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明上河圖教學設計【教材來源】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常銳倫、歐京海主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13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三年級,第六冊,《清明上河圖》。本課在三年級教材中屬欣賞評述類型課。【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對手卷《清明上河圖》的觀察,了解宋代城市的生活面貌及經濟的發展狀況。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描述作品的場景和內容,結合畫中三段不同的場景分析,了解畫中的線條變化、細節刻畫和構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與探究,讓學生學會如何欣賞作品,感受中國繪畫的高度精純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體悟祖國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認識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樹立保護文物、保護歷史遺跡的意識。【教學重點】學會描述作品表現的場景和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認識。【教學難點】了解畫中的線條變化、細節刻畫和構圖。【教學過程】導入(一)出示北京故宮博物館圖片:教師提問:同學們誰去過北京?這個建筑是北京的哪個地方?在這個北京故宮的博物館里收藏了一個國家級的文物,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這個文物的復制品,現在同學們按組站排來欣賞一下。欣賞之后,出示課題。3、教師:現在上海世博園的故宮里也有一個鎮館之寶,叫數字清明上河圖。(播放動態視頻:(1)分析與北京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有什么不同?(2)畫面描繪了多少內容和哪些場景?)教師總結:這個是用動態的形式來記錄了咱們中國的一幅千古名畫,描繪了人物、動物、建筑、交通工具、景物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深入探究出示課件:教師:大致了解了《清明上河圖》,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幅畫的作者張擇端以及清明上河圖全畫長524CM,高24.8CM,共分市郊、汴河、街景三部分,是我國歷史上較早以“市井生活”為主題的長軸畫卷,用攝像機長鏡頭的記錄方式、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生活。是我們了解12世紀中國都市生活極其重要的形象資料。出示三張圖片:教師:第一張圖是北宋畫家繪畫的皇宮貴族的場景,第二張圖是宗教神話,第三張圖是張擇端繪畫的汴梁百姓的畫面。介紹張擇端是百姓出生,因為繪畫精髓因此進入宮中來到皇帝身邊。播放清明上河圖第一部分郊外:分析:(1)這幅畫是汴梁的哪個地方?最主要的顏色是什么?只用黑色墨整幅畫會不會顯得單調?(出示課件)總結:張擇端運用濃淡、粗細、曲直、疏密等畫法相結合,畫面就不會顯得單調。板書:水墨上色、富有變化(4)這幅畫的末端出現了一對人物,猜猜他們要去做什么?播放視頻第二部分汴河:教師:(1)介紹虹橋結構;出示圖片:小組討論論橋上的人、船夫、乘客在看什么?教師:當船上的桅桿要撞到橋梁,橋上的人會怎樣?船夫又會怎樣?乘客又會怎樣?分析人物表情、心理特征。表情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分析作者的厲害之處。教師:這幅《清明上河圖》的人物最高只有兩厘米。(教師給學生發一張兩厘米的白紙,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有表情、有動作的人物,體會繪畫難度并且直面領略張擇端繪畫的厲害之處)板書:細節刻畫、生動細致播放視頻第三段街景:教師:(1)分析汴梁城的街道怎么樣?用一個詞來形容?畫家又是如何把他們安排在一起畫面里面的?出示圖片有什么規律可循?總結:人物分布均勻,雖然人多,但錯落有致。板書:整體布局、多而不亂給學生場景、紙質人物,讓學生自己分配布局以及構圖。評價展示把學生布局之后的畫面放在投影下進行展示,并讓同學們互相評價每組布局的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四、總結1、請同學們自己談一談在學過本課之后對清明上河圖的感受;2、教師總結:(這幅畫為什么會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在這幅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肚迕魃虾訄D》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1.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2.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所以這幅畫作能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在本課之后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欣賞畫作的時候可以關注里面的色彩、里面的結構、里面的人物或者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么內容來欣賞。五、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