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9—15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內容要求〗1.3 秦漢時期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做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秦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1)新舊教材之比較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單元 課 題 單 元 課 題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東漢的興衰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2)本單元由七節正課組成。涉及兩個關鍵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漢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得到發展。《第9課 秦統一中國》:這一課介紹秦朝如何通過征服其他諸侯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包括秦始皇的統治和制度創新,以及他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重要措施。《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課講述了秦朝末年由于嚴苛的法律、重稅和勞役導致的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些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這一介紹了西漢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時期的統治。文景之治是西漢初期的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以減輕賦稅、鼓勵農業發展和實行寬政而著稱。《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這一課探討了西漢后期如何進一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及漢武帝時期的擴張和中央集權的加強。《第13課 東漢的興衰》:這一課講述了東漢的建立、發展以及最終的衰落。東漢是西漢之后的一個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經歷了自己的興衰過程。《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這一課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性,這是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對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這一課探討了秦漢時期在科技、藝術、文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紙術的發明、天文學的進步、儒家思想的發展等。2、單元大概念架構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時期,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第一個高潮,奠定世界領先地位。 經濟:經濟上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奠定了中國的政治版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和鞏固;大一統時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維持了四百多年。秦漢王朝影響深遠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科技:醫學、造紙術、地動儀等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標志著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第一個高峰,奠定世界領先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作貢獻。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頁新增該階段時間軸,對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增強學生對歷史時序的認知;還新增了新課標對這一單元要達成的內容要求,為學生學習新知明確了目標,如第三單元: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9課引語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第10課引語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課引語旁配有《“漢并天下”瓦當》和《“與天久長”瓦當》,第12課引語旁配有《史記 平準書(書影)》,第13課引語旁配有《東漢宅院畫像磚》,第14課引語旁配有《玉門關遺址》,第15課引語旁配有《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等。(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設計讀地圖,提升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的培養。(4)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想一想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新教材增加了“學史崇德”欄目,更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持漢節不失”的精神和堅決克服困難的意志為后人傳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第15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司馬遷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國情懷。(9)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10)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新教材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體現了歷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質。一、教學目標:目標1.秦的統一與滅亡:簡述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結果,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措施及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意義;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2.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過程與結果、意義;知道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區別與聯系;通過評價秦始皇,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3.西漢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知道西漢王朝的建立,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內容;通過秦亡漢興對比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影響;評價漢武帝。(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目標4.東漢的興衰:知道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的表現;知道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導致東漢的衰落;知道黃巾起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目標5.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通過張騫鑿空西域的主要史實,通過梳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歷經的千辛萬苦,讓學生體會其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解讀《絲綢之路示意圖》與教材相關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體會大漢王朝的開放、包容的精神;通過對今天的“一帶一路”的拓展,把古代歷史拉進現實之中,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傳承與創新。(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目標6.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知道造紙術的發明,知道張仲景、華佗等歷史人物的貢獻,體會秦漢時期的我國科技取得較高的成就;通過《史記》與佛教、道教的相關史實的學習,認識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時空觀念、唯物史觀)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漢武帝為開拓大一統所進行的措施;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習難點:秦漢鞏固統一國家的措施所產生的影響、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第1課時)《第9課 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素養目標 1)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通過識讀歷史地圖、閱讀文字史料,知道秦朝的統一及歷史意義,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難點)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知道秦開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并建立一套官僚體制及對后世的影響: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重點)3)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通過識讀圖片、地圖,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認識到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學會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重點、難點)教材分析 《秦統一中國》一課出自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9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始;秦統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鞏固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的弊端——統治者的殘暴,最終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對歷代封建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課關鍵詞:統一、中央集權。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二部分:一:秦滅六國——六王畢,四海一;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制度新,歷代用;三:鞏固統一的措施——奠基石,促一統。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充滿好奇,對秦朝的各類制度政策了解不多。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動態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視頻等手段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針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概念較難理解這一特點,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較差的特點。教師采用直觀圖示法和練習法,將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充分調動,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學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導入新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古風》,它重現了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恢宏氣勢。秦是如何滅六國的?統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播放視頻】秦的統一 閱讀單元導讀,思考問題。整體感悟秦的統一與鞏固統治的措施。 通過大單元整合,了解秦的統一。通過視頻設問導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講授新課(一) 目標導學一、秦滅六國——六王畢,四海一1、秦滅六國的條件:問題1:閱讀教材P52內容,概括秦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六國的使命?材料一: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影響了社會穩定,廣大民眾企盼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材料二: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貫 和出身,只重才能。如李斯 原是楚國小吏,尉繚相傳原是 魏國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 很欣賞韓非的學說,為得到這 一人才,下令攻韓,迫使韓 王將韓非送往秦國。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順應民心,符合歷史潮流:戰國以來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各個諸侯國人民希望結束戰爭,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秦國實力最強: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實力超過了,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業。2、統一過程:問題2:識讀地圖,指出秦滅六國的時間和路線,并說明秦滅六國采取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的時間,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合縱連橫形勢教師:秦滅了六國以后,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進行開拓和經營,管理范圍大為拓展。3、意義:①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找出秦朝建立的三要素?三要素:時間:建立者:都城:教師指導:注意區分秦國和秦朝兩個概念。秦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②秦朝建立的意義:提示:統一的意義: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對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教學過渡】秦朝的統一,符合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 學生回答:原因:①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春秋戰國過長期戰亂,人民渴望安定;②商鞅變法,增強國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的實力。③秦王嬴政,積極籌劃:秦王嬴政即位后, 積極籌劃統一大計;④嬴政用人,只重才能。識讀地圖,簡述秦統一的經過和策略。秦滅六國時間和路線: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3年滅楚;——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1年滅齊。策略:合縱連橫、各個擊破。答案提示:時間:公元前221年;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都城:咸陽;觀察地圖,理解秦朝統一的意義。 通過研讀史料、閱讀教材,歷史地圖,知道秦朝的統一及歷史意義,學會識讀歷史地圖,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二) 目標導學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制度新,歷代用師: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王嬴政在完成了統一大業之后。他從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中吸取那些教訓?采取哪些措施?1.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背景中央集權制度創立的原因:①秦統一后,原先各自為政的政治形式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②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和鞏固統一。2.內容(1)皇帝制度問題1:閱讀以下史料,概括皇帝制度的特點?材料一:臣(廷尉斯)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曰‘皇帝’。” ——《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材料三: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教師講解:皇帝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軍事、財政等一切大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和官員都要遵從皇帝的指令。點撥提升:專制主義(君主專制): 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完成下表,思考秦始皇是如何分中央職權,更高效地處理國事? 教師講解:秦朝的中央機關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負責租稅和全國財政;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廷尉,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3)郡縣制問題2:誰的提議更有利于統治國家?措施是什么?有何作用?產生怎樣影響?材料:①丞相綰等人上書進言道“各諸侯國剛剛消滅,燕、齊、楚等地地處偏遠,如果不在這些地方設置王,就沒有辦法來鎮守。要求分封各位皇子為這幾個地方的王。②李斯上書;(西周建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周武王把很多同宗親屬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然而后來由于(血緣)關系疏遠,他們相互攻擊如同仇人一般,各個諸侯國更是相互侵略,連周天子都不能禁止。應該廢分封行郡縣制。教師講解:措施: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設縣。意義:郡縣制的普遍推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拓展】試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材料: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讀通鑒論》教師講解:通過表格對比可知,分封制下諸侯爵位世襲,并擁有封地,有很強的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而郡縣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無封地、不世襲,只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更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3.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問題3:閱讀史料,分析概括中央集權制對后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材料一:中央集權制,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材料二: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 提示:材料一體現了皇帝獨尊、材料二體現了皇權至上、材料三體現了皇位世襲。完成示意圖,了解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度的運行提示:李斯。措施:郡縣制。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稅等制度推向全國。影響:打破了分封制的血緣政治關系,官僚制取代了官位世襲制,地方嚴格服從中央。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意義:①中央集權制,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對以后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研讀史料,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三) 目標導學三、鞏固統一的措施——奠基石,促一統1.背景【播放視頻】材料:秦統一初年,原齊國富家子弟孔虛想要經商,于是便前往原魏國大梁販賣鹽和絲綢。孔虛一打聽,得知魏國每斗鹽,每丈絲綢,都比齊國貴得多,但最后虧了大錢,原來魏國的斤尺都比齊國大太多;孔虛賣掉了貨物,只得到不多的布幣,但這些錢在齊國不能使用;碰壁之后他直往北方的邊疆地區經商,但有些地方的路寬闊有些地方太窄,一路坎坷;到那邊后孔虛大賺了幾筆,一位趙國商人登門向他貸款,并立據作證,但孔虛發現趙商寫的字與他的字不一樣;后來,邊疆地區老有匈奴侵犯,于是孔虛把賺到的布幣換成刀幣奔回家去。根據材料說說孔虛遇到哪些困難?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點撥提升: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極為不便影響到國家政治統一的鞏固。【教學過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2、措施①思想文化上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中的第一個重點:文化上統一文字(做好標記)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劃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統一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保證了中國文化的傳承歷千年而不絕,統一的思想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②、經濟上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中的第二個重點: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做好標記)1、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 銅錢 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改變了幣制混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交流。2、統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統一 度量衡 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長度] 量[容積] 衡[重量] ③、交通上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中的第三個重點:交通上:車同軌,修筑道路;鑿靈渠(做好標記)1.車同軌:統一 車輛 和 道路 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修馳道的影響: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修筑道路的另一個作用:為軍事服務(做好標記)2、開靈渠:派人開鑿靈渠 ,溝通了湘江和漓江。軍事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靈渠 ④、軍事上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中的第四個重點: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平百越(做好標記)秦朝如何開疆拓土,保障邊疆安全?措施:南:秦始皇派兵統一了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北: 他還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奪回被匈奴占領的地區。秦朝在原有北方諸侯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萬里長城”。指出長城所在位置,說一說長城修建的目的和起止點?長 城臣自追隨吾皇以來,備受重用,奉命統率30萬大軍鎮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斷侵擾,百姓苦不堪言。臣以為應早早提防。請皇上下旨定奪。 ——蒙恬意義:長城的修筑抵御了匈奴的進攻,鞏固了北邊邊防,保護了中原生產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象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秦暴政的表現之一。3.統一意義:觀察秦朝疆域的范圍,說說其都城所在和疆域四至。根據課本,歸納朝統一的意義?秦朝疆域示意圖東至東海,西到隴西 ,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作用:秦朝對邊疆地區的開拓和經營,使其管轄的范圍大為拓展,【知識拓展】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寫一段關于秦皇陵兵馬俑的簡介【播放視頻】秦皇陵兵馬俑簡介:在陜西西安臨潼東邊的驪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這就是秦始皇陵。據史書記載,驪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宮殿,藏有無數奇珍異寶。197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東側1500米處發現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眾多的兵馬俑。在三座大型兵馬俑葬坑里,埋葬著約8000件陶制武士俑,還有上萬件兵器,100余輛木制戰車。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4、評價秦始皇:【唯物史觀】綜上并結合所學,運用辯證分析的方法簡要評述秦始皇。材料一: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歷史學家翦伯贊材料二: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教師指導:材料一解讀:材料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杰出的帝王,在當時統一的歷史潮流下,秦始皇滅六國,建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采取統一措施等一系列行為是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材料二解讀: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教師總結:積極: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混戰局面,創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消極:秦始皇在位期間,修建宮殿,長城,濫用民力,推行嚴刑峻法,實施暴政,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總評價:秦始皇有功于歷史,有罪于人民,功大于過。【知識拓展】評價歷史人物時應當把人物置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客觀公正,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他的功過是非。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1)客觀全面(積極+消極)(2)史論結合(史實+結論) 提示:問題:車軌不統一、文字不統一、貨幣不同意、度量衡不統一、匈奴襲擾。觀察圖片、識讀地圖、閱讀史料,簡述秦朝在文化、經濟、交通、軍事方面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長城:防御匈奴,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意義:秦滅六國,完成了地理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地理的統一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和發展。寫簡介詞,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及其地位。提示:功: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首創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統治殘暴,嚴刑峻法。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場景假設,理解秦朝鞏固統一的必要性。通過識讀圖片、地圖,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認識到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學會獲取有效歷史信息。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感悟歷史的同時,學會鑒賞雕塑藝術學會一分為二,客觀全面,史論結合地評價歷史人物課堂小結 秦朝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使中國歷史由貴族政治過渡到官僚政治。中央政府采取的經濟、文化、交通等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使其疆域面積不斷擴大,民族交往進一步加深,經濟文化進一步交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強化認識,整合教材,突出重難點,提升情感。課堂鞏固 1.(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國推行度量衡標準,制作頒行標準器,并且設立機構每年檢查校正生產和商業活動中使用的度量衡。這有利于( )A.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B.不同地域人民語言交流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來D.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大成就【答案】D2.(2024·廣東·中考真題)《秦律·田律》規定,地方官員應及時上報農田開墾面積、農作物生長、干旱、水澇、蝗災等情況。這反映了秦朝( )A.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B.重視農業生產 C.實施休養生息政策 D.注重興修水利【答案】B【跨學科主題學習】某歷史興趣小組圍繞“小錢幣,大歷史”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并整理了以下示意圖,據此可知,其作用是 ( ) A.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行政的管理B.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族的進攻C.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民順暢溝通,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D.改變了統一前的幣值混亂狀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答案】D4.(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些措施( )A.因征服越族而制 B.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C.鞏固了國家統一 D.在滅六國過程中實施【答案】C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附1:板書設計【學史崇德】秦朝的統一給中華民族帶來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合并,國家統一、疆域擴大而產生的安定與榮耀,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融合給人民心理上的強烈認同感與凝聚力。正是有了這種情感與力量,在以后的歲月中,哪怕再多的政權,再亂的形勢,再強的外敵,都休想把中華民族分割開來。(設計意圖:秦朝統一開啟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融合,給人民心理上的強烈認同感與凝聚力。涵養家國情懷)【作業布置】觀察下面年代尺,依據所示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參考答案】題目:商鞅變法助推了秦朝的統一論述: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通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諸侯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為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總之,商鞅變法助推了秦朝的統一。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