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單元(或主題)名稱 單元名稱: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單元主題: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人對民族復興的探索學科 歷史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年級單元(或主題)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中外歷史綱要(上)》內容主旨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和大趨勢。因此本主題需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認識中國人的探索歷程及其成就。本主題蘊含豐富的立德樹人教育資源,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近代中國人反抗外來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二是為探索近代中國的出路,中國社會各階級開眼看世界,積極學習借鑒先進思想,進行艱難探索,感悟中國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艱難曲折歷程,認識到其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從而加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其次,本單元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空間范圍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涉及奏折、檔案、電報、日記、報刊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史料,便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單元(或主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分析及課時分配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通過炮艦和不平等條約體系,使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內憂外患,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眼看世界,農民階級發動太平天國運動,北方城鄉民眾參加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邁開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相繼進行;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族工業發展,社會生活出現各種新現象,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變革。以上探索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未能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1.7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8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二、學生情況分析采取問卷的方式。本主題的內容在初中涉及較多且相對詳細。高中教材更加突出1840-1919年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因此問卷的設計思路是,第1、2題是調查同學們喜愛的上課形式,第3-6問題主要是考察初中教科書上的知識,看看同學們對于知識的把握。再根據同學們的問卷情況,對侵華的部分史實進行詳略講解。第7、8題是對應高中教材的題目,一個是強調晚清時期的不同階級救亡圖存運動的史實 ,另一個是強調救亡圖存運動呈現出由淺入深的規律。主要考察同學們對于本主題是否有一定的基礎。單元(或主題)教學目標單元(或主題)教學過程設計第5課時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目標能夠提取不同史料信息,分析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能夠運用時間軸,梳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政治勢力的主要政治活動。通過史料說明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的政治特征(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夠通過對比多種史料,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作出合理解釋,深化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能夠從近代化視角歸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發展特征——“沉淪”與“上升”,認識這一時期新舊雜糅的時代特征,感悟中國人民在覺醒中不屈不撓、順時而動地向近代化轉型的努力。(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北洋軍閥時期民族資本主義 “短暫春天”、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難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第5課時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 教師依據地圖講解西城區現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遺存。 引入鄉土資源,貼近學生,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新課學習 1.學習任務一:民國初年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趨勢,及經濟變化的原因和影響。【情境創設】【問題引領】【小結梳理】2.任務二:梳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民主與獨裁的斗爭,概括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特點。【情境創設】【問題引領】【小結梳理】3.學習任務三: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情境創設】【問題引領】 教師出示三個時期前門大街的圖片,學生對比城市面貌和交通工具有何。教師出示三則史料,引導學生得出這一時期的民族資本主義表現、原因和影響,以及制約因素。教師利用時間軸帶領學生進行經濟方面的梳理。教師出示報刊材料,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梳理民主斗爭與獨裁。教師出示材料,學生作答。教師利用時間軸帶領學生進行經濟方面的梳理。教師出示報刊材料,學生閱讀報刊內容,感受文體不同。教師出示四期《新青年》的封面以及目錄,學生進行對比、解讀。教師出示圖片和材料,學生進行解讀。 對比圖像史料不同時期前門大街的繁華程度和交通工具的改變,引出社會生活和經濟的“新氣象”。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完成任務一。通過制約因素,呼應“新舊交替”。知識梳理,將經濟放在最下方,培養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引出這一時期政治,完成任務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完成任務四。呼應“新舊交替”。知識梳理,呈現出這一時期政治上的光明與黑暗,同時通過對于政治方面原因的探究,鞏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引出新文化運動。學生通過對封面的解讀,了解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過程;通過目錄的解讀,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完成任務五。通過《北大鐘聲》體現兼容并包,通過兩幅圖片對比得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手持報刊引出新文化運動的意義。通過毛澤東與《新青年》讀者、作者、代表了一代受到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三重關系,闡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