舉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問題思考:南京國民政府發動的“北伐”與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問題探究: 為什么認為“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
提示:
①國民黨派系林立,軍閥各自為政;
②中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及政權;
③帝國主義強占的租界、租借地;
④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占領的臺灣及澎湖列島。
3.國民黨的“訓政”:(結合選必1 P15)
(1)開始:
1928年中國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
(2)《訓政綱領》:
①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
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則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
(3)評價:
①“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制;
②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
知識拓展: 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
(1)“軍政”時期:
“以黨建國”的暴力革命時期,早期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
(2)“訓政”時期:
“以黨治國”的威權統治時期,以“軍政”統一全國(1928)后,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
(3)“憲政”時期:
“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
4.官員選拔制度 (結合選必1 P40)
(1)背景:
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2)標志:
1929年《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3)實施:
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此后又頒布一系列法規。
(4)評價:
①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形式得到了確立。
②《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③盡管有制度規定,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問題思考: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特點。
村料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隨著考試院的成立和《考試法》《公務員任用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公務員制度逐漸形成。這是我國引進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包括考選制度和銓敘制度兩大部分,由考試院具體負責管理公務員的考試、任用和銓敘。1933年《公務員任用法》“或致力國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勞者,經證明屬實”即可免試任為公務員……政府公職人員必須加入國民黨,重要職位的公務員“應由該黨長官督促研究黨義,隨時介紹入黨”“與黨無深切關系,特非所宜”。
——摘編自姚琦《論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等
提示:
(1)選拔方式上,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另有甄別方式)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
(2)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對民國官員選拔制度影響深遠。
(3)繼承與發展,漸進變革。
(4)國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務員制度。
文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正式公文和法律。
5.外交: (結合選必1 P94)
(1)對蘇聯:敵對
停止對蘇貿易,驅逐蘇聯僑民,宣布與蘇斷交。
(2)對英美:依附
1927年 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制造對外"自主"形象;同時也為擴大稅源,解決內戰軍費,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
(3)對日本:變化
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內再到逐步轉向抗日。
問題思考: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改定新約”運動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
①民族意識覺醒,主權意識增強;
②民族工業的發展;
③南京國民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國民政府提升形象鞏固統治的需要。
(2)影響:
①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
②有利于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③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通過改定新約,使南京國民政府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6.其他 (選擇性必修3)
1.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P81
1926年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
2.學校教育的發展 P78
1928年組建國立清華大學,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
3.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P83
1930年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護法》。
(二)經濟統治:機遇與危機并存
1.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發展:(機遇)
(1)原因:
①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
②1936年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鼓勵發展農業、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
③開展幣制改革;
④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
⑤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人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2)表現:
①原有紡織、面粉等行業的發展;
②化學、橡膠等新興部門的發展。
知識拓展: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5年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通過了《確定國民經濟建設實施計劃大綱案》。其內容有八條,即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節金融。
2.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 (危機)
(1)含義: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歷程:
①洋務派大官僚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開辦的近代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是中國官僚資本的雛形;
②北洋政府由外債支持建立的一些官辦企業;
③近現代歷史文獻中使用的官僚資本一詞,主要是指1927年以后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形成,后期膨脹,建國后被沒收走向消亡)。
(3)特點:
①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具有壟斷性;
②與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具有買辦性;
③與本國封建勢力相結合,具有封建性。
(4)影響:
具有一定的現代性、但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反動的經濟。新中國成立后立即沒收。
概括歸納: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及評價。
1.特點:
(1)政治上:
①打著“革命、統一”的旗號,實行一黨專制,實際上是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②地方割據勢力仍然大量存在,國家并未實現真正的統一。
(2)經濟上:
①實行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改革幣制(法幣)、關稅自主、鼓勵工商業等措施;
②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成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
(3)外交上:
①執行“親美反蘇”的外交政策,對日本的侵略執行妥協退讓政策,導致美國在華勢力迅速膨脹,日本侵華程度不斷加深
②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要求實行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
(4)文化思想上:
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號,以“訓政”為借口,大力推行所謂的“黨國”思想。
2.評價:
積極: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措施,客觀上對當時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消極:①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沒有改變其維護反動統治的實質;
②國民黨內部的斗爭、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給人民的生活,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造成了可乘之機。
考點2: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一)背景:
1.國民黨建立專制統治,對革命群眾實行屠殺政策;
2.吸取大革命的教訓:認識到了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獨立掌握軍事武裝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二)武裝斗爭
1.南昌起義:
(1)發動: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
(2)過程:按計劃撤離南昌后,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的率領下,轉戰湖南;另一部分起義軍轉移到海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軍會合。
(3)意義:
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八七會議:
(1)召開:1927年8月7日,在漢口。
(2)內容:
①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②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③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意義:
給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方向。
3.秋收起義:
(1)發動: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赴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7年9月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
(2)文家市決策:
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到農村。
(3)三灣改編:
“支部建在連上” 、“官兵平等”,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問題探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斗爭有何共同點?分析失敗的原因又說明的問題。
(1)共同:
均以奪取城市為目標,最終都失敗
(2)失敗原因: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經濟基礎:資義經濟薄弱,自然經濟占主導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薄弱,農民階級力量強大
政治特點: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地區
(3)說明:
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斗爭的蘇聯模式,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
知識拓展: 井岡山精神
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名。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24個字。與井岡山道路連在一起的井岡山精神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寶貴精神。
(三)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工農武裝割據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創建: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井岡山會師:
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3)意義:
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知識鏈接: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 (選必3)
(1)含義:
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斗爭形式。
(2)原因:
①具體原因:城市和農村的敵我力量對比。
②根本原因: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
③城市:工人階級力量薄弱,反動勢力相對強大;
④農村:反動勢力相對薄弱;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
3.內容:
4.意義:
①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基礎,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③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三)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工農武裝割據
2.古田會議: 歷史縱橫
(1)召開:
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
(2)內容:
①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
②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③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
3.根據地建設:
(1)根據地的發展:
到1930年夏,全國建立了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問題思考:依據地圖分析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分布特點及原因。
提示:
(1)特點:南方各省交界山區。
(2)原因:
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豐富;
②遠離中心城市,敵人力量薄弱;
③受國民革命洗禮,群眾基礎較好。
3.根據地建設:
(2)政權建設:
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選必1)
知識鏈接: 根據地的制度探索
(1)背景
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發展;
②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
(2)制度建設:
①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
②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③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④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3)意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4.土地革命:
(1)內容: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
(2)路線:
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實質:
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4)影響:
①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
②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為反“圍剿”奠定了基礎。
考點3:紅軍長征
(一)背景:
(1)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
(2)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集中力量“圍剿”紅軍;
(3)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4)根本原因:“左”傾思想錯誤指導,主要表現:
進攻中的冒險主義;
防御中的保守主義;
退卻中的逃跑主義。
歷史解釋: “左”傾和右傾
1.“左”傾: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往往以革命的負面出現,指忽視客觀條件(規律),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激進冒險,不切實際,如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左”傾冒險主義以及“文化大革命”等。
2.右傾: 是指過分強調客觀條件,忽視(低估)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表現出保守、妥協、退讓。其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如國民革命時期的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二)過程:
1.開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開始。
2.進軍湘貴:
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后,軍隊數量銳減
過半,毛澤東建議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
3.轉折:遵義會議
(1)召開: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主要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
(2)主要內容:
①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②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3)意義:
①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②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問題思考: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三)意義:
1.勝利會師
(1)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2.意義:
材料一 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
材料二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材料三 中共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關乎中國命運的理論中有一部分總是牽扯進蘇聯的國家利益,并不總是積極從中國國情出發。……長征后與共產國際失聯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真正起步,當時中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思考。
——戴海東《長征中失聯共產國際對中共的影響》
歸納為:
(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轉折點);
(2)革命新局面開始了(新開始):
①活動范圍:由長江流域轉移到黃河流域;
②革命中心:由瑞金轉移到延安。
(3)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概括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
材料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提示:
①堅定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②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⑤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歸納綜合: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和特點
1.過程
(1)革命綱領:從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到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性。
(2)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失敗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3)革命領導:從大革命失敗認識到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4)革命道路:從照搬城市中心論到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5)革命心理:從依賴共產國際到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問題。
(6)主要矛盾認識: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國共兩黨關系和土地政策。
2.特點
(1)符合國情: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2)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
(3)獨立自主:中國共產黨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存在的問題。
高考真題演練:
1.(2024年遼吉黑卷)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廢止舊歷,以陽歷為“國歷”,將舊歷節日“改用國歷月日計算”。然而,陽歷節日只有機關學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舊歷節日期間,街市仍分外熱鬧,鄉下百姓更表示“頭可殺,舊年非過不可”。這體現出( )
A.科學知識與迷信觀念的博弈
B.城市新風與鄉村舊俗的對立
C.工業文明與農耕社會的碰撞
D.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的沖突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要求全部廢用舊歷,改用陽歷,而民間卻沿襲傳統仍然過舊歷節日,這說明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有沖突之處,D項正確;陽歷不代表科學,舊歷不代表就是迷信,排除A項;材料中“街市仍分為熱鬧”表明不僅鄉村沿襲舊歷,城市中街市也在沿襲過舊歷節日,排除B項;陽歷或舊歷并不能代表工業文明或農業文明,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4·湖南卷)下表為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該調查( )
A.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
B.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
C.明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中,農民占據總人口的60%,結合所學此時處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入農村,實踐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擊退國民黨的打擊,D項正確;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排除A項;共產黨從1930年12月至1933年9月曾經歷了五次國民黨的“圍剿”,且擊退國民黨的“圍剿”屬于制定正確斗爭策略的結果,排除B項;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并非農民,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4·浙江卷1月)1929年,某次會議形成重要決議,規定紅軍的性質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明確軍事和政治的關系,指出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該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洛川會議
【解析】 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紅軍的性質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出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即黨指揮槍的決議,這是在古田會議上提出的,B項正確;八七會議主要是糾正“右”傾錯誤和開展土地革命,排除A項;遵義會議主要是糾正“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排除C項;洛川會議,主要涉及中共的抗日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4·浙江卷1月)1929年,某次會議形成重要決議,規定紅軍的性質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明確軍事和政治的關系,指出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該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洛川會議
【解析】 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紅軍的性質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出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即黨指揮槍的決議,這是在古田會議上提出的,B項正確;八七會議主要是糾正“右”傾錯誤和開展土地革命,排除A項;遵義會議主要是糾正“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排除C項;洛川會議,主要涉及中共的抗日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3·新課標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
出( )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
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
【解析】 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資本不斷發展”會減輕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課堂總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0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远安县| 双峰县| 芜湖县| 濮阳县| 镇远县| 乐东| 军事| 台南县| 仙居县| 黄山市| 凌海市| 漠河县| 英吉沙县| 洛隆县| 嘉祥县| 龙井市| 阳朔县| 泗洪县| 仁化县| 西乡县| 将乐县| 江油市| 额敏县| 高雄市| 中宁县| 二连浩特市| 军事| 财经| 德格县| 灵宝市| 苏州市| 永和县| 武威市| 象州县| 东宁县| 洛宁县| 丽江市| 阳城县| 临高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