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一)教材知識任務一:閱讀教材,完成下列的填充。1. 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 殘害奴隸。2. 西周統治者為維護社會 秩序,建立了以 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 ”的思想。3. 《左傳》記載,夏朝有《 》,商朝有《 》,周朝有《 》,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 。4. 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在 時期。鄭國的子產“ ”,把 澆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任務二: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先秦儒家德治思想 先秦儒家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思想淵源人性觀治國思想治國手段爭論結果1(二)能力訓練任務三:根據所學知識和教材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1. 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晉邢侯與雍子爭賂田,久而無成。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于叔魚,叔魚蔽罪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于朝。宣子問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指叔魚)鬻獄,刑侯專殺,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與叔魚于市。(翻譯:晉國的邢侯和雍子爭奪田地,很長時間也沒有調解成功。士景伯去楚國,叔魚代理他的職務。韓宣子命令他判處舊案,罪過在于雍子。雍子把女兒嫁給叔魚,叔魚宣判邢侯有罪。邢侯發怒,在朝廷上殺了叔魚和雍子。韓宣子向叔向詢問怎樣治他們的罪。叔向說:叔向說:“三個人罪狀相同,殺了活著的人示眾、暴露死者的尸體就可以了。雍子知道自己的罪過,而用他女兒作為賄賂來取得勝訴;叔魚漠視法律,邢侯擅自殺人,他們的罪狀相同。自己有罪惡而掠取別人的美名就是昏,貪婪而敗壞官紀就是墨,肆無忌憚地殺人就是賊。《夏書》說,‘昏、墨、賊,處死’,這是皋陶的刑法,請照辦。”于是殺了邢侯陳尸示眾,并且把雍子和叔魚的尸體同樣擺在大街上示眾。)——《左傳·昭公十四年》材料二 鄭子產有疾。謂于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左傳·昭公二十年》材料三 (改編 2015 年·II·40)《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 ”孟子:“抓起來就行了。”學生:“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 ”2孟子:“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那舜又該怎么辦呢 ”孟子:“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據《孟子》整理(1)根據教材表述,指出叔向反對子產刊布法律的理由。理由①理由②(2)材料一中叔向給犯人定罪的依據是什么?他的做法與他反對子產刊布法律的態度是否存在矛盾?并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思考叔向反對子產刊布法律的實質是什么?(3)閱讀材料三,概括孟子關于“法”的觀念,本質上說明什么?(4)結合教材的內容,如果你是戰國法家的官員,該如何處理材料三中的案件?(5)結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的內容,闡述社會治理中“德治”與“法治”的關系。3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一)教材知識任務四:根據教材的內容完成下面的填充。1. 秦以 思想治國,推動了 的編纂。1975 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 1000 余支,大部分是秦的 和 。(綱要上第 19 頁)2. 秦漢朝廷還發布 ,稱“ ”。律和令都具有 。3. 漢朝沿襲 ,制成《 》。漢武帝以后 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 。4. 魏晉時期, 是最重要的變化,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 作為 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 。5. 《唐律疏議》繼承了 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 ,是 確立的標志。6. 唐朝提倡 。732 年,唐朝政府頒行《 》。在社會層面,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 的經驗,強化 。(二)能力訓練任務五:根據所學知識和教材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1. (2014 年·II·25)秦法律規定,私養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2. 戊戌政變以后,梁啟超在亡命日本的過程中撰寫了一系列的法學論文,最早提出“中華法系”這一概念,他認為“近世法學者稱世界四法系,而吾國與居一焉,其余諸法系,或發生蚤于我,而久已中絕;或今方盛行,而導源甚近”,“高麗日本安南諸國,皆以彼時代繼受我之法系”。由此看出,中華法系的提出A. 反映了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 B. 促進了近代知識分子的覺醒C. 喚醒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 D. 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的傳播43. 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形成《九章律》。漢武帝時,《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條”迅速增至359“章”,僅關于死罪的法律條文便有 1000 多條,"律令煩多,百有余萬言";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例匯編越編越多,《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三國魏初,沿用的“秦漢舊律”競多達 906 卷,770 余萬字,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對法律進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規被編輯為“令”,由具體行政部門掌握。規定的新律以刑法為主體,共 20 篇、620 條、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時任意引用法令條文的可能性。與漢代明顯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摘編自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材料二 唐律大量援用儒家經典的內容,名例律僅五十七條,但出現儒家經句的就有四十余處。《唐律疏議·名例》“婦人有官品邑號”條規定:“諸婦人 有官品及邑號,犯罪者,各依其品,從議、請、減、贖、當、 免之律,不得蔭親屬。”規定這類婦女可享受這些特權的依據是禮,此條“疏議”專為此作了說明。它說:“依禮‘凡夫人,從其夫之爵位’”,所以,那些因丈夫有地位而享有特權的配偶也可沾其丈夫的光享有一些特權了。《唐律疏議·名例》“十惡” 條“疏議”引用《禮記》和《孝經》中的經句,來說明“不睦”罪之 名來自禮。它說:“禮云:‘講信修睦。’教經云:‘民用和睦。’睦者,親也。此條之內,皆是親族相犯。為九族不相和睦,故曰‘不睦’。” ——王立民《論唐律的禮法關系》(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晉時期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至少 3點)(2)結合上述材料材料與教科書的內容,分別說明儒學對漢朝、魏晉和唐朝法律的影響,并舉出相應例子。(提示: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后,儒家經典開始影響法律實施,如董仲舒用《春秋》經義作為判案原則。)5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一)教材知識任務六:閱讀教材,完成下列的填充。1.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 為藍本。宋朝 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 。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 ,通過 、 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 、 之中。2. 宋朝以后, 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儒學士人投身基層 ,以 形式直接面向底層百姓 。3. 北宋 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呂大鈞撰寫的《 》,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4. 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 中仍廣泛援引 。5. 明朝以 為藍本制定《 》,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 ”,曾數次重修《 》,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 ”的形式,開創了 的體例。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諭主 ,但也有 成分,使鄉約逐漸帶有 。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不遵鄉約的百姓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6. 清朝法典沿襲《 》,同樣非常重視 ,制定了《 》。清朝鄉約基本延續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 ”和雍正帝《 》,宣講時也常常引用《 》。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 合流。(二)能力訓練任務七:根據所學知識和教材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1. 請完成教材第 47 頁“學思之窗”。(提示:請將答案寫在教材上)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