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探訪大自然》第5課《初識大自然》教學設計湘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2024)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目標)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識別并說出自然界中常見的動植物,了解它們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自然界中的水、空氣、土壤等基本元素及其重要性。2.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地觀察、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究精神;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然現象,并進行初步的分類和歸納。3.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通過團隊合作,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自然嗎?你們知道大自然里有哪些奇妙的朋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認識那些神秘而又可愛的動植物,還有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水、空氣和土壤吧!活動:“自然之聲”音頻播放——播放一段包含鳥鳴、蟲鳴、風聲、水聲等自然聲音的音頻,引導學生閉眼聆聽,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和諧。(二)新課講授(約15分鐘)1. 認識動植物(約7分鐘)- 展示圖片: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常見的動植物圖片,如蝴蝶、蜜蜂、小草、大樹等,引導學生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字。- 特征描述:選取幾種典型的動植物,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它們的特征,如顏色、形狀、大小、生活環境等。- 互動問答:通過師生問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動植物特征的理解。2. 了解自然元素(約8分鐘)- 水的重要性:通過講解和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水是生命之源,對動植物和人類都至關重要。- 空氣的秘密:簡單介紹空氣的成分和作用,讓學生知道空氣是我們呼吸的必需品,也是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 土壤的奧秘:解釋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三)實地觀察(約15分鐘)活動:“校園尋寶”——組織學生到校園內進行實地觀察,尋找并記錄下他們發現的動植物以及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如落葉、螞蟻搬家等)。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注意安全。(四)小組討論與分享(約10分鐘)分組討論:學生回到教室后,按小組分享他們在校園里的發現,討論這些動植物的特征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全班分享: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匯報他們的觀察結果和討論成果,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補充。(五)習題設計(約15分鐘)1. 填空題- 大自然中,我最喜歡的動物是_____,它有著_____的羽毛/皮毛。- 水是_____的源泉,對動植物和_____都非常重要。2. 選擇題- 下列哪項不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元素?( )A. 水 B. 石頭 C. 空氣 D. 土壤- 下列哪種動物喜歡在夜晚活動,并能發出“嗡嗡”的聲音?( )A. 蝴蝶 B. 蜜蜂 C. 貓頭鷹 D. 兔子3. 簡答題- 描述一次你在校園觀察中的有趣發現,并說說它為什么吸引了你。- 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和自然環境?請至少提出兩條建議。(六)總結提升(約5分鐘)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認識了自然界中的許多動植物,還了解了水、空氣和土壤這些基本元素的重要性。大自然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和愛護。希望同學們能夠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情感升華:播放一段關于自然環境保護的視頻或圖片,激發學生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作業布置:1. 回家后,請家長陪同下,到附近的公園或自然景區進行一次親子觀察活動,記錄下你們發現的動植物和自然現象。2. 制作一張“我心中的大自然”手抄報或PPT,展示你對大自然的了解和感受,以及你對保護自然環境的建議。(七)教學反思與評價(教師內部進行)- 反思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評估學生對動植物及自然元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們在觀察活動中的表現。- 思考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以及如何加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八)深度拓展與思維啟發(約10分鐘)1. 生態系統概念引入- 概念講解:簡要介紹生態系統的概念,說明它包括了生物群落(如動植物)及其所處的非生物環境(如水、空氣、土壤等),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穩定的整體。- 實例分析:以校園內的一個小花園或一片草地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生物種類、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非生物環境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 角色扮演游戲- 游戲規則: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選擇或分配一個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如小草、大樹、小鳥、蜜蜂、土壤等),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這個角色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與其他角色的關系。- 表演與討論:各組進行簡短的表演后,全班共同討論每個角色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九)鞏固練習與拓展應用(約10分鐘)1. 鞏固練習- 連線題:設計一組連線題,讓學生將動植物名稱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或特征進行連線,如“大樹-土壤”、“蜜蜂-采蜜”。- 排序題:給出一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或生態金字塔的打亂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列,以加深對生態系統中生物間關系的理解。2. 拓展應用- 創意寫作:鼓勵學生以“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為題,寫一篇短文或畫一幅畫,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保護環境的思考。- 家庭小實驗:布置一項家庭小實驗,如觀察并記錄一周內家中植物的生長變化,或觀察并記錄不同天氣條件下土壤濕度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記錄能力。(十)課堂總結與作業布置(約5分鐘)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大自然中動植物及自然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總結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的學生,鼓勵大家繼續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業布置:1. 完成課后的鞏固練習,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和簡答題。2. 提交“我心中的大自然”手抄報或PPT,要求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能體現個人對大自然的獨特見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3. 選擇性地完成家庭小實驗,并記錄下實驗過程和觀察結果,準備在下節課上進行分享。(十一)課后反思與改進(教師內部進行)- 反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學生參與度,分析哪些環節設計得好,哪些環節需要改進。- 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對本節課的滿意度和學習收獲,以便在后續教學中進行調整和優化。- 思考如何將生態保護意識融入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實踐環保行為,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