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融合+創新,構建課堂新模式的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哪些物體是浮的》學校名稱 江 執教老師所屬學科 小學科學 教學對象 一年級 課程學時 第一課時一、案例概述(200 字)《哪些物體是浮的》是粵教版一年級下冊第 2 單元“我來做小船”的第 1 課。活動一:“它們能浮起來嗎”,通過猜想--觀察--結論這一過程,發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在探究內容和器材進行創新:1.導入改為”車子要怎么過河去石板沙“的情景,再設計”你會選擇哪兩種物體讓小車浮在水上;2.實驗八種物品的更換;為了更好的觀察和進行實驗,本案例加入了希沃一體機、希 沃助手投屏、平板、UMU、班級優化大師等信息技術加以輔助。二、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能大量觀察到物體的沉和浮的現象,但是他們的認識大多是錯誤或片面:如沉浮與大小有關,與輕重有關,與材質有關等。一年級的學生對于做實驗有本能的喜愛;但是由于年齡較小,容易毫無目的、注意力分散,操作實驗無序。 面對這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學生現有情況的基礎后,在探究活動上,我在設計《哪些物體是浮的》的教學活動中,并沒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對教材適當地增減了一些教學內容。改為安排了”車子要怎么過河去石板沙“的情景,再設計”你會選擇哪兩種物體讓小車浮在水上”,首尾呼應的探究實驗來構建科學概念;在信 息技術的使用上,我盡可能采取日常的操作環節,比如拍照、拍視頻等。三、擬解決的問題及教學目標(對標核心素養做具體可行性目標):(1)解決的問題:探究哪些物體是浮的 (2)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科學思維:能通過物體的沉和浮的科學知識解決讓車子浮起來的實際問題。 探究實踐:能通過簡單實驗觀察并描述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態度責任:學會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并愿意傾聽他人的觀點,感受實驗驗證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體會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 難點:小組合作規范有序地開展實驗活動。五、教學環境、工具及資源準備希沃一體機、希沃助手、希沃白板、平板、UMU、班級優化大師等六、教學總體思路與策略教學案例課時學歷案設計(大單元整體教學案例設計,要求做整體設計和其中一個學時內容設計;學科自然單課時課例作品只需做一個課時的設計) 融合+創新,構建課堂新模式的小學科學教學案例 ——《哪些物體是浮的》(課題) (一)主題與課時 粵教版一年級下冊《哪些物體是浮的》第二單元第 1 課活動 1。 (二)課標要求 科學概念:知道哪些物體是浮的; 科學思維: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比較物體的浮和沉的本質特征,建立事實與觀點的聯系; 探究實踐: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可觀察的問題:哪些物體是浮的,并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并能準確講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評價探究過程和結果的意識。 態度責任:在好奇心驅使下,樂于動手操作感興趣的事物:積極探究哪些物體是浮的;知道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實踐要實事求是,能如實記錄和報告觀察與實驗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實表達觀點的意識;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樂于傾聽他人觀點,改進和完善探究活動。 (三)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科學思維:能通過物體的沉和浮的科學知識解決讓車子浮起來的實際問題。 探究實踐:能通過簡單實驗觀察并描述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4.態度責任:學會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并愿意傾聽他人的觀點,感受實驗驗證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體會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四)評價任務 任務一:是否能正確進行活動一“猜一猜”操作,并通過 UMU 按要求上傳問卷和學習單照片; 任務二:是否能正確進行活動二“做一做”操作,并通過 UMU 按要求上傳問卷和學習單照片; 任務三:是否能正確進行活動三“驗一驗”操作,并通過 UMU 按要求上傳實驗視頻; (五)資源與建議 小組準備:平板、學習單、書本 教師準備:UMU 平臺、希沃一體機、希沃助手投屏、ppt、班級優化大師 (六)學習過程 任務驅動 【聚焦】播放“車子去江門石板沙”的視頻。 【引入】“沉”、“浮”一概念。 活動探究 【活動 1】:猜一猜 (1)猜一猜:學生通過小組內猜一猜活動,如實記錄數據并上傳到 umu。數據分析:利用 UMU 動態大數據,教師進行問卷數據分析。 說一說:利用學生上傳的作品,小組進行匯報。 【活動 2】:做一做 做一做:學生通過小組內做一做活動,如實記錄數據并上傳到 umu。評一評:小組內做完試驗后,小組長根據組員表現,在班級優化大師軟件上評一評,達到師生互評的效果。 小組匯報:通過希沃直播投屏,小組邊說邊做。 【活動 3】:驗一驗 選一選:學生根據新知識選擇兩種物體,讓小車浮在水面上。驗一驗: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選擇,進行“驗一驗”實驗,并拍照上傳 UMU。 小組匯報:通過小組視頻作品,邊看邊說。 3.拓展升華 【升華】:觀看奮斗者號,升華愛國之情六、教學創新與亮點特色(200 字)信息技術融合,優化教學效率 利用 UMU、班級優化大師、希沃等軟件,達到信息的交互、動態和可視化,提高教學效率; 巧用口訣評價,明確活動要求 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兒歌口訣幫助學生理解活動要求。 實行兩區分離,實現有序操作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學習區和實驗區,實現有目的的學習,有目的的實驗。 關注材料選擇,鼓勵質疑反思 增加蛋撻托、塑料尺等材料,課堂有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引發更多質疑、思考; 融入僑鄉文化,厚植家國情懷 以江門石板沙作為導入,以奮斗者號結束,厚植家國情懷。七、教學反思(200 字)《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和平板電腦用具,達到六人一小組,利用層層遞進的三個活動進行充分探究,自主發現“哪些物體是浮的的”性質特征,達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的基本理念。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學生年齡還較小,對平板使用的熟悉程度較弱,導致課堂上 反饋信息時,不夠及時;2.在實驗的實時投屏中,因網絡狀態不可控,導致延時情況出現。八、案例推廣辦法與經驗總結(200 字)本案例既可以作為是一門常規新授實驗課,也可以是一門信息技術創新下的實驗課堂,它 不僅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而且既有科學的探究性又有信息技術的創新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