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教案一、新課標標準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內容分析秦漢時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統一國家的建立。漢武帝的大一統,順應了統一國家建立的歷史潮流。兩漢在強化了統一國家的政權之后,對內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解決北方匈奴族的威脅,又派張騫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對外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教學目標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的基本事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知道絲綢之路的路線,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放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學習張騫、班超的事跡,感受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體會“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家國情懷)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二)講授新課1.張騫通西域(1)教師活動閱讀下則材料,概況張騫通西域的背景。材料1:漢初西域有36國,后來匈奴征服烏孫、樓蘭等小國,“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至匈奴單于, 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后漢書》材料2:文景時期,繼續與匈奴和親,并厚予饋贈,但匈奴仍然不斷侵犯邊境,搶走人畜,毀壞莊稼。——翦伯贊《中國史綱要》(2)學生活動①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②匈奴從西域不斷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朝十分被動。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3)教師活動閱讀教材P77—79及視頻觀看,完成下列表格填寫。學生活動(5)教師活動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舉?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 張騫傳》(6)學生活動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7)教師活動閱讀材料,概括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材料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許多西域地區的山川、地形、物產、人口、風俗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秦漢,一個民族強盛的起點》材料2:沒有張騫出使西域,就不會有絲綢之路的開辟。沒有絲綢之路的開辟,也就不會有漢朝和西域以及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義十分重大。——張豈之學生活動①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②為開辟絲綢之路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2.絲綢之路(1)教師活動閱讀教材P82,在課本地圖上標出“絲綢之路”主要經過的地方?(2)學生活動長安 →河西走廊 →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北非(3)教師活動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到中原的嗎?(4)學生活動胡桃、胡蘿卜、胡椒、胡瓜、石榴、胡琴、音樂、駿馬、舞蹈等。(5)教師活動你知道我們中原地區又有哪些物品或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域嗎?(6)學生活動絲綢、漆器、茶葉、造紙術、冶鐵技術等。(7)教師活動閱讀教材P83,在課本地圖上標出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經過的地方?(8)學生活動向北:山東沿岸→黃海→朝鮮、日本。向南:東南沿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和錫蘭→【轉運】歐洲地區。3.漢朝對西域的管理(1)教師活動閱讀教材P82,填寫表格內容?(2)學生活動課堂總結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連,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是張騫通西域的結果。學習三部分內容,首先要了解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的歷史。秦漢是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時期。為爭取西域諸國對漢政權的支持,漢武帝利用匈奴與西域諸國的矛盾,先后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諸國,希望與其建立共伐匈奴的同盟關系。張騫不辱使命,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于進取的精神,開拓出一條絲綢之路,開創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友好交往的局面,雙方的聯系從此日趨密切。秦漢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和古代羅馬文明連接起來,幾大文明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參透,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點評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張騫和班超的事跡,學習他們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采用了教師分析和示意圖來幫助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