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第10課第二框: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01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閱讀與思考不同的建筑藝術、舞蹈藝術、體育運動項目、語言文字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請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說明。2016年9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杭州西子賓館舉行宴會,歡迎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的外方代表團團長及所有嘉賓。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于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舉行。此次峰會由印度尼西亞主辦,舉辦地為印尼巴厘島。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服裝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飲食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建筑是立體的文化。世界建筑充滿了文化色彩。每一個典型的建筑,都包含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字世界文化多樣性The world's cultural diversity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中文英文泰文韓文法文“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每一種文明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都有其獨特的意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②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明。①1.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世界各國要尊重和保護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習近平“典”亮新時代文明多樣性篇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交融的歷史,各國各民族面對多樣的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2. 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拓展深化項目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區別 表現不同 文化交流需要一個過程,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有無。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是一個結果,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結果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甚至是沖突碰撞之后的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 文化交融的意義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 小組活動:你知道哪些文化交流互鑒交融的例子?59585756555453525150494847464544434241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090807060504030201000001:開始/重置0059585756555453525150494847464544434241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09080706050403020100020359585756555453525150494847464544434241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09080706050403020100閱讀與思考結合材料,談談我國對待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立場和態度。“我們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這既是歷史的經驗總結,更是現實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在多個重大場合反復強調:“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22年7月,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的賀信中,總書記再次強調,“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些重要論述,科學揭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智慧結晶,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互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3. 我國對待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立場和態度02文化的交流與文明互鑒敦,大也;煌,盛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融合之處。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的敦煌。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約1000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洞窟分南北兩區:南區492個洞窟是莫高窟禮佛活動的場所,北區243個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拓展深化閱讀與思考結合材料,闡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作為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與世隔絕,都不能故步自封,都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在同外來文化的交流互動中豐富發展我國文化。1. 文明交流的重要性閱讀與思考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分析“中式快餐”是如何實現發展壯大的?“永和豆漿”的成功,對我們進行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有什么啟示?改革開放之初,洋快餐勢不可擋,僅有的幾次中式快餐出擊,也以完敗而告終。不過今天,在看看中式快餐后來居上的勢頭不言而喻,從洋快餐到中式快餐是一種本土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從茫然不知所措到走向成熟的過程。近年來,“永和豆漿”作為中式快餐的金字招牌,在中國大陸異常紅火。它的創始人以“發揚中華傳統美食”為己任,不僅立志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吃發揚光大,而且借鑒西方快餐店的經營模式,成功探索出永和豆漿嶄新經營模式。自此,人們可以在環境舒適的餐廳品嘗中華傳統美食,告別街頭巷尾買油條、喝豆漿的不便和無奈,實現了豆漿和油條消費習慣的“革命性”轉變。123①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②應秉承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平等對待,尊重包容2. 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原則以及如何做123①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②堅持從本民族實際出發,做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兼收并蓄,辯證取舍2. 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原則以及如何做123①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②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發展。與時俱進,創新發展2. 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原則以及如何做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些文明對話的盛宴,對于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推動文化多元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為雙方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政治互信和民意輿論基礎。“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面向未來,我們應當牢記習近平主席的這兩句箴言,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結語conclusio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