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內容分析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權更替、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四部分內容通過論述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結果,凸顯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316年,西晉滅亡,國家重新陷入分裂。北方進入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先后經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彼此攻戰,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民族交融向前發展。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逐漸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融。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習俗難以適應先進文明地區的統治形勢。社會內部矛盾重重,特別是民族隔閡與偏見導致民族矛盾尖銳。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為維護和鞏固統治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前秦淝水之戰的失敗,除了苻堅個人因素和人民厭戰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內充滿民族矛盾。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順應民族交融趨勢,以國家政權推動鮮卑族漢化,促進了北方地區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吸收借鑒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的漢化,共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教學目標1.了解淝水之戰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夠正確評價其改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結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展示圖片:嘉峪關魏晉墓“吃燒烤”磚畫及燒烤美食圖片教師引導:同學們,你們喜歡吃燒烤嗎?但你有沒有想過,燒烤這項美食也是民族交融發展下的產物呢?其實最開始時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習俗,但是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鹽就可以了。后來是傳到中原之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被對吃充滿想象力的中原人發揚光大了。不僅增加了豐富的配料,而且燒烤的種類也更加多樣。由此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深刻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那么民族交融還帶來了哪些變化呢?(二)新課講授1.淝水之戰(1)十六國時期: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2)前秦統一北方: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一度統一了北方。(3)淝水之戰:【自主學習】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及所學思考,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給弱小的東晉 材料1:符堅軍隊雖號稱百萬,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漢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數民族人民,他們被強迫征發而來,根本不愿意作戰。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材料2:(苻)堅曰:“……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以吾擊晉,校(較)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晉書·苻堅載記》材料3:前秦軍隊前后千里,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到達淝水前線時只有30萬人。答:前秦:①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軍心不齊;②苻堅驕傲輕敵;③前秦軍事指揮不當,戰線過長。東晉:①東晉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②東晉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的建立與統一:4世紀后期,鮮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問題思考】北魏統一后面臨著怎樣的統治危機?材材料1: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匯編》材料2: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內遷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人已無明顯區別。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P109教材答:民族矛盾尖銳;鮮卑游牧故習難以統治廣大的北方地區。【過渡】北魏改如何擺脫統治危機?改革!(2)概況:①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國家統治。②改革措施:遷都洛陽(494年)【問題思考】為什么要進行遷都?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治,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洛陽)王里。 ——《魏書.任城王傳》答:①平城氣候寒冷,自然災害頻繁,不利于農作物生長;②平城地處偏遠,不利于中原地區的統治和漢族先進文化的學習;③洛陽為數朝之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便于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③性質: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④意義:改善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問題探究】有人說,“孝文帝的漢化,導致了鮮卑族的消亡,是鮮卑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說:“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漢化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社會進步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正)但從鮮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喪失了勇武之氣,是最終導致鮮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3.北朝政權更替(1)背景: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在北方設立了六個軍鎮,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來自北方的威脅大大減輕,軍鎮的作用減少,地位降低。六鎮軍人對此十分不滿,導致兵變。(2)政權更迭: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歸統一,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概念解析】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1)表現:【自主學習】閱讀課本,找到這一時期民族交融有哪些具體表現。①生產生活:北方各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逐漸由畜牧業轉變為農業。漢族:學習畜牧經驗,還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②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大多采取與漢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族的大交融。③思想文化:內遷各族學習漢族文化;北方民族的樂器、歌舞等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④民族心理:材料1:“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魏書·序紀》材料2:當時(北魏)所謂胡人漢人,大抵以胡化漢化而不以胡種漢種為分別,即文化之關系較重而種族之關系較輕……——陳寅恪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各族相互認同感日益加強,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2)影響:材料: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經歷了長期的痛苦歷程,但是由于漢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經濟上、文化上,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興盛起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隋唐封建國家,就是在這種民族大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②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課堂總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時期。西晉末年,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劇減,少數民族加快了內遷速度。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彼此征戰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亂,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較晚內遷的鮮卑族,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大大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也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發展。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結構完整并與教學目標對應,加強課程各部分內容的聯系,深化歷史知識內在邏輯的理解,同時聚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