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共鳴——音質的潤飾教科書 書 名:歌唱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了解歌唱共鳴的相關知識。 學唱歌曲《長城謠》,體驗作品飽含的愛國情感。 運用本單元第一、二課時所學,進一步思考改善歌唱的科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通過歌曲《長城謠》的學唱,了解歌唱共鳴的相關知識。2. 運用穩定的氣息,打開喉嚨,牙關放松,尋找歌唱的共鳴。教學難點: 1. 嘗試、體驗尋找不同聲區的不同歌唱共鳴腔體。2. 在歌曲《長城謠》的演唱中運用不同的共鳴腔體。教學過程作業回顧 學生演唱歌曲《清流》的第二段 二、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學生邊欣賞邊思考: 歌曲的歌名? 整首作品的高潮在哪里?歌唱家做了怎樣的藝術處理? 學生討論: 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改善演唱的音質。 三、歌唱共鳴的基本原理及其體驗 1. 歌唱共鳴的基本概念 2. 歌唱共鳴的三要素 3.歌唱共鳴實踐活動 ①胸腔共鳴練習(中低音區) 4 │3 2 │1 ─ ║ Wu ②口腔共鳴(哼鳴高位置) 4 │3 2 │1 ─ ║ M ③頭腔共鳴 5 4 │3 2 │1 ─ ║ A 四、學唱歌曲《長城謠》 1.欣賞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老師演唱的歌曲《長城謠》 2.練習視唱,找出旋律骨干音。 1=D 5 - 3 - │i – 6 - │5 – 3 - │2 - - - V│ Wu 5 - 3 - │i – 6 - │5 – 3 - │1 - - 0 ║ Wu 3.在熟悉骨干音的基礎上,視唱《長城謠》一、二樂句的旋律。 4.關注第三樂句中的六度大跳音程,通過搭橋法解決音準。 六度音程 比較二、四樂句,了解歌曲《長城謠》在節奏上的特點。 加上唱名完整演唱歌曲《長城謠》的旋律,了解歌曲《長城謠》是運用五聲音階進行創作,并且注意不同音區共鳴腔體的運用。 7. 加上第一段歌詞演唱歌曲《長城謠》,第三樂句最后一個字“當”做延長處理,更能體現作品蒼涼、悲壯的情緒。 五、課堂小結 在綿長的氣息支持下,豐潤的共鳴能讓歌唱的音質優美,聲音更加婉轉自如,具有穿透 力。深刻而又生動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思考 運用氣息、共鳴自學演唱歌曲《長城謠》的第二段歌詞,進一步了解作品創作背景,體會愛國情感。思考歌唱除了擁有綿長的氣息、豐滿的共鳴外,還可以運用哪些科學的方法改善歌唱的聲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