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學案

資源簡介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導學案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學習目標:了解中國歷代重要變法和改革,認識改革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學科素養:1.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中國歷代重大變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
2.從史料實證角度通過歷代重大變法和改革措施,認識變法和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3.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自主梳理
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1.商鞅變法
(1)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
①經濟: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②政治:兼并戰爭不斷。
(2)目的:各諸侯國為適應社會變動,實現________,紛紛推行變法。
(3)內容:廢除________,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
(4)影響
①直接: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
②深遠: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
②前秦一度統一北方,但________后迅速瓦解。
③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
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2)內容
①前期:在馮太后支持下,實行俸祿制,推行________、三長制等。
②后期:孝文帝親政后,采取遷都________、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措施。
(3)意義
①有效地鞏固了________,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________。
③縮小了________,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王安石變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________導致分裂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
③宋仁宗慶歷年間,________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終失敗。
④1069年,宋神宗起用________主持變法。
(2)目的:富國強兵。
(3)內容: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
(5)結果:變法因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而失敗。
4.張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
(2)內容: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
(3)意義: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
(4)結果:張居正死后,除________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
答案:1.(1)①鐵器 (2)富國強兵 (3)井田制
2.(1)②淝水之戰 (2)①均田制 ②洛陽 (3)①北魏政權 ②民族矛盾 ③南北差距
3.(1)①藩鎮割據 ③范仲淹 ④王安石
4.(4)一條鞭法
知識點二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變法
(1)背景
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________________社會。
②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
③________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
④以________、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
(2)概況: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
(3)結果: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________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
(4)影響
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________。
②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5)教訓: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
(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
(2)內容:改革教育、________、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3)評價: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____________的發展;但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3.民國時期的改革
(1)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
(2)結果:由于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答案:1.(1)①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甲午中日 ④康有為 (3)慈禧太后 (4)①封建制度 ②思想啟蒙
2.(2)派遣留學生 (3)民族資本主義
知識點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1)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2)意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________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
(1)標志:1956年,毛澤東的____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
(2)認識
①曲折: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________”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以________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________的歷史性決策。
(2)深化——從中共十八大到中共十九大
①確定目標: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定全面建成________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____________總目標。
②載入黨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______________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③進一步部署: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________;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________________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3)內容
①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________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________戰略。
②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________________、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③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________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④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________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⑤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________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使________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4)意義
①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________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②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________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____________”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答案:1.(2)社會主義
2.(1)《論十大關系》 (2)①左
3.(1)鄧小平 改革開放 (2)①小康社會 全面深化改革
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①鄉鎮企業 鄉村振興 ②世界貿易組織 ③公有制 ④市場經濟 ⑤生態文明 改革開放 (4)①中華民族 ②改革開放 兩個一百年
[思維點撥] 商鞅變法有哪些措施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要求?
①廢除井田,獎勵耕織,推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地位和軍隊的戰斗力。
③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拓展延伸] 均田制的含義、實質和意義
①含義: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主人死后還給官府,農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實質:封建國家土地國有制。
③意義: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封建統治;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未從根本上杜絕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人地矛盾依然存在。
[概念闡釋] 一條鞭法
張居正于1581年推廣到全國。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中飽私囊,進而增加了財政收入。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
思考:見教材第24頁·
為什么戊戌變法會失敗?
提示:(1)主觀原因:維新派不論在政治主張、方針策略,還是在組織程度上,都表現出了不成熟和軟弱性。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和政治斗爭經驗。②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脫離人民群眾。③對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反動勢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勇氣。④改革范圍過大,操之過急,樹敵太多。
(2)客觀原因: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和鎮壓。
(3)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歸納總結]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轉變
①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③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④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國民經濟平衡協調地穩步發展。
學思之窗:見教材第26頁·
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提示:①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
②改革之路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會一勞永逸,只能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持續深化。
③改革要注重頂層設計,把握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
思考:見教材第27頁·
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它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提示:①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理論創新,深刻認識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
②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的制度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③必須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重難點突破
研習1 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
[合作討論]
材料一  一、“有軍功者,各以率(標準)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列入家族譜牒)”;三、“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級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榮耀)”。這四條法令對秦國的歷史可以說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摘編自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
[探究1]據材料一,概括軍功爵制的基本特點。它反映了怎樣的政治背景?
答案:特點,以軍功大小授爵;按爵級享受相應待遇。政治背景:兼并戰爭頻繁,謀求富國強兵;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
材料二 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編自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探究2]據材料二,歸納孝文帝遷都對改革的作用。從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堅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用,減少改革阻力,為徹底移風易俗(如禁鮮卑語、講漢話等)創造條件。原因,北魏風俗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漢文化,改革熱情高。
材料三 下表記錄了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改革。
名稱 主導者 身份 結果 備注
商鞅變法 商鞅 左庶長 成功 遭車裂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皇帝 成功 —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 宰相 失敗 遭罷官
戊戌變法 光緒帝 皇帝 失敗 —
[探究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反映的歷史現象的認識。
答案:認識,改革成效與最高統治者有較大關系。最高統治者領導或支持改革,改革獲得成功機會較大;反之,改革容易失敗。
材料四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探究4]據材料四,歸納王安石的觀點并指出其主要意圖。
答案:觀點,當今法度不合時宜,應效法先王之政。
意圖,托古改制,宣傳變法,爭取最高統治者支持。
解題方法:認識類
解答此類題目一般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對材料進行系統歸納,找出“題眼”。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材料涉及的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益”“害”兩方面。其次,抓關鍵,切要害。結合設問,對材料涉及的內容進行提煉,并上升到理論高度。最后,注意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組織答案,要有歷史借鑒和現實指導意義。
材料四:王安石主張概括:當今法度多但不合時宜,應該托古改制。
[鞏固練習]
1.北魏漢化改革后,六鎮鮮卑職業軍人以前仕宦的特權被取消,社會階級從貴族急速淪落鎮戶、府戶,身份低下。漢化政策加劇了未漢化的鮮卑軍人與已漢化的宮廷子弟之間的矛盾,積聚的不滿在25年后引爆為六鎮之亂,導致北魏的分裂和滅亡。這說明(  )
A.漢族文化不利于北魏發展
B.改革要與自身的實際相適應
C.孝文帝改革阻礙社會進步
D.改革者須有不畏權貴的精神
答案:B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取消職業軍人特權,使其社會地位降低,從而引發六鎮之亂導致北魏的分裂和滅亡,說明改革要與自身的實際相適應,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漢化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是漢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發展,排除A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的重點是漢化改革帶來的問題,與改革者的精神無關,排除D項。
2.某校高一史學社同學展開項目化學習,有一組同學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張居正三位人物的資料,他們的學習主題最有可能是(  )
A.“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
B.改革家都內蘊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氣
C.中國近代改革與民眾的思想啟蒙
D.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商鞅、王安石和張居正的變法活動都采取了一些除舊布新的措施,因此,他們的學習主題最有可能是“‘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A項正確;“改革家都內蘊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三位歷史人物的改革不屬于近代改革,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研習2 中國近現代的改革探索
[合作討論]
材料一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
[探究1]材料一中譚嗣同的言論反映了維新人士的什么精神態度?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譚嗣同甘愿為變法獻出生命,用鮮血喚醒民眾,激勵后人。這種愛國情操和大無畏的精神,可歌可泣,讓人肅然起敬。啟示,我們要學習先輩,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操。
材料二 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探究2]材料二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有何弊端?后來是如何克服的?
答案:弊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僵化,挫傷了企業和生產者的積極性。克服,解放思想,實行改革開放,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材料三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城鄉聯動和全面改革以來,以中共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新階段。……新階段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是以建立新體制為主要使命的階段。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探究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概括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主要特點。
答案:特點,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全面展開;先試點,后推廣(由點到面);突破舊體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漸進性改革。
材料四
 
[探究4]這兩幅圖片反映了什么現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現象,由20世紀60年代物資匱乏到90年代物資豐富,由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實現了資源的市場配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
[課堂筆記]
材料一:反映了譚嗣同愿為變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材料二: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材料三: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特點。
解題方法:圖畫類
(1)“四審”:
①審時間和空間。
②審圖片反映歷史事物的實質和特征。
③審關鍵信息,明確其內涵和外延。
④審多幅圖片間是否有明確的聯系與變化。
(2)對被選項要“三判”:
①判斷選項是否符合圖片所反映的史實。
②判斷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
③判斷選項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3)對圖片和文字要“二補”:以圖補文或以文補圖。
(4)對圖片、漫畫蘊含的信息要準確理解。
[鞏固練習]
1.陳夔龍在《夢蕉亭雜記》中評價:“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變法措施過于貪大求全
C.頑固守舊勢力過于強大
D.樹敵太多缺少社會支持
答案:D
解析:材料“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體現的是戊戌變法措施過于激進,樹敵太多,缺乏群眾基礎,D項正確;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變法措施過于貪大求全及頑固守舊勢力過于強大的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A、B、C三項。
2.下圖為1978—1985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收入變化情況示意圖(部分)。該數據表明(  )
A.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迅速提高
B.中國農村返貧率不斷下降
C.改革開放有利于解決貧困問題
D.政府的扶貧力度逐步加強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困人口的收入不斷增加,反映了改革開放有利于貧困問題的解決,故選C項;材料僅反映改革開放后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有所提高,并不能體現生活質量迅速提高,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農村人口收入提高,與返貧率無關,排除B項;材料表明改革開放利于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并不能體現政府的扶貧力度,排除D項。
[史論背誦]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轉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
(1)第一次:1978年5月思想理論界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了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對人們的思想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第二次: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資”姓“社”問題。
(3)第三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公”姓“私”的問題。
[要點記憶]
1.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曲折與艱辛。
2.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決策。
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商鞅變法數十年后,荀子游歷秦國,感慨“入境,觀其民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順,古之風也”。而漢初賈誼則認為:“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二人的評價反映了(  )
A.立場不同,導致截然不同的評價
B.變法使民眾順從于法治,頗有古風
C.法治和禮治兩種治國思想的融合
D.變法舍棄禮義破環了家庭倫理關系
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荀子認為商鞅變法使民眾順從于法治,頗有古風,而漢初賈誼認為商鞅變法導致秦俗日敗,這主要和二者的生活時代背景及階級立場有關,A項正確;B項是荀子的主張,排除;材料與禮法融合無關,排除C項;D項是賈誼的主張,排除。
2.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共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B.改革缺乏必要社會基礎
C.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D.維新人士缺乏政治經驗
答案:D
解析:戊戌變法時期,在短時間內發布大量詔令,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但并未考慮到這些詔令能否實施,帶有較為明顯的急功近利色彩,說明維新人士缺乏政治經驗,故選D項;此時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排除A項;題干中涉及的是戊戌變法中改革政令實行過程中的問題,并未提及變法的社會基礎,而且民眾是否支持變法和實施者急切發布命令之間沒有因果聯系,排除B項;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并不會導致維新變法短時間內發布大量政令這一現象,排除C項。
3.下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表(單位:萬噸)。其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的原因是(  )
種類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糧食 13 213 14 369 16 392
棉花 69.2 103.1 130.4
A.進行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C.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表”可知,1952年糧食、棉花產量均較1950年有所增長。結合所學可知,1950—1952年,我國開展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產量的增加,A項正確;1953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排除B項;1958年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排除C項;1978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D項。
4.下圖是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發行的一千元面值的股金證。當年,該公司刊登招股啟事:“歡迎省內外國營集體單位、農村社隊和個人(包括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入股,實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紅。”股金證的發行(  )
A.為“一五”計劃提供了資金保障
B.鞏固了國企在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C.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
D.標志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
答案:C
解析:據材料“歡迎省內外國營集體單位、農村社隊和個人(包括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入股,實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紅”及圖片樣本“1983”字樣可知,這是改革開放后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實行“股份制”,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C項正確;“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鞏固“國企在經濟中的領導地位”,排除B項;1984年10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它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清政府和立憲派 革命派
— 1894年興中會成立
— 1895年廣州起義
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施新政 —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五大臣考察憲政;立憲派起草立憲奏章;與革命派論戰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與立憲派論戰
1906 年清政府“預備仿行憲政”,與革命派論戰 1906年萍瀏醴起義,與立憲派論戰
1907年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運動,與革命派論戰 1907年鎮南關起義,與立憲派論戰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帝后去世 1908年欽州起義、河口起義等
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議局,立憲派繼續國會請愿運動 —
1910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立憲派繼續國會請愿運動 —
1911年“皇族內閣”出籠,部分立憲派覺醒 1911年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據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上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各政治派別主要活動簡表。從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動間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邏輯清晰,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 改良和革命交替與并峙,共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革命團體和政黨,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內憂外患之下的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著手推行新政,如設立商部,倡導和獎勵實業,推行教育改革,編練新軍等,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工商業發展和中國的近代化,客觀上也為革命爆發培養了力量。在此背景下,立憲派再度活躍,在與革命派論戰的同時,積極推動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但伴隨著皇族內閣的產生,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騙局被揭穿,推動更多的人轉向革命,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辛亥革命的爆發使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深刻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總之,世紀之交的中國,改良與革命交替出現,它們既矛盾對立又相互促進,或緩或急地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在曲折中前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建平县| 姜堰市| 特克斯县| 镇康县| 聂拉木县| 东莞市| 屯昌县| 许昌县| 黄冈市| 轮台县| 莱芜市| 海兴县| 栖霞市| 苍溪县| 西宁市| 饶河县| 安阳县| 余江县| 周口市| 罗定市| 应城市| 建阳市| 丁青县| 财经| 晋城| 盐津县| 凤庆县| 康平县| 剑川县| 休宁县| 武清区| 祁阳县| 沧州市| 开平市| 车致| 河间市| 牙克石市| 新巴尔虎右旗| 偃师市|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