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二單元《第18課·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結合課標要求中的行為動詞和教材內容來看,課標在識記層面,要求學生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層面,要求學生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綜合來看,在應用層面,要求學生掌握利用唯物史觀評價革命的基本方法。二、教材分析本課為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的第18課《辛亥革命》。本單元重點論述20世紀初清朝自救的失敗,辛亥革命的爆發,北洋政府的成立和軍閥混戰,北洋政府的統治,民國社會的新氣象以及新文化運動。本課主要論述1901年以來清朝自救的失敗,革命的形成,辛亥革命爆發后的形勢變化以及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本課上承近代以來一系列救亡圖存方法的失敗,下啟軍閥混戰中新的救亡力量的興起。教師應引導學生厘清辛亥革命爆發前后的歷史發展歷程,聚焦革命形成的歷史必然,利用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成果形成客觀的、歷史的評價。 本課共分三個子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個子目總體上呈時間順序,第三子目在介紹辛亥革命的影響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對辛亥革命的正確評價。三、學情分析1、已知: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第9課“辛亥革命”;第10課“中華民國的建立”三課內容與本課有一定相似性。初中教材主要闡釋了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的內容、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一系列具體史實,學生已對基本史實有所認識,因此本課教學應注重回顧所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革命形成的必然性,形成利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能力,合理評價辛亥革命。 2、想知:學生更愿意了解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 3、未知:學生對革命派、立憲派、清廷以及逐漸形成的北洋實力派的發展與互動尚不清楚,對利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辛亥革命有所欠缺。四、教學目標了解20世紀初辛亥革命發生前后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構建時空認識。(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了解“百年銳于千載”的概念,理解辛亥革命在前后兩個一百年中的首創意義,即結束帝制、建立民國,“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在革命派與立憲派的互動中理解革命的內涵與意義,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和局限。認識革命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行動以及辛亥革命果實被奪取體現出的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在閱讀、提取回憶錄材料的過程中了解回憶錄類史料的價值與局限,了解使用回憶錄的同時應利用官私多種類型的史料,互相參照比較,進行分析綜合,辨析作者的主觀判斷成分或記憶混亂、疏漏的成分。(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在辨析古今、兩岸學者對辛亥革命的評價的過程中理解唯物史觀的部分內容,認識辛亥革命的性質,并能形成知識遷移,運用到對其他革命運動的評價中。(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 【確立依據】“依標托本”,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標要求和本課相關內容的初高中教材分析,以及學情分析等,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突破方法】根據學情分析及教材內容等確立教學難點,并嘗試通過建構歷史情境進行突破。六、教學立意綜合教材與課表,在多方面搜羅史料的基礎之上,提煉出“百年銳于千載——自革命與立憲的互動中所見的辛亥革命”這一主題。“百年銳于千載”語出孫中山:“18世紀之末,19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20世紀不能不為民生主義之擅揚時代也。”即從世界大勢來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開始到20世紀初之間的一百年,世界的變動或“進化”的加速度大大提升,總體的文明進化速度遠超過去的千年歷史。后來,國內辛亥革命史的大家章開沅先生將之進一步闡發為:“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形容同盟會成立以后這一百年的世界歷史,因為20世紀的‘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等等,其變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更遠遠超越了19世紀那一百年。”綜合來看,站在今天以及世界的視角,近代歷史波瀾壯闊,短短百年間變化極大。而中國近代歷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兩個百年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或者說拉開序幕的作用。自辛亥以后,救亡圖存的社會環境基礎與辛亥以前大不相同,而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運動也伴隨著“革命”合法的傳播而展開。辛亥革命無論是從時間意義還是歷史意義上說,都是兩個銳于千載的百年之間的一道分水嶺。 革命與立憲的互動是本課設計的主要視角,革命的必然性和革命的形成是本課的重點,立憲運動也造成很大的聲勢,并與革命活動交錯,產生許多互動,觀察立憲派的活動以及立憲與革命的互相作用可以加深對辛亥革命爆發必然性、資產階級性質革命興起的理解。在革命的形成階段,立憲派的部分主張如新軍、新式學堂等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催生。辛亥革命爆發前,四川立憲派積極活動的保路運動實際上成為武昌首義的導火索,起義爆發后除廣大革命黨的起義活動外,立憲派積極聯絡各省大員響應獨立也成為革命能夠迅速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重要一環。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新課講授 【資源呈現】 【教師活動】 通過時間軸,概覽18世紀末19世紀初到20世紀之間的大事,從社會性質的變化、各階級的興起等角度闡釋近二百年世界歷史的快速變化,引出在中國近代史中辛亥革命“拉開帷幕”的意義。 引導學生瀏覽時間軸,對本科所涉及的歷史時間形成基本的認識。 【設計意圖】 通過時間軸,調動學生過去所學,通覽本課所涉及的大事和歷史形勢,培育時空觀念。 【一】在救亡圖存的道路選擇上孫中山為何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梁啟超為何支持立憲? 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顛覆…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中國今日,固號稱專制君主國也,于此而欲易以共和立憲制,則必先以革命,然革命決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專制…民主專制政體之所由起,必其始焉有一非常之豪杰,先假軍隊之力,以收攬一國之實權。然此際之新主治者,必非以此單純之實力而能為功也。而自顧已所有之權利,以比諸他國神圣不可侵犯之君主,而覺其淺薄無根柢也,于是不得不求法律上之名義,即國民普通投票之選舉是也。 ——梁啟超《開明專制論》(1905)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分析孫文與梁啟超思想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革命與改良的不同。梁氏之語似是預言了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的統治、軍閥混戰、南京國民政府的一黨訓政,但革命終究是歷史的潮流,新的問題應在新的歷史基礎上解決,而非在舊的框架中防備新的問題。 【教師活動】 展示1905年以來相對更為重要的革命組織建立史實,引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以及三民主義。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革命派與立憲派領袖的論述,培養學生聯系前后知識、理解作者主張的能力,理解歷史發展的階段性,進而深入理解革命的意義;通過了解革命組織建立到同盟會成立的基本史實,認識革命先輩的長期努力。 【二】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三民”有無先后之分?孫中山與梁啟超論述的共同點體現了什么?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孫中山(1905) 雖然,近二百年來,所謂優勝人種者,其滅國之手段,略見一斑矣。莽莽五洲,被滅之國,大小無慮百數十…由是觀之,安睹所謂文明者耶?安睹所謂公法者耶?安睹所謂愛人如己、視敵如友者耶?西哲有言,“兩平等者相遇,無所謂權力,道理即權力也;兩不平等者相遇,無所謂道理,權力即道理也。” ——梁啟超《滅國新法論》(1901)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分析材料,理解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民族、民權、民生是否有輕重緩急之分。引導學生結合梁啟超的議論與孫中山的闡述,理解當時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在面對列強侵略的環境中,雖學習西方,但看到了西方的許多問題,孫文提出了歐美“民生”問題積重難返,梁啟超提出西方實非真正之“文明”,這種對西方“先進”的懷疑在五四運動達到頂峰。 【設計意圖】 通過材料解析,學生理解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其內部的邏輯;通過材料對比,認識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學習西方制度的同時帶有反思。 【三】革命派與立憲派是完全對立的嗎?梁啟超的論述體現出當時社會的什么問題? ……夫革命黨所持之主義,吾所極不表同情也,謂其主義之可以亡中國也。雖然,吾未嘗不哀其志。彼其迷信革命之人,固一國中多血多淚之男子,先國家之憂樂而后其身者也。多血多淚、先國家之憂樂而后其身之人,斯亦國家之元氣,而國家之所以立于天地也。其曷為迷信此可以亡國之主義?有激而逼之者也。激而逼之者誰?政府也。以如是之政府,非底于亡國不止。等是亡也,不如自亡之而希冀萬一于不亡,此彼等之理想也。其愚可憫,其遏可悲也。 ——梁啟超《現政府與革命黨》(1907)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了解立憲派代表梁啟超對革命派的認識,通過歷史的另一面了解革命成為主流的原因。 【設計意圖】 通過立憲派的論述,加深對革命是歷史趨勢的理解。 【四】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兩則刊物的部分篇章名,了解立憲派與革命派在思想陣線上的對峙,了解進步知識分子主要通過辦報與辯論傳播思想;后來新軍起義中,也伴隨著《民報》等刊物的傳播。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革命派與立憲派的部分重要文章名,理解兩派對峙的重點問題,展示兩派在激烈論證的同時進一步闡發了己方救國的思想;了解新軍起義除在政治上受到革命組織的領導,亦在思想上受到《民報》等刊物的啟蒙。 【五】20世紀初的社會各階層思想又和變化?革命黨如何擴大組織力量? 我生長在香港。父親…在香港成了相當大的資產家、地產家。我自小生活優裕,社會接觸少…… 當時,孫中山先生宣傳推翻清朝、號召革命的名聲。在日本留學生中早已傳播開了…后來,我和仲愷又再到那“下宿屋”去見孫先生兩次,對他表示我倆也想參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孫先生指示我倆先在日本留學生中物色有志之士,廣為結交。此后,我倆積極參加“革命同盟”的各項活動。 ——何香凝《我的回憶》 (1903年)秋季,蠡縣陳幼云先生去日本留學,后來加入孫中山先生等在日本東京所組織的中國同盟會…他到保定以后,先被聘為保定北關崇實中學的理化教員…陳幼云先生帶回來一部分宣傳革命的書報,如《民報》、《天討》…不久,他就發展了歷史兼國文教員郝仲清。 (郝仲清)在講歷史和國文的時候,常常借題發揮,提倡民族思想和革命思想…(1907年)春天,我同一位同班同學賀季高經郝仲清、蘇少衡兩位先生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劉仙洲《辛亥革命前后保定革命運動回憶錄》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了解出身條件較好的何香凝與出身略差的劉仙洲加入革命黨的過程,理解留學生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作用;了解社會各階層加入革命黨的具體過程,體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社會各階層(本頁主要為中上層)加入革命黨的過程,理解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發揮的的重要作用。 【六】中下層青年為何廣泛投入新軍?其在清末與辛亥革命中起到什么作用? 朱峙三:“凡知識分子,見科舉已停,貧士無進身之階,隨相屬投軍。”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編《辛首義回憶錄》 方孝純:“一九〇六年,我年十九歲,認為男兒無路請纓,須當有懷投筆,乃奮志投入武昌新軍第三十一標前隊充當士兵。”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編《辛亥首義回憶錄》 何遂:“當時社會上都認為:‘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母親不愿我去。可是我想:‘亂世用武人,要革命還得靠武裝,便堅決地去了。’”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 軍官都由上級派來,一般當兵的沒有升遷的希望,即使升遷,也只有極少數人,并且充其量至多到排長地位,絕大多數的士兵,只能終身充當士兵,這種不滿的思想,都已埋藏在每個士兵的腦海中間,如能利用這一情況,進行宣傳,必定容易深入,收到極大效果。 ——李白貞《共進會從成立到武昌起義前夕的活動》 聞成效素著之江鄂奉直等省,亦僅衣帽步伐整齊可觀,居平衛生潔凈自喜,此兵家之所忌,非所宜也。上年安徽兵變,盡屬新軍,其首惡且系武備畢業學生。江南征兵亦有與巡警沖突情事,流弊至此、可為寒心。 ——陜甘總督升允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了解社會中下層青年加入新軍的原因,介紹清末新政停科舉、練新軍成為加速清王朝滅亡的重要力量;通過保守的陜甘總督升允的話語,理解新軍軍紀嚴明、戰斗力強,有辨別是非之能力,逐漸成為推翻清王朝的有生力量。 【設計意圖】 通過社會各階層(本頁主要為中下層)加入新軍前后的思想對比,結合保守的反對新政的陜甘總督之話語,理解新軍在革命中發揮的的重要作用。 觀察時間軸,調動過去所學,形成對本課歷史時空的基本認識,培育時空觀念;理解“百年銳于千載”的概念,對辛亥革命的分水嶺作用作初步了解。 分析材料,理解孫中山救國思想的認識基礎;結合世界歷史以及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知識了解梁啟超的政見;理解革命雖然不能立即帶來新世界,但是解決基本矛盾的重要方法;理解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努力的成果。 理解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具體內涵;理解革命首先要解決民族與民權問題,即恢復中華、創立民國;理解進步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反思。 分析材料,了解立憲派也認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使得更多的人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了解革命派主張的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立憲派主張的開明專制,理解思想戰線的重要作用。 閱讀材料,體會留學生加入革命黨的過程以及其在傳播思想,發展組織中的作用,初步體會革命的領導階層。 閱讀材料,了解中下層青年或因科舉已停,無處進身而投軍,或懷揣報國思想,以為軍隊能保家衛國而從軍,或認為軍隊武裝乃革命之重要力量而從軍,理解新軍能夠成為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的原因。培養史料實證能力。【六】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同盟會成立以來的歷次革命活動,了解以同盟會為代表的革命組織在不斷失敗中總結經驗,在各地發起給革命運動,涌現出一批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 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體會革命先烈前仆后繼,投入革命的精神;體會中國共產黨日后以思想建黨,黨指揮槍的重要作用。 【七】立憲派的活動受到哪些挫折?從保路運動的立憲派活動中能看出什么? 【教師活動】 分析材料與表格,引導學生理解立憲派幻想破滅的過程,反動的清政府迫于各方面壓力,表面上采取立憲派意見展開改造,而實際上積重難返,在幼弱的宣統皇帝之后,載澤三兄弟掌握了朝廷實權,所謂責任內閣由朝臣組成,且其中多數是滿洲旗人,滿人中多數是愛新覺羅氏。進一步體會革命是歷史的主流。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立憲派的視角,側面體現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和。 川漢全線約長三千按余里,估計需銀七千萬兩。其集股辦法,分購(購)股、租股、商股三種…購股以有資產者為對象。商股以富商大賈為對象,尤注意于鹽業的廠運商和土藥商…惟租股則以有土地者為對象,按照糧冊攤認,于每年征糧時攤成帶收。 辛亥年(1911)四月初六日,清廷下令說,特借英美德法四國銀行一千萬磅,日本橫濱銀行一千萬元,專備改定幣制、振興實業及推廣鐵路之用。十一日,又下了一個命令,將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石體元《憶成都保路運動》 【教師活動】 分析材料與表格,引導學生理解皇族內閣事件以后立憲派的細微變化,體會清政府屢次玩弄權術,假借立憲之名,行專制暴斂之實,為將立憲派推向對立面埋下伏筆。保路運動激起強烈民憤,實際上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設計意圖】 通過材料與表格分析,體現部分立憲派逐漸走向清政府的完全對立面,展示社會變化中立憲派對主要矛盾認識的變化,為武昌首義后各省獨立埋下伏筆。 【八】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結合史料與教科書,闡述武昌首義從準備到發動的大概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將所學成文,提高史料實證與了世界解釋能力。 【九】 當時安徽巡撫朱家寶在高漲的革命形勢之下,驚惶失措,既欲與革命黨人聯絡,宣布獨立,又與清政府暗中勾結,首鼠兩端,投機取巧。諮議局局長童挹芳(茂軒)怕地方“糜爛”,奔走于朱家寶與革命黨之間,翰旋宣布獨立。 ——李公宷《辛亥革命在安徽》 環顧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趨勢然也。 ——張謇致電袁世凱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結合地圖與史料,理解武昌首義以后,各省革命派迅速行動,部分省份立憲派參與或斡旋,大大提高了各省獨立的速度,推進革命在各地的勝利。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理解立憲派的轉變,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體會迅速成功的各省獨立實際上根基不穩,是后來軍閥割據的原因之一。 【十】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結合時間軸了解武昌首義以后的局勢變動,實力派軍閥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獲得臨時大總統之位,資產階級由于其妥協性,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意圖通過法律限制其權力,通過政治改變局勢,但在實力派掌握兵權的環境中屢次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奪取;引導學生閱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體會其對總統的種種限制,實際上是對袁世凱的限制,具有因人設法的特點。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構建時空認知,了解辛亥革命果實被奪取的原因和過程,體會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了解革命運動,體會同盟會等革命政黨的重要作用;體會同盟會多聯合地方反清力量發起起義,或采用暗殺手段,實際上并沒有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黨組織力量和軍隊力量,體會中國共產黨思想建黨、黨指揮槍的重要性與先進性。涵育家國情懷。 認識以張謇為代表的立憲派的政治主張,理解清政府腐朽無能,單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革不可能符合立憲派“開明專制”的夢想。立憲派夢想的漸次破滅側面反映出革命的合理性。 了解四川保路運動的過程,了解清政府聯合帝國主義侵吞民眾資產的事實;體會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諮議局這個立憲派主張的機構成為運動的領導與核心,立憲派領袖反對清王朝之觀念愈來愈強。 結合材料與教科書內容,了解保路運動那個激起民憤,黃花崗起義促使革命發動,湖北地方革命組織共進會與文學社實際組織,同盟會計入并領導,在一系列偶然事件后悍然發動起義,清政府官員腐朽,立刻逃走,起義成功后成立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并呼吁孫中山回國領導革命。 觀察地圖,結合材料,了解各省革命軍在武昌首義成功后的迅速行動以及立憲派的響應;體會辛亥革命中由于部分立憲派與清政府官員的投機行為導致的根基不穩。 了解自民國建立以后的中國局勢變動,袁世凱迫清帝退位,給予其優待政策,借機獲得臨時大總統職位,假借共和之名,行專制之實,以軍權進行統治;革命黨由于沒有群眾基礎,沒有有組織的軍事力量,更出于其本身的妥協性,交出了革命果實,意圖通過立法、國會等政治手段改變局勢,但終會以失敗告終。【十一】辛亥革命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我有一位朋友楊亞崇在辛亥紀元以后,很激奮地告我,還告他許多朋友:“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從今以后我做三件事:(一)決不再抽鴉片;(二)絕不再賭博;(三)絕不再逛妓院。如違犯,盡你們責罰。只是酒我還沒有能戒絕,今后少喝些吧!” ——黃炎培《我親身經歷的辛亥革命事實》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的消息,傳到上海精武體育會時,立即有許多全員集會,有人倡議到武漢去參加革命……船到九江,靠近碼頭,看見岸上的人大多數已剪掉辮子,身穿短衫,頭上戴有象京戲中短打武生戴的扎巾,額上插有一個三尖牌,耳邊掛有一個絨線球,這些人也是當時響應革命的青紅幫人物。 ——卓仁機《辛亥革命的幾個片段回憶》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了解辛亥革命在當時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設計意圖】 通過梳理教材,完成分類游戲,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和戰與管理等方面了解清前中期邊疆的鞏固和管理。 【十二】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與定位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蹤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無關系。我們雖贊成他們的主義,卻不曾活動。他們也用不著我們活動。然而我們卻有一層覺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我們有話要說,有事要做,是無論何時可以說可以做的。 ——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1919.7.2) 參加辛亥革命的人,可以說是來自各個階級,革命的許多領導者甚至還是出身貧寒之家,而且當時革命即或得到資本家的經費收支持,但這也絕不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辛亥革命當然是全民革命》(刊于《中國時報》) 我從來都認為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幼弱...但是,我一向又認為,當時中國資產階級盡管幼弱,它的發展程度卻已經足以從根本上決定了辛亥革命的性質。 …世界上任何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都不是只包括單一的社會成份,西歐哪一次大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不是主要由農民提供了戰斗隊伍?腐朽透頂而又倒行逆施的封建統治者,必然是嚴重地損害各個被統治階級的利益,并且因此極大地孤立并被圍困于民眾怒火之中。 ——章開沅《就辛亥革命性質問題答臺北學者》 大陸學者是以階級分析法來研究辛亥革命……認定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革命,失敗的原因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必然失敗,只有無產階級革命才能解決中國問題。 ——李文師《論中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判斷一次革命的性質,不能僅僅根據領導這次革命的黨派團體的宣言和領袖人物的主觀愿望,更重要的還是必須認真考察其主要的社會實踐,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主要社會效果。 當時的世界潮流和人群需要,亦即歷史客觀進程所提出的重要課題,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謀求中國的獨立、進步和富強。在二十世紀初年的歷史條件下,解決這個課題的最先進的方案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章開沅《就辛亥革命性質問題答臺北學者》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和評價,體會辛亥革命的雙重意義;閱讀兩岸學者對辛亥革命性質和成功與否的不同見解,了解不同史觀指導下的不同歷史解釋,理解唯物史觀判斷革命性質與革命成功與否的方法是正確的,合理的。 【設計意圖】 通過材料分析,學生體會唯物史觀的正確性,防止對唯物史觀的機械性的認識,涵育家國情懷,培育歷史解釋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在當時對人們的影響。八、板書設計本課板書設計展示了革命派、立憲派、清政府以及實力派四個視角的發展以及在1905年和1911年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的大事,主要展現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九、教學評價本課作業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聯,具有開放性,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內容,以清政府、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互動為主題,自擬論題,史論結合,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18課·課后作業姓名:班級:教師評語: 題目:以清政府、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互動為視角,自擬論題,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要求:自擬論題,史論結合,邏輯合理)答題區:結合學生對史實的認識,對史料的運用能力以及互相的評價,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成果。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