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教學設計方案【課 型】新授課【課標要求】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課標分析】本條課標旨在要求教師設計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掌握地區產業結構變化及原因。“以某地區為例”指出認識地區產業結構特征及變化的方式,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真實情境。“分析”對產業結構變化認識的深度和難度提出要求,在掌握基礎知識內容基礎上提煉信息、總結特征、分析變化過程與影響因素。通過對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案例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方法分析時空視角下的產業結構特征及變化,形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進行區域協調開發的觀念。【教材分析】本節內容節選自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第三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第二節的內容,按照地理條件對區域發展影響的過程,教材第二章學習資源、環境等自然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本章學習社會經濟條件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這樣安排既符合地理條件分析的一般邏輯,也符合區域發展的一般過程。 在學習區域整體、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社會經濟條件與區域發展,可以加深學生對區域發展的整體認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素養,引導學生較為綜合地認識區域發展,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區域發展觀念,同時為接下來學習第四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學情分析】本節課內容涉及多個關于“產業”的抽象概念,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枯燥的。學生對于“產業結構”缺乏系統的理解,也缺少直接體驗性經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產業結構”的相關知識點。雖然高二年級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有了較大發展,但缺乏對相關問題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尚停留于感性認知層面,利用碎片化的知識在具體情境中對具體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課堂上要注重列舉與學生相對較近的身邊城市的案例,以拉近學生與本節內容的距離,增強社會生活體驗,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以深圳和肇慶為例,比較產業結構的特征與差異。2.結合肇慶實例,說明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規律。(難點)3.結合肇慶高新區實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和原因。(重點)【教學方法】情境問題式【教學思路設計】【教學過程】1.情景導入:設計意圖:以肇慶高新區不同時期的景觀圖對比作為導入,課程開始就帶學生進入真實情境,結合問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2.概念解讀:設計意圖: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質屬性的抽象與概括,也是地理知識體系構成的基本要素。讓學生在參與探究的過程中對地理概念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是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3.主題探究一:深圳和肇慶的產業結構設計意圖:利用深圳肇慶同一時期的產業結構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充分利用素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利用素材和已掌握的知識闡述導致兩地產業結構差異的原因,既能落實關于產業結構特征的必備知識,又能在歸納總結過程中掌握描述類題型的做題技巧。4.歸納總結:設計意圖:利用探究獲得的零散知識認識肇慶在不同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建構起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培養其綜合思維。5.主題探究二:肇慶高新區工業內部產業結構升級設計意圖:繼續深挖肇慶高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情境素材,設計不同視角的問題,培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前置知識的基礎上建構起產業結構升級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利用時空綜合和要素綜合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真地理”“真發展”。6.歸納總結:設計意圖:利用探究獲得的肇慶高新區在不同時期工業內部產業結構變化知識,通過歸納總結的方式將零散抽象的知識整合提煉為具體的結構化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拔高。7.課堂小結:設計意圖: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總結不是簡單地對所學知識的復盤,而是利用總結歸納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起構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8.課后實踐:肇慶高新區產業結構升級措施設計意圖:要求學生利用課堂掌握的知識原理,在熟悉素材的基礎上通過網絡資源調查的方式形成產業結構升級的措施,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協調發展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