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2 氣候第2課時 東西干濕差異顯著【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簡課堂(教案+素材)】新課導學 [圖片導入] 教師展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傳統民居圖片,我國不同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風格不同,有的地區屋頂坡度大, 有的地區屋頂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差異呢 今天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底。教學指導 一、讀圖分析我國降水分布規律通過閱讀中國的年降水量分布圖,了解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結合海陸位置等理解其原因。通過閱讀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圖,理解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規律。二、“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的閱讀技巧“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是“氣候”一節需要掌握的重點地圖,我們在閱讀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掌握:1.知“依據”。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是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劃分的,一個地區氣候的干濕程度,與當地蒸發量和降水量有關。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濕潤;反之,氣候干旱。2.找“三線”。在“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上,可以看到有三條明顯的等降水量線,結合教材第34頁圖2.18“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可知,自東南向西北分別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南為濕潤區;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之間的地區為半濕潤區;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之間的地區為半干旱區;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西以北的地區為干旱區。3.看“圖例”?!爸袊蓾竦貐^劃分圖”左下角的圖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干濕地區類型,閱讀地圖時要注意仔細對照。情境素材 詳見電子資源 1.潮濕地區的人們愛吃辣所謂潮濕地區是指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的地區。一般來說,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多在80%以上的地區被人們稱為高濕區。在我國,這些地區大致包括川南、黔北、湘北、贛中、浙南、閩北以及滇、桂、粵等地,其中湘川交界地區是一個高濕中心,平均相對濕度接近90%,這些高濕地區,大都是山區或半山區。潮濕地區的人們飲食習慣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喜食辣味,對辣椒、芥末有著特殊的嗜好,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辣味。這是什么道理呢 從長期的生活經驗得知,吃辣可以避寒,可以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環境里增加涼爽舒適感。例如,在氣候寒冷的朝鮮,人們有在咸菜和其他冬令蔬菜中加入芥末的習慣,為了暖和身體,辣味食品被當成必須吃的東西。在我國東北,人們也有吃大蒜和芥末的習慣。由此看來,吃辣可以避寒的道理普遍為人們所知。四川、湖南等高濕地區屬于亞熱帶地區。在夏半年(4~9月)溫度高、濕度大、天氣悶熱;在冬半年(10月~次年3月)雖無刺骨嚴寒,但卻也有涼風襲人,而且空氣仍然維持高濕,且常常出現陰雨天氣。所以說,高濕地區人們愛吃辣,冬天可以避寒保暖,夏天可利于身體排汗,防暑降溫。另外,通過吃辣還可以幫助消化,增進食欲,增加體內發熱,而且還有助于防止高溫高濕期間人們常有的消化分泌液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同時還有助于緩解涼季高溫期內人們易患的風濕病、腰肌病等病癥。所以,可以這樣認為:高濕區居民愛吃辣,是為了適應當地氣候環境而采取的一種簡便有效的手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種辣味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對患有胃腸病癥、肺結核咯血、痔瘡等病人,必須慎用。[試題設計]1.成都人喜愛吃火鍋,這與當地氣候有關。該地夏季的氣候特征是 (A)A.濕熱 B.干熱 C.溫涼 D.冷濕2.降水對建筑的影響(1)材質:寒冷的北方,多用磚瓦房,炎熱的南方多竹樓。(2)屋頂:降水多的多為斜頂房,便于雨水下泄,降水少多為平頂房,便于晾曬糧食——南尖北平。[試題設計]在各大城市相繼推出“共享單車”之后,部分城市又推出了“共享雨傘”。據此完成(1)~(2)題。(1)如果只考慮降水的影響,下列城市中,“共享雨傘”使用頻率最高的是 (D)A.北京 B.蘭州C.拉薩 D.廣州(2)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形式的不同,以下建筑說明當地降水量最少的是 (A)3. 火燒寮火燒寮位于基隆、臺北、宜蘭三縣市交界的迎風面,除西南方海拔較高外,其西、北、東、東南等地勢逐漸向外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臺風,冬季的東北季風、夏季的東南季風都會在這里形成地形雨。另火燒寮是夏季風必經之路,深受夏季風的影響。所以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的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南下,在此處受到地形攔截形成稠密的雨勢;逢夏秋季的臺風,瞬間降雨量更驚人,因而有全臺“暴雨中心”之稱,是中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據1906-1944年38年資料統計,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557.8mm,1912年的最大降雨量記錄多達8409毫米。降水日數也多,年均降水日數達214天?;馃冀邓咳绱酥嗍怯善涞锰飒毢竦牡乩砦恢?、地形和東北季風雨、東南季風雨、雷雨、臺風雨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的。1912年,火燒寮創下8409mm的降雨量,至今仍是臺灣乃至東南亞年降雨量的最高紀錄,也是全國的“雨極”。相對于中國大陸降雨最少的吐魯番盆地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才5.9mm;光是納莉臺風為火燒寮帶來的降雨,就超過托克遜一百年的總雨量。北京年平均降水量為483.9mm,火燒寮一年的平均降水量相當于北京13年半的降水量,1912年的降水量更是相當于17年的北京降水量。火燒寮之所以成為我國降水最多的地主,主要是受位置、地形、冬夏季風和臺風等諸多因素影響造成的?;馃嘉挥谂_灣山脈東北端海拔420米的山坡上,坡向面海。夏秋季節,自東南海上吹來的濕熱夏季風、臺風登陸時被地形抬升作用造成豐沛的降水;冬季時,又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由于東北季風經過了廣闊的海洋,特別是掠過了“黑潮”的暖流水面后水汽劇增,氣流到達火燒寮時,又受到地形的抬升便形成了大量的降水。據統計,從11月到次年3月,火燒寮的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一半。由于火燒寮冬夏降水量都很大,從而成為我國的“雨極”。板書設計 氣 候(二)教材活動參考答案 [教材P37活動·參考答案]1.甘肅:土墻平頂屋。甘肅深居我國內陸,年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節約材料,土墻平頂不易被風損壞。浙江:磚墻斜頂屋。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年降水量較大,斜頂屋利于排水。2.氣候干濕程度直接影響果樹的分布。濕潤地區適合菠蘿、芒果等的生長;半干旱和干旱地區適合哈密瓜、葡萄等的生長。氣候干濕程度不同對人們的身體和飲食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南方降水多,人們易患風濕病、關節炎,因此愛吃辣椒、愛喝麻辣湯;北方降水少,氣候干燥,人們易上火,體力消耗大,因此愛吃菠菜,愛喝綠豆米湯。不同的干濕地區影響房屋建筑(竹樓、窯洞)、交通(船、車)、體育活動(賽龍舟、滑冰)等。期末沖刺隨身寶 詳見電子資源第2課時 東西干濕差異顯著教學過程案例 課題 東西干濕差異顯著教學 步驟 過程與方法 設計意圖 教師(展示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下列題目。 學生合作探究: (1)在圖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的地區。 (2)在圖中找出學校所在省區降水量大致是多少。 (3)歸納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 (成果展示) (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要通過秦嶺—淮河一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大興安嶺、蘭州、拉薩一線,5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要經過西北內陸地區。 (2)學生合作探究。 (3)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精講點撥:受海陸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離海洋越來越遠,因此降水逐漸減少,同學們可以閱讀教材第34頁“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最多的地區和最少的地區。 轉承:我國降水量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配是否均勻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教材第35頁“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和“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同學們觀察展示的圖片,分析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規律。 學生分組探究:分成兩個小組進行問題探究。 小組一:分析“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圖”,說出圖中城市降水主要集中在什么季節 等降水量線彎彎曲曲,線條較復雜,因此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小組中學得好的同學的帶動作用,讓他們給予基礎差的同學幫助,這樣既能夠加深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小組二:分析“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分析北京市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成果展示) 小組一:圖中四個城市降水都主要集中在4-9月,也就是夏秋季節。 小組二:北京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是261.8毫米,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降水量是1406毫米。 精講點撥:從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知道,我國降水量時間分配不均,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不同地區,雨季的長短差別很大,一般來說,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容易導致旱澇災害的發生,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分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兩方面,因此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探究,能夠鍛煉學生對統計圖表的判讀和分析能力。轉承 我們在學習氣溫的時候,知道了不同氣溫地區分成很多溫度帶,同理,降水量不同的地區,我們分成了幾個干濕地區,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干濕地區的劃分及差異。 教師:我國不同地區降水量不同,干濕狀況差異明顯,所以把我國分成了四個干濕地區。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同學們讀圖獨立完成下面題目。 學生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第35頁正文最后一段,說明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 (2)在圖中找出四個干濕地區,比較教材第34頁“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說出四個干濕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成果展示) (1)劃分干濕地區的依據是氣候的干濕狀況。 (2)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地區和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的分界線是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轉承:降水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很大影響,我們一起分析不同干濕地區的植被和人們生產、生活的差異。 教師(展示教材第36頁“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和教材第37頁活動第1題“兩種不同特色的民居圖”):同學們觀察圖片,分成兩個小組討論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差異并完成教材第37頁活動題。 學生分組探究: 小組一:觀察教材第36頁的圖,分析不同干濕地區的植被類型有什么差異。 小組二:討論教材第37頁活動第1題的兩幅圖,觀察其屋頂坡度的大小,分析其和當地的降水有什么關系。 利用教材現有的圖片資料進行探究,能夠直接有效地使學生了解不同干濕地區植被和生產、生活的差異。 (成果展示) 小組一:濕潤地區植被以森林為主,耕地類型是水田;半濕潤地區植被屬于森林向草原的過渡帶,耕地以旱地為主;半干旱地區植被以草原為主,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干旱地區植被稀疏,多沙漠戈壁。 小組二:甘肅夏河縣的房屋屋頂坡度較小,浙江紹興的房屋屋頂坡度較大,主要原因是甘肅夏河縣降水較少,浙江紹興降水較多,屋頂坡度大有利于雨水下泄。 精講點撥:我國不同干濕地區的建筑、飲食、風俗和農業生產等都不相同。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傳統交通工具也有明顯的不同,南方地區降水較多,河湖密布,因此傳統交通工具是船舶,北方地區降水較少,陸地廣闊,傳統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因此被稱為“南船北馬”。 通過精講點撥,對學生小組討論進行總結、概括,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影響。我國降水量空間分布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時間分配不均,一年中夏秋季節降水較多,不同年份降水量變化較大。根據各地的干濕狀況,我國共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等四個干濕地區,不同干濕地區內人們的生產、生活差異較大,植被類型也有明顯的不同,本節共有兩條線經過秦嶺—淮河一線,它們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濕潤地區及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這充分印證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主要的地理分界線。 本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學生對年等降水量線不能迅速地找出和正確地判讀,對于雨季的概念和雨季的變化也比較陌生,因此通過安排學生分組探究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輔以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學習,總體看來效果還不錯。在學習干濕地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時,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列舉不同干濕地區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異,以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好。本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分析不同干濕地區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時,雖然使用了多媒體展示資料,但是還有很多同學不能正確地分析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反映了學生分析實際地理問題能力的欠缺,以后要注意這方面問題的設計和訓練,進行地理核心素養的滲透。PPT教學案例 教學課件全新升級,見電子資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