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16講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
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時期
(1)田賦
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②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
(2)人頭稅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
②漢朝時,分口賦、算賦,不分男女,7-14歲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漢武帝以后加征3錢,15-56歲每人每年出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③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
(3)徭役
①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
②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勞動。正卒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時期
(1)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2)唐朝實行租庸調制,租、調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3)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3.宋朝
(1)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稅糧外又有“科差”。
5.明清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
(2)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①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
②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3)清朝
①內容:康熙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
②意義: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知識點二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制度
時期 內容
古代 ①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 ②存在國內關稅和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
近代 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列強手中 ②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③1928年起,國民政府通過“改訂新約”的措施,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現代 ①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②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③1985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④1987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重新修訂發布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
2.個人所得稅制度
(1)起步: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
(2)演變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②1936年,國民政府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新中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④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⑤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考點01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唐朝規定受田的農民要向國家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調”;為國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庸”。這一規定
A.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B.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
C.說明國家的賦役極其沉重 D.表明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松馳
【答案】B
【解析】唐代的調和庸都是手工業產品,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B正確;調和庸的產品繳納給國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場,因此不能極大地促進商業的發展,排除A;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當時的賦稅是否沉重,排除C;當時要求農民為國家服徭役,說明當時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并未松弛,排除D。
2.公元780年,唐朝實行兩稅法,規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每戶按人丁資產多寡繳納戶稅,按田畝多少繳納地稅,并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國家財政收人明顯增加。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A.新法加重農民的賦稅負擔 B.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大商人必須納稅抑制了土地兼并 D.標志著征稅依據由人丁轉為財產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在租庸調制之下,農民不管土地財產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納“租”和給官府服勞役,但是兩稅法實行之后,就改變了租庸調制“以丁身為本”的征稅原則,這就意味著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減弱,B正確;依據題干,兩稅法征收的標準在于“資產”“田畝”,即實際納稅能力與田畝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變了負擔不均的現象,新法不會加重農民的賦稅負擔,排除A項;兩稅法的內容主要涉及農民如何交納賦稅,至于大商人納稅,與地主的士地兼并無關,排除C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兩稅法征收的標準確實發生了變化,但是這僅是其意義的一個方面,而題干之意主要在于論述兩稅法的實施對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排除D項。
考點02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
3.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調整主要有五次(如下圖):1980年起征點為800元;2006年起征點提高到1 600元;2008年起征點提高到2 000元;2011年起征點提高到3 500元;2018年起征點提高5 000元。下列關于個人所得稅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征個人所得稅的國家
B.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
C.新中國成立以后立即恢復征收個人所得稅
D.個稅有利于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
【答案】C
【解析】新中國成立以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故C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1799年,英國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此后這成為英國的一個固定稅種。英國的這一做法后來逐漸影響到歐美其他國家,故A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故B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故D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C。
1.(2020·北京高考真題)宋代自然災害頻發。王安石認為“以有限之食,給無數之民……有惠人之名,而無救患之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希望培育農民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儲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實行均輸法 ②興建水利工程 ③鼓勵百姓養馬 ④低息借貸錢谷給農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興修水利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而低息借貸錢谷給農民,有利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這都與救荒思想有關,故D項正確;①③項涉及商品交換以及養馬,與主旨無關,排除ABC項。
2.(2020·山東高考真題)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
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
【答案】C
【詳解】
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還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和穩定災區社會秩序之間沒有必要聯系,此舉不一定有利于穩定災區社會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屬于救災措施,并沒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故選C。
3.(2020·全國高考真題)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
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
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
【答案】A
【詳解】
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向戶部索求十萬金的訴求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干預下未能滿足,說明萬歷年間內閣權勢較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的任意妄為,A正確;明代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B選項中的“嚴重制約”不符合內閣這一機構的特征,排除;題干涉及的內容與朝廷中樞機制有關,此信息不能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情況,而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中后期社會經濟較為繁榮,排除C;內閣不是宰相,因此題干反映的現象不屬于君權相權關系,排除D。
一、單選題
1.學者呂思勉認為:“歷代收酒稅認真的,莫如宋朝……宋時,諸州多置‘務’自釀。縣和鎮鄉,則有許民釀而收其稅的。官吏為維持稅收起見,往往不許其停業?!庇纱丝梢酝浦?br/>A.增加收入放棄抑商政策 B.酒稅補充地方經費不足 C.酒稅是財政最主要來源 D.政府加強對商人的控制
2.下圖為出土于陜西西安何家村的銀餅,上有鏨文“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據此可知當時
A.白銀成為流通貨幣 B.官營手工業管理嚴格
C.租庸調制遭到破壞 D.中央政府控制力強大
3.有學者認為:從唐中后期的“兩稅法”到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其實質是一脈相承的。其最大的進步意義在于把人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商業。對材料中“實質”的合理解釋是
A.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漸趨松弛
B.封建社會農民不再是稅收主要承擔者
C.封建經濟中工商業經濟得到不斷發展
D.封建社會晚期改革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4.唐朝租庸調制規定男子除租、調外,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這反映出
A.農民生產時間得到保證 B.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C.傳統小農經濟出現了突破性發展 D.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5.秦漢時期按戶征收的戶稅包括:一是按戶征收的“戶賦”;二是按戶征收的“戶芻”。戶賦征收的物質形態是實物,戶芻征收的物質形態是錢幣,其物質形態雖然不同,但性質都是以戶為單位,按戶征收。這表明,秦漢時期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
C.小農經濟的確立 D.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
6.定額租始于唐宋時期,清代時在江南地區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額租下,地主階級的經營權甚至部分所有權向佃農轉移,這成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質的進步。宋以后定額租的發展
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抑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導致土地兼并不斷加劇 D.促使新的生產關系出現
7.中國古代某一賦稅制度改革規定: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雜稅,但原額不廢;……分別按照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兩稅戶以戶等納錢,以田畝納米粟。這一改革推行于
A.西漢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如圖是中國古代某-時期實行的賦稅制度。該制度
A.保證了農民有較為充分的生產時間 B.大大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 D.從唐天寶年間開始實行
9.商鞅變法時,“舍地而稅人”,征收賦稅,不稅田畝而稅人?。惶瞥衅?,宰相楊炎改革,“舍人而稅田”,征收賦稅,不稅人丁而稅田畝。推動賦稅征收標準變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個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變更
C.社會形勢的變化 D.彌補財政的虧空
10.《清史稿·食貨志》記載:“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丁隨地起。”這一政策
A.放松了國家對人身的控制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C.解決了人多與地少的矛盾 D.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
二、材料分析題
11.古代賦稅制度演變
材料一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
——據《舊唐書》卷48《食貨上》
材料二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金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半于官,故謂之一條鞭。
——據《明史·食貨志》
材料三 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放松對戶籍的控制,以減輕貧民疾苦,穩定社會秩序、穩定財政收入。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
(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個賦役制度演變的基本趨勢。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雍正年間,攤丁入地已在直隸等多個省份推行,浙江也開始籌劃全省的攤丁入地。田多丁少的士紳和富裕地主由于稅賦加重,對攤丁入地極其不滿,以激烈的抵制行動來迫使官府收回成命。巡撫法海為求息事寧人,“即令官員勸散,暫緩均攤”,然而無地貧民又聚眾反對。面對矛盾尖銳的雙方,新任巡撫李衛“出示開導,召集城鄉老民面諭,著令聽候編審,務使均平,不致偏累”,暫時平息了矛盾。但反對攤丁者并未放棄抗爭,士紳借鄉試時機,制造事端。李衛只得親自調動文武官員,嚴詞警告鬧事者,動用武力將鬧事者強行驅逐出城,勒令解散,并抓獲首要分子,平息了事態。事后李衛上奏清廷,要求嚴懲幕后指使策動的士紳,防止應考舉子群起響應,阻撓攤丁入地。李衛的舉措得到朝廷的肯定,雍正下詔停止浙江士子參加鄉、會試,給該省士紳造成重大打擊,其對抗官府的勢頭也大大削弱,攤丁入地在全省得以順利推廣。
——摘編自薛理禹《清代攤丁入地中的群體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為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初攤丁入地在浙江推行遭遇抵制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初攤丁入地在浙江得以推廣的原因。
試卷第1頁,總3頁
參考答案
1.B
【詳解】
根據題干“宋時,諸州多置‘務’自釀??h和鎮鄉,則有許民釀而收其稅的……維持稅收不許停業”,結合宋代地方貧弱特征可知,地方官吏為維持稅收,不許“民釀”停業,從而收取酒稅補充地方經費的不足,故B項正確;重農抑商是一直封建社會的主要政策,從未放棄,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酒稅在國家財政中的比例,無法得出宋朝酒稅是財政最主要來源,且該說法與史實不符,C選項錯誤;材料提到,“官吏為維持稅收起見,往往不許其停業”,可知地方政府的目的是維持稅收,而不是加強對商人的控制,D選項錯誤。
2.D
【詳解】
根據材料,出土于陜西西安何家村的銀餅有具體的用途、鑄造者等詳細信息,這可知中央政府控制力強大,故D正確;材料不涉及貨幣流通信息,故A錯誤;材料與官營手工業的管理無關,故B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租庸調制的具體情況,故C錯誤。
3.A
【詳解】
“兩稅法”是減少人頭稅的開始,到清朝“攤丁入畝”人頭稅被廢除,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漸趨松弛,A正確;農民是封建社會稅收的主要承擔者,排除B;人頭稅被廢除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但不是本質,排除C;封建社會晚期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
4.D
【詳解】
輸庸代役可以讓農民用絹或布代勞役,這可以保證農民的農業生產時間,兩稅法繳納戶稅和地稅,這些現象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D正確;輸庸代役可以保障農時,但只是表象,故A錯誤;中國古代政府除了宋代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錯誤;材料內容不涉及小農經濟的相關內容,故C錯誤。
5.B
【詳解】
秦漢時期國家長期按戶征收賦、芻等戶稅,反映出當時有了編戶齊民制度,封建國家已經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較嚴格,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土地兼并盛行,A項錯誤;小農經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確立,C項錯誤;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是在明清時期,D項錯誤。
6.A
【詳解】
定額租的發展,放松了封建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A;定額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B;導致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與定額租的發展無關,排除C;定額租的發展與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出現沒有必然因果聯系,排除D。
7.B
【詳解】
根據材料“分別按照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兩稅戶以戶等納錢,以田畝納米粟”可知,這里描述的是兩稅法,這一賦稅制度改革實行于唐朝,B正確;西漢、宋朝以及明朝都不是兩稅法開始推行的時間,排除A、C、D。
8.A
【詳解】
根據材料中“授田百畝”“永業田”“口分田”“租庸調”可知,這是唐朝的均田制,而均田制以及配套的租庸調制保證了農民有較為充分的生產時間,A正確;租庸調制下,百姓不必親自服徭役,政府對百姓的控制相對較弱,排除B;兩稅法是均田制瓦解之后采取的稅收制度,排除C;唐初就實行了均田制,排除D。
9.C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重在征收人丁稅,而唐代則側重征收田稅,導致征稅標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形勢的變化,C正確;改革者的愿望是主觀因素,不是賦稅征收標準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商鞅到唐朝,土地所有制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排除B;彌補財政虧空是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
10.A
【詳解】
“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丁隨地起”是對清朝實行攤丁入畝的描述,這一政策減輕了國家對農民人身的控制,A正確;B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攤丁入畝客觀上促進了隱匿人口的減少,激化了人地矛盾,排除C;攤丁入畝針對的是國家掌握的農戶,而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主要針對的是地主對佃戶的剝削,攤丁入畝并未涉及到佃戶,排除D。
11.(1)趨勢:賦稅種類:由繁多到單一;征稅時間:由不定時到基本定時;征稅標準: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人身控制:由嚴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頭稅:逐步減少并最終取消;商稅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規定:由親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貨幣。
(2)評價:賦役制度重大變革基本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向;賦稅種類與征稅時間的演變方便了賦役的征收;征稅標準的演變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成長;徭役規定的演變有利于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身控制的演變弱化了對人民對國家依附關系、利于人口的流動;人頭稅的演變有利于統計人口的增長;商稅地位的演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詳解】
(1)趨勢:賦稅種類:根據”稅三十之一。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啊狈差~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半于官,故謂之一條鞭?!暗贸鲇煞倍嗟絾我唬徽鞫悤r間:根據”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暗贸鲇刹欢〞r到基本定時;征稅標準:根據”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金募。“得出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人身控制:根據”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放松對戶籍的控制,以減輕貧民疾苦,穩定社會秩序、穩定財政收入?!暗贸鲇蓢烂芸刂频街鸩剿沙?;人頭稅:根據”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放松對戶籍的控制,以減輕貧民疾苦,穩定社會秩序、穩定財政收入?!暗贸鲋鸩綔p少并最終取消;根據所學可得出商稅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規定:根據”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得出由親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貨幣。
(2)評價:結合材料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從其改革促進社會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減輕人身依附關系、促進農業發展、增加收入等多角度概括。
12.(1)原因:浙江士紳由于田多丁少,賦稅加重:巡撫應對不力,政府缺乏有效的對策;情愿均推的無地貧民的利益落空。
(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推丁入地成為大勢所趨;推丁入地成為清朝的國家政策;推丁入地在直隸等多個省份的推行提供了借鑒;巡撫李衛的舉措得到清朝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巡撫李衛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和強力手段。
【詳解】
(1)原因:根據材料“田多丁少的士紳和富裕地主由于稅賦加重,對攤丁入地極其不滿,以激烈的抵制行動來迫使官府收回成命”可知,浙江士紳由于田多丁少,賦稅加重;根據材料“巡撫法海為求息事寧人,‘即令官員勸散,暫緩均攤’,然而無地貧民又聚眾反對”可知,巡撫應對不力,政府缺乏有效的對策;根據材料“無地貧民又聚眾反對”可知,情愿均推的無地貧民的利益落空。
(2)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商品經濟的發展,推丁入地成為大勢所趨;根據材料“雍正年間,攤丁入地已在直隸等多個省份推行,浙江也開始籌劃全省的攤丁入地”可知,推丁入地成為清朝的國家政策,而且推丁入地在直隸等多個省份的推行提供了借鑒;根據材料“事后李衛上奏清廷,要求嚴懲幕后指使策動的士紳,防止應考舉子群起響應……雍正下詔停止浙江士子參加鄉、會試,給該省士紳造成重大打擊,其對抗官府的勢頭也大大削弱,攤丁入地在全省得以順利推廣”可知,巡撫李衛的舉措得到清朝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根據巡撫李衛的舉措可知,巡撫李衛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和強力手段。
試卷第1頁,總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竹山县| 东宁县| 专栏| 吴忠市| 常宁市| 蒲城县| 会宁县| 炉霍县| 任丘市| 肇庆市| 麻江县| 乐至县| 甘洛县| 桂林市| 屏山县| 南召县| 永春县| 阿合奇县| 海盐县| 大竹县| 济南市| 靖安县| 平塘县| 娱乐| 青州市| 水城县| 孝昌县| 定结县| 区。| 山西省| 清水河县| 福鼎市| 杭州市| 阿尔山市| 米泉市| 奉化市| 水富县| 绥芬河市| 色达县|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