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新課標標準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內容分析秦亡后,項羽、劉邦又進行了歷時4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有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漢。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經濟凋敝,物價飛漲,社會動蕩不安。漢高祖劉邦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將他新建的王朝穩定下來。漢高祖的兒子文帝和孫子景帝統治時期,繼續實施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人民負擔,使社會經濟由恢復進入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稱“文景之治”。漢初70年的歷史,是社會經濟從凋敝走向恢復和發展的歷史,為漢武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此后2000余年封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教學目標1.了解楚漢之爭的過程及結果,掌握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實。(史料實證、唯物史觀)2.認識到休養生息政策適應了漢初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恢復。(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設計意圖】:以視頻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開展新課學習。(二)講授新課1.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1)教師活動回答楚漢之爭的基本概況。學生活動(3)教師活動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起義有何不同?學生活動(5)教師活動閱讀教材閱讀教材P63第二段,概況西漢建立的信息。(6)學生活動2.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1)教師活動根據材料概括西漢建立時的社會景象。材料1:(漢初)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材料2:(漢初)自天子不能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所蓋藏。——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2)學生活動①田地荒蕪;②人口銳減;③國庫空虛;④人民流離失所。首要問題: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3)教師活動治國理念:道家黃老思想——清靜無為:休養生息治國措施:①讓士兵回鄉務農;②將一些奴婢釋放為平民,增加農業勞動力;③鼓勵農業生產;④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⑤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4)學生活動西漢經濟從戰亂中逐步恢復,國家局勢穩定下來。(5)教師活動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6)學生活動3.“文景之治”(1)教師活動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2)學生活動措施1:以農為本;措施2:輕徭薄賦;措施3:勤儉治國;措施4:保障溫飽。(3)教師活動問題探究: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4)學生活動①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收入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②農業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有利于社會安定和鞏固統治。(5)教師活動問題探究:結合所學和下則材料,分析“文景之治”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史記·平準書》(6)學生活動政治清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活安定。【記筆記】“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局面奠定物質基礎。課堂總結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楚漢戰爭與西漢建立;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部分內容關系密切,西漢建立是實施休養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兩部分的結果。學習這三部分內容,還要了解秦末的社會形勢與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長的楚漢戰爭。這場戰爭使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經濟凋敝,農民流離失所,物價飛漲。面對這種殘破局面,漢高祖劉邦把恢復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認識到當時的條件下,只有與民休息,才能恢復社會經濟,緩和社會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漢高祖及文景時期與民休息的各種措施,就是休養生息政策。漢朝對秦朝的繼承是一種發展性的繼承,吸收了秦亡的教訓,繼承了其優點,使漢朝各方面發展更加完善,創造了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疆域進一步發展。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閱讀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了解“論從史出”的歷史研究方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了問題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通過小組討論得到問題的答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點評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學生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