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變化音程、等音程與復音程教科書 書 名:選擇性必修5 音樂基礎理論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 學習音程的分類,從聽覺和音樂分析中感知音程給音樂風格和情感表達帶來的作用。 2. 了解復音程、變化音程、等音程、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的概念,通過聽辨、演奏、模唱不同性質的音程,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樂知識與素養。 3. 聆聽不同時期和國家的音樂,感受音程在其中的意義和表現作用. 4. 運用音程分類知識,通過小組創編樂曲旋律與和聲音程,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增強藝術表達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掌握等音程、變化音程、復音程、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的概念。2. 從聽感上感受變化音程、協和與不協和音程的聽覺感受。教學難點: 1. 理解等音程在音樂中的意義與必要性。 2. 理解音程對于音樂風格塑造、情緒表達的作用。教學過程導入 前課知識回顧,識別旋律音程的性質。 通過將dol升高半音的方式,感受音程的改變對于音樂情緒和風格的影響。 【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旋律中的音程性質,回顧前課的自然音程概念,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音程知識應用實踐。 通過模唱和聆聽改編的旋律,幫助學生感受音程對于音樂的表現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程探究1 通過分析學生編創的和聲音程,了解復音程概念。 分析譜例,嘗試對應音程在鋼琴上的位置。 了解復音程的構成方式和性質。 【設計意圖】 通過設置“分析學生的音樂編創”的情境來學習音程,串聯基本概念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主的學習與探究。 通過音程在鋼琴上的彈奏,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直觀的了解音程之間的關系。 音程探究2 聆聽和聲音程,通過聽覺感知,尋找和聲音程中的變化音程。 了解變化音程的構成方式和聽覺效果。 通過聆聽日本民歌《櫻花》的改變旋律片段,感知不同變化音程帶來的聽覺感受。 【設計意圖】 從聽覺感知來感受音程、判斷音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變化音程概念。 通過圖表的方式連接自然音程和變化音程的關系,進一步幫助學生區分自然音程和變化音程。 音程探究3 通過音程的記譜的問題,引出等音程概念。 回顧等音的概念,引申至等音程概念。 學習等音程的兩種常見的方式。 通過聆聽含有等音程的樂句感知等音程在音樂中的不同作用和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設置不同的音樂語境,學生能夠體會等音程的在音樂中的意義。 音程探究4 聆聽約翰·威廉姆斯的影片《大白鯊》配樂片段和舒伯特《鱒魚》片段音程感受音程對于音樂氛圍塑造和情緒表達的作用。 通過聽覺感知,引出音程的另一個分類——協和與不協和音程。 聽辨音程,完成學習任務單,嘗試給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分類。 【設計意圖】 通過樂曲的對比聆聽,學生能夠更加生動、鮮明地感受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對于音樂氛圍和表達情緒的影響。 小組探究 運用所學習的音程知識,改編歌曲《歡樂頌》(片段)的旋律,并嘗試編配和聲音程伴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