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目 錄七年級(上)歷史教學計劃 3安全第一課 7課題: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10課題:第2課 原始農業和史前社會 12課題: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4課題: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7課題: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9課題: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1課題:第7課 百家爭鳴 23課題: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25課題:第9課 秦統一中國 28課題: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30課題: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32課題: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34課題: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36課題: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38課題: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40課題:第16課 三國鼎立 43課題: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45課題: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47課題: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9課題: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51七年級(上)歷史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隨著七年級學生步入新的學習階段,歷史學科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歷史意識的重要課程,需要制定一份全面且有針對性的工作計劃。本學期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以學校工作安排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高效課堂為中心,努力提高思想素養和業務素養,相互學習,仔細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同時,結合教材的特點,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開展探討性學習的活動,既要抓好基礎知識教學,更要著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二、課標解讀歷史學是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的學科,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了解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了解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傳承人類文明、認識歷史規律,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通過發掘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學生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歷史課程是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有助于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讓學生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讓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生通過學習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的史實,了解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初步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三、教材分析2024 年新教材版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涵蓋了中國古代史的部分重要內容,從史前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教材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文字敘述、圖片、圖表等多種形式,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歷史。本冊教材共編入課文四個單元21編。第一個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教科書內容的安排,緊扣史前時期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及進化特點,編入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原始農耕生活、遠古的傳說三篇課文。第二個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緊扣國家產生、王位世襲、兼并戰爭、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的內容,共編入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青銅器與甲骨文、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百家爭鳴五編課文。第三個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緊扣秦漢時期國家統一趨勢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共編入秦統一中國、秦末農民大起義、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東漢的興亡、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七篇課文。第四個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裂與民族交融”緊扣國家分裂局面和民族融合及經濟科技方面的進步。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第21課單獨作為一次活動課來展開,讓學生去感受歷史。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較差而參差不齊,缺乏綜合歸納能力,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差。因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出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五、教學目標1.學生能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理清從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的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2.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愛國情懷,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六、教學策略與措施1.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發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講解、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運用圖片、地圖、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3.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定期組織課堂小測驗和考試,及時鞏固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5.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包括書面作業、閱讀作業和實踐作業,鞏固所學知識。6.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困難,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7.制定課堂紀律,確保教學秩序井然。8.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七、教學進度安排周次 起止時間 內容第1周 (9月2日-9月8日) 開學第一課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第2周 (9月9日—9月15日)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第3周 (9月16日—9月22日) 第一單元練習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第4周 (9月23日—9月29日)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5周 (9月30日—10月6日) 國慶節放假第6周 (10月7日—10月13日) 百家爭鳴第7周 (10月14日—10月20日)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第二單元練習第8周 (10月21日—10月27日)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9周 (10月28日—11月3) 期中考試第10周 (11月4日—11月10日)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第11周 (11月11日—11月17日)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第14課 溝通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第12周 (11月18日—11月24日) 第15 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第三單元的練習第13周 (11月25日—12月1日 第16課 三國鼎立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4周 (12月2日—12月8日)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第15周 (12月9日—12月15日)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6周 (12月16日—12月22日)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第17周 (12月23日—12月29日) 第四單元練習第18周 (12月30日—2025年1月5日) 第21課 活動課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第19周 (1月6日—1月12日) 期末復習第20周 (1月13日—1月18日) 期末復習八、總結與展望通過本學期的歷史工作計劃,我們將致力于提高七年級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學習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九、教研教改專題1、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有興趣,提高復習效果。特定本期教研課題為《如何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2、強化歷史學科整體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應試水平,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七年級歷史(上)培優計劃一、培訓目標通過培優工作,爭取使這些學生的基礎更加扎實,綜合能力及應考能力全面提高。二、情況分析1、學習習慣較好,能認真聽講、思維活躍、勤學好問,善于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強;2、課堂積極發言,及時復習;3、基本上掌握了本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4、總分位于班級前列。三、培優對象四、培訓內容1、拓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2、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良好性格。五、具體措施1、課堂上拓展學生知識面,擴大閱讀量;2、加強基礎知識與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3、對個別突出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4、在每一次的檢測練習中,注重對優生情況的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5、多溝通、多鼓勵、多關心、多輔導。六、時間安排七年級歷史(上)輔潛計劃一、輔導目標努力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能積極參與、理解,大膽發表見解,大膽質疑,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基本學會同學間的討論,養成良好讀書的習慣,讓他知道怎么去做人,懂得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而且能主動做好歷史筆記,不斷提高學習興趣;二、情況分析造成他們成績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礎打得不夠扎實,遺忘快,記憶力差,家長不夠重視其學習等等綜合因素。這部分學生大多有共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自卑感強。后進生由于各方面較差,受到批評較多,進而產生自暴自棄心理,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二、作業完成得較差,怕受批評又學會了撒謊,上課發言也不積極。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對待后進生的輔導方面采取以下方法。三、輔導對象四、輔導內容1、輔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2、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技巧和方法。3、通過閱讀歷史小故事,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五、具體措施1、發現閃光點,創造成功的機會。2、用愛心去溫暖,用耐心去呵護。3、教給方法,提高興趣4、結對幫助,齊抓共管5、持之以恒,鞏固習慣六、時間安排安全第一課教學目標:1、充分認識安全工作的重要意義。2、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災,防傳染病等等。3、進行預防災害,預防突發事件的教育。4、推行用知識守護生命的安全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做遵規守紀的好少年。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學會預防災害,預防突發事情;2、幫助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理念,激勵學生做遵規守紀的好少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災,防傳染病等等;樹立珍愛生命的理念。3、學生在校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教學形式: 班會 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1、列舉近年安全事例2、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安全工作的重要意義。二、探究新知。1、幫助學生認識安全工作的重要性。a、公路上、公共場所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是因為有的人安全意識不強。b、國家、政府、教育部門狠抓安全教育工作。2、目前,中小學生應注意安全的地方:(1) 學生討論。(2) 集體交流后歸納:A、人身安全:在校園內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鬧,不爬圍墻,不爬樹,不接近有電的危險地點,不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B、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鬧,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車輛,騎自行車寧慢勿快,切勿雙手撒把(12周歲以下不準在馬路上騎自行車)。橫穿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不乘坐黑車、超載車、農用車。C、飲食安全:不飲生水,不吃不衛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雞肉、豬肉等,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變或過期食品。D、防火、防溺水:不玩火,不亂動家用電器、煤氣灶;不玩水,不到大河、池塘、水庫滑冰、釣魚等。三、學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強注意。四、教師總結:今天是新學期開學后的第一天,同學們又長高了許多,也更懂事了,為了今后能更好地學習、生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些安全知識。人們常說:"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同學們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平安是福。我們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珍愛生命,珍惜幸福的學生生活。我們一定要牢記以下幾點:第一、做好課間活動的安全。1,樓梯口是我們的重點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學校都發生過樓梯擁擠造成的互相踩踏的安全事故。因此,上下樓梯要有秩序,不要在樓梯處停留,不要晃動樓梯扶手玩。2,不要在樓內追逐打鬧,在課間休息時,教室里、走廊上、樓梯間到處都是走動或者站著的同學,如果追趕打鬧,一是可能由于跑的速度過快而使自己扭傷手、腳、腰或跌得頭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學,造成意外事故,或引起同學間的矛盾糾紛。3,不在教室內打球、踢球、跳繩、踢毽。嚴禁拿掃帚、拖把、鉛筆、石頭等危險物品玩耍、和互相投擲。第二,講究飲食安全:拒絕三無食品,不吃腐爛變質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在校外無證攤點上買東西,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第三,注意交通安全。馬路不是游戲場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不僅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還要互相提醒,相互監督,相互照應,當一名維護交通安全的"宣傳員";不坐"三無"車輛;過馬路時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靠右行;在城市里還要注意走斑馬線,走人行道。第四,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在校外不能隨意的相信別人,碰到有人問路時我們只能指路不能帶路,不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壞人時應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或其他成年人,尋求幫助。第五,要有“防火災、防觸電、”意識。不玩火,不焚燒廢棄物;不隨便接觸電源和帶電電器,雷雨天不在樹下、電線桿下或其它易引發雷電的地方避雨。第六,防溺水:不到大河、池塘、水庫玩耍,釣魚,洗澡。同學們,生命是寶貴的,面對生命我們要珍惜、敬畏。把安全防范意識化為行動,讓危險遠離我們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夢想!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形成“安全”的濃厚意識,努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警鐘常鳴,永記心間!最后,希望同學們自覺遵守學校安全規定,每天高高興興上學來,平平安安回家去。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身體健康。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教學設計主備人: 審核: 審批:單元教學目標解讀1.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2.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 原始農耕生活。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4.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二、單元學習目標1.了解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等古人類活動,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初步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遺址,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認識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4.知道炎帝和黃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三、單元教學重難點1.北京人,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北京人的特征、發現地點、地位以及化石在研究人類起源中的作用等。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兩者所處時代、地域、作物、房屋、器具等。3.遠古的傳說,常結合文字材料和圖片考查炎黃聯盟、華夏族形成的過程和特點,以及禪讓制的主要內容。四、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師加以耐心的引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了解我國境內早期人類分布的時空特點,構建時空觀念。 2.通過對古人類遺址和化石的分析,掌握北京人的發現、特征等知識,思考北京人發現的科學意義,提高史料實證能力。 3.通過對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學習,樹立唯物史觀,認識到人類社會及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基本概況。 難點: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一、激情導入: 東西方關于人類的起源,有哪些傳說?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觀察《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填寫下表中遠古人類的概況。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有何特點 據此得出什么結論 1.遠古人類 遠古人類距今時間發現地點共同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云南元謀縣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鄖縣人距今約110萬—80萬年湖北鄖陽藍田人距今約100萬—50萬年陜西藍田2.分布特點:范圍廣,多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3.結論: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二、北京人 1.填寫北京人的基本概況。 居住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時間距今約70萬-20萬年生產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已經學會使用火2.觀察《北京人復原頭像》,填寫北京人的身體特征。 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能夠直立行走。 3.歸納北京人遺址的地位以及發掘的意義。 (1)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 (2)意義: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三、山頂洞人 1.時間: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 2.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3.結合右欄史料實證,簡述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類型晚期智人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并制作骨器,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用火可能知道人工取火生活靠采集、狩獵為生,會捕魚,會縫制衣服;同其他原始人群交往;有愛美意識;會埋葬死者(二)提升能力: 觀察教材中第5頁的“北京人用火場景想象圖”,思考北京人用火做什么?火的使用有什么意義? ①北京人會使用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②火的使用使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③學會用火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1、北京人與元謀人的比較是考查的重點; 2、火的使用及意義要理解把握; 過關檢測 1..我們一直對“人從哪里來”充滿好奇。要探尋人類起源,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 A.考古發現 B.文獻記載 C.神話傳說 D.調查問卷 2.中國是人類歷史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最多的國家。某學習小組準備暑期實地參觀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遺址。他們應該去( ) A、陜西藍田 B、云南元謀 C、浙江河姆渡 D、北京周口店 3.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他們已經是人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們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 B.他們已經會使用天然火 C.他們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 D.他們過著群居生活 4.根據斷片聯想:①發現于周口店的龍骨山;②能夠直立行走;③采用打制石器;④使用天然火;⑤過著群居生活。題中所述的這一遠古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藍田人 D、山頂洞人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2課 原始農業和史前社會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的表現、影響,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增強民族自豪感,涵養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標 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運用唯物史觀理解自然環境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影響。 3.通過了解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涵養家國情懷。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情況。 難點:比較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認識中國南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異同。 一、激情導入: 思考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獵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觀察右側史料,這些考古發現能證明什么 思考原始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的標志是什么 有何意義 1.證明: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 2.標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 3.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 觀察圖文資料并結合具體史實填寫下表,比較河姆渡人與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項目河姆渡人半坡人距今年代約7 000年約6 000年生活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長江流域)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干欄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生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得到廣泛使用制作磨制石器糧食作物水稻粟和黍家畜飼養豬、狗為主豬和狗等原始 手工業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雕刻使用裝飾品,制作樂器陶塤,會紡織、制衣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結合右側史料,完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關信息。 項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7000-5000年距今約6300-4500年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主要分布在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代表半坡人大汶口人社會 特征原始氏族社會的大發展時期。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二)提升能力: A.結合課本,比較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在種植業、居住房屋和原始手工業方面有什么不同? 同上 B.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有很多異同,你認為“異”與“同”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大汶口文化晚期氏族內部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證據是什么? 異是生活的自然環境不同;同是因為生產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貧富分化;證據是考古發現殯葬品的不同。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項目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用骨耜耕地 食物來源主要靠采集、漁獵獲取食物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居住條件住在洞穴里 已會建造適合自己居住的房屋,住干欄式房屋生活用品山頂洞人使用骨針縫制衣服,佩戴裝飾項鏈,懂得愛美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過關檢測 1.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是: A.仰韶文化 B.半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余姚河姆渡文化 2.下圖是我國某一原始農耕聚落的房屋樣式。下列活動中該原始聚落的居民能夠從事的是: ①用陶器在河邊打水 ②用漁鉤捕魚,并采集野果做食物 ③簡單的紡織、制衣 ④飼養豬、水牛等家畜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國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下列地點發現世界上早期栽培稻遺存的是: A.北京周口店 B.陜西半坡 C.浙江余姚 D.湖南玉蟾巖 4.建筑是力與美的結合,被稱為“凝固的音樂”。下列先民在干欄式建筑內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元謀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對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的學習,認識早期國家形成的標志和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 2.掌握阪泉之戰、涿鹿之戰的情況及華夏族的形成,知道炎帝和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2.知道炎帝和黃帝對中華文明所做的貢獻,了解堯舜禹的傳說和禪讓制。 3.結合考古發現與遠古人類的傳說或神話故事,了解傳說與神話故事中的歷史信息。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炎帝、黃帝與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與聯系;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性質。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國家形成過程:大約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了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依靠社會規范和暴力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 2.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 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閱讀教材,完善下列表格信息。 遺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時期距今約5300-4300年距今約4300-4000年地點浙江余杭山西襄汾進步 表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統治者有較強的調動和組織能力;社會階級分化相當明顯階級分化嚴重,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意義證實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表明黃河中游地區已經 出現早期國家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三、遠古傳說 1.寫出對“華夏民族”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戰役和具有突出貢獻的兩個人物。由此歸納華夏族形成的特點。 (1)戰役:阪泉之戰、涿鹿之戰。 (2)人物:炎帝和黃帝。 (3)特點:華夏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2.炎黃聯盟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影響: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3.研讀史料,“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反映的是史前時期哪種更替首領位置的制度 選拔標準是什么 哪幾位先賢是通過這種方法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 (1)制度:禪讓制。 (2)標準:聯盟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 (3)先賢: 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稱為“大禹”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孫中山 材料二 傳說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作“ ”。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亂”指的是哪次戰役? (2)材料一中的“軒轅”指的是誰?他對中華民族有哪些貢獻? (3)堯、舜、禹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領,結合教材,你覺得他們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4)材料二中“ ”上應填入的內容是什么? (5)原始社會末期這種推舉領導人的辦法,現在還有借鑒作用嗎?請結合實際說一說你的想法。 六、教學反思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教學設計主備人: 審核: 審批:一、單元教學目標解讀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2.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 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3.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 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二、單元教材解讀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2.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3.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 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三、單元教學重難點1.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王朝的建立、世襲制、分封制、朝代更替等。2.春秋時期政治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等。3.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化及各國的變法。4.老子及孔子,“百家爭鳴”,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5.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這一時期的天文、歷法、醫學、文學等成就。四、學情分析初一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愿意參與到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但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且本課內容又比較抽象,比如: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和意義,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需要教師通過生動豐富的的多媒體資源、直觀的圖片資料來引導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其主體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相關史實。 2.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了解盤庚遷殷、國人暴動等史實。 3.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 4.認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難點:對“分封制”的認識和理解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1.夏朝建立:時間:約公元前 世紀;夏朝建立的標志:我國早期 的產生。 2.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禹的兒子 憑借實力繼位,改變了“禹”按 制傳位伯益的計劃,這樣就使世襲制代替了 制,這是生產力發展導致財產集中、階級產生的必然結果! 3.夏朝統治 統治中心:根據考古發現,夏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在現在的 中西部、 南部一帶,能夠反映夏朝文明進程的考古是在現洛陽平原發掘的相當于夏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 遺址;在這里出現的 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青銅 器。 二、夏商西周的更迭 國家時間建立者都城(古今)末代(或后期)君主及 主要惡行建立時間結束時間夏商西周三、西周的興衰 1.分封制 分封制目的與對象:目的是為了穩定周初的 形勢,鞏固 。對象是周王的 和功臣。 分封的主要內容:主要是對被分封諸侯的權力、義務與繼承作了明確規定: 權力方面:被封諸侯要建立諸侯國,并代表周王管理封地的 和人民;諸侯同時具有較大的 性,并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 ,這樣就使周王朝時期的社會等級制度“ 制 ”得以形成,在這一制度下由高到低等級依次為王(天子)、 、 和士。 而諸侯的義務主要是需要向周王進獻 ,并服從周王調 (俗稱“勤王”)。 2.嫡長子繼承制:在繼承方面,為了防止諸侯、士等死后子孫爭奪繼承權,規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正宮”所出的“長子”有權優先繼承“大位”。這一傳統影響深遠! 2.西周滅亡:公元前 年, 與民爭利,引起“ ”而逃亡。到 時,朝政腐敗,社會各種矛盾激化。 年,西周王朝被 族所滅。 東遷洛邑,史稱 。 D.在課本22頁“西周等級示意圖”中由上往下處于第三層的是什么?這一層必須對什么層負責和承擔什么義務? (二)提升能力: A.夏朝的國家機構由哪些部分組成?其實質是什么? B.如何理解“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被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所代替是人類歷史的進步? C.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D.在課本22頁“西周等級示意圖”中由上往下處于第三層的是什么?這一層必須對什么層負責和承擔什么義務? 答案:A 、軍隊、刑法和監獄;實質是階級統治工具。 B、王位世襲制是我國歷代王朝實行的一種權力繼承制度,開始于啟繼承禹的王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廢止。王位世襲制的特點是一個家族代代世襲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重大的社會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生產工具的進步導致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的增多而形成階級),因而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從此,“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就被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所代替。“家天下”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意: 我國奴隸社會包括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啟是第一個由世襲產生的君主。 C、重用賢才:湯——伊尹;周武王——姜太公;暴政導致民憤;人心所向 D、請參考課本相關內容歸納。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閱讀下列史料,回答問題: 史料一 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 ——《韓非子》 史料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禮記·禮運》 (1)禹死后啟繼位,使堯、舜、禹時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壞 說明了什么 (2)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回答,王位世襲制和禪讓制有什么不同 (1)禪讓制。說明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王位世襲制是指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承襲王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是一種“家天下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春秋這一歷史時期,掌握春秋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狀況。 2.了解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3.知道春秋時期先后稱霸的諸侯霸主,理解諸侯爭霸的影響。 4.認識諸侯爭霸是春秋時期社會的重要內容,社會動蕩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春秋爭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爭產生的歷史影響。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王室衰微 1.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 3.研讀史料,“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當時社會出現了什么現象 這些現象使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1)現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大的諸侯勢力日益壯大,實際上取得國家的統治權,操控政治,競相角逐。 (2)狀態: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 二、諸侯爭霸 研讀教材,分析春秋時期諸侯進行爭霸戰爭的原因。諸侯打出了什么旗號 出現了哪些霸主 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如何評價春秋爭霸 1.原因:王室衰微;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間矛盾有所發展。 2.旗號:“尊王攘夷”。 3.霸主:齊桓公(第一個霸主)、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先后北上爭霸。 4.影響: (1)大國爭霸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 (2)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研讀教材及右欄史料,說明春秋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這種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歸納春秋時期其他領域經濟發展的表現。 1.變化: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2.作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 3.其他領域: (1)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 (2)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各諸侯國統治者對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鼓勵和保護,金屬貨幣得到廣泛的使用。 (二)提升能力: A.材料分析: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的官銜名)。” ——《史記 周本紀》 根據課本內容提示和以上材料認識你知道春秋爭霸出現的原因嗎? B.對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你如何看待? C.簡述春秋時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之間的關系? D.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你怎么樣才能在春秋時期立于不敗之地? E.簡述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影響? 答案:A.原因一: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原因二: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其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使諸侯力量增強,要擺脫天子。 B.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C.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農業與手工業發展為商業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D.積極改革、發展生產;強軍;重用謀士等 E.(1)少量銅工具、鐵;(2)生產工具、進步。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閱讀下列史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國語·齊語》 (1)村料一中的“美金”和“惡金”分別指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分 (1)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戰國時期的時間,知道戰國七雄的形成過程、七雄兼并戰爭的著名戰役及結果。 2.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內容及意義,認識改革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需要。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功能和意義,了解都江堰的構成系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戰國七雄 觀察《戰國形勢圖》,“戰國七雄”指哪七個諸侯國 是如何形成的 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戰役 這一時期的戰爭性質發生了什么轉變 1.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晉);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田氏代齊)。 3.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郢之戰、長平之戰等。 4.戰爭性質: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 二、商鞅變法 研讀史料,“商君”是誰 他推行變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 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人物:商鞅。 2.目的:富國強兵,為穩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 3.措施: 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4.作用: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1.結合右圖器物,分析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農業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紡織、冶鐵、青銅鑄造等手工業發展可觀商業商業日益發達,貨幣流通廣泛2.右側的石像是誰 他因什么功績被人銘記 “天府”是哪一地點 分析“天府”出現的原因。 (1)人物:秦國蜀郡郡守李冰。 (2)功績:主持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3)地點:成都平原。 (4)原因: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 (二)提升能力: 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春秋時期的戰爭比較有什么不同? 項目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目的爭霸(成為霸主)兼并(統一全國)戰爭特點時間短、規模小、次數少時間長、規模大、 戰爭頻繁軍隊數量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勝負幾十萬大軍, 持續幾個月, 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稱霸方式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強者兼并弱者, 進而統一中國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12.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時代”。識讀下列圖片: 圖一 鐵制農具 圖二 商鞅徙木立信 請回答: (1)圖一生產工具的出現,反映的最實質問題是什么?圖二出現在哪一歷史事件中? (2)根據上述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一與圖二的關系。 答案(1)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商鞅變法。 (2)圖一與圖二是因果關系。隨著鐵制工具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經濟局面發生變化。為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求得富國強兵,秦國開始進行變法。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7課 百家爭鳴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張,知道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和含義,掌握百家爭鳴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張。 3.理解百家爭鳴的影響,認識這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家學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張。 難點: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視的原因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老子和《道德經》 1.學派:老子是 時期的 國人, 學派的創始人。 2.思想主張:(1)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孕育萬物的總根源,也是萬事萬物運行的總規律,人們要事物內在規律行事;(2)老子善于從 兩方面思考問題,世間的事物都有其 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 的。(3)處事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4)老子在政治上主張“ ”,追求“ ”的理想社會。 3.相關著作:他的學說集中在《 》一書,這部書成為 家經典。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1、孔子,春秋后期魯國人。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 、 、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 ”。他提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 。在政治上主張 ,提出“ ” 。在文化教育上,他 ,打破了_ _的局面,主張__ _。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提出 、 等教學原則和方法。 3、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書。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來成為 _;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背景:戰國時期, 進一步瓦解, 逐步確立。“_ ”格局被打破,私學勃興,諸子蜂起,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 2、學派 ①儒家代表人物是 _和 .孟子主張實行“ ”; 提出“ ,社稷次之, ”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荀子主張實行_ _,提倡 ,明確尊卑等級。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別被保存在 和 兩書中。 ②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 ” 、“ ”。提出要選 的人治理國家,提倡 ,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 一書中。 ③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著有 一書,他強調要 ,認為人生應追求 ,保持人格獨立。 ④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 、 和_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保留在 一書中。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 ;樹立 ;建立 ⑥兵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_ ,他的 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3、影響:百家爭嗚促進了 。成為 ,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 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提升能力: 戰國時期,社會制度急劇變化,許多社會問題有待解決,各個學派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以試圖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結合課本回答: (1)戰國時期,社會制度急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國實現變化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孟子、莊子和韓非各自提出了怎樣的思想? (3)在戰爭方面,孟子、墨子的觀點又有什么不同? (4)在那時他們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治國思想? 答案:(1)根本原因是隨著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促進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主要途徑是“改革”。(2)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負擔。韓非: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3)孟子: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墨子: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的一切戰爭。(4)因為他們所代表的階級、階層不同。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思辨色彩。例如,他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 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與老子的思想有關且最能體現這種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 (1)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道德經》。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了解我國早期的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 了解我國青銅器的發展歷程,知道商周時期青銅器高超的制作工藝。 3.知道甲骨文的含義、造字方法、特點、地位及影響。 4.認識楚辭與詩經在我國文學上的地位。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和青銅工藝 難點:關于甲骨文的簡況介紹及其文字的演變。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天文、歷法和醫學 天文 ①原始社會末期: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總結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 ②商朝: 里有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 ③西周: 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 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④春秋: 中記載了公元前613年一顆彗星掃過北斗,這是關于 最早的確切記載。 歷法 ①夏朝:相傳有了 。 ②商朝: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 ③戰國:人們測定出一年 。 醫學 ①遠古時期: 嘗百草,認識了一些治病藥物。 ②戰國時期: 總結望、聞、問、切 ,一直被中醫沿用。 總結當時的醫學經驗,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是 。 二、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商朝時期,人們常用 和 、 進行 ,把占卜情況用 刻在 上。 這些文字被稱為“ ”。甲骨文記載的內容 ,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甲骨文已經具備了 ,是漢字 ,也是我國 的古代文字年代 、 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開始。 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由 掌控,規模 ,組織 ,分工 , 。青銅器數量增多,種類逐漸 ,主要用于 、 等方面,成為 乃至 的象征。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 。 三星堆遺址: 地區的 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 。也表明了它與中原王朝具有 。 三、《詩經》和“楚辭” 1、《詩經》:先秦時期,各階層人士在各種場合創作并傳唱詩歌。這些詩歌被收集整理成 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有 多篇詩歌,分為“ ”“ ”“ ”三部分。《詩經》保存了 。 2、楚辭:戰國時期,楚國的 以及 等人創作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屈原代表作 充分表達了對 的熱愛,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詩經》和“楚辭”是我國 ,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二)提升能力: 我國在什么時候開始煉銅?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數量、種類和功能有什么變化?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天文、歷法方面的原因是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農業發展迅速,為指導農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醫學方面的主要原因戰亂頻繁的推動。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識讀下列圖片: 圖一 圖二 請回答: (1)上述兩個青銅器均為禮器,你知道禮器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2)觀察兩幅圖片,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它們體現了這一時期青銅器制作的哪些特點。 (3)我國古代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反映了什么? 答案 (1)禮器是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 (2)制作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 (3)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折射出商朝當時強盛的國力。(意思相近即可) 六、教學反思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單元教學設計主備人: 審核: 審批:一、單元教學目標解讀1.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2.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3.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4.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二、單元學習目標1.知道秦朝統一、西漢與東漢的統治,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歷史意義。2.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和黃巾起義,了解其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3.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理解其對推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意義。4.知道這一時期醫學、數學、農學、史學等成就,了解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為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增強文化自信。三、單元教學重難點1.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常結合文字材料、知識結構簡圖考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影響。2.秦鞏固統一,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秦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及其作用。3.秦末農民起義,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進行考查。4.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常結合文字材料考查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內容、影響等。5.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常結合文字材料進行考查。6.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常結合文字材料或圖片考查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及意義、絲綢之路的路線及意義,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等。7.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常結合文字材料和圖片考查造紙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九章算術》、司馬遷和《史記》等相關史實。 四、學情分析初一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愿意參與到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但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且本課內容又比較抽象,比如: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和意義,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需要教師通過生動豐富的的多媒體資源、直觀的圖片資料來引導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其主體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秦滅六國的背景、概況、結果及意義,理解秦能完成統一的原因。 2.掌握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和影響,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3.知道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 4.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秦的統一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難點:秦王朝的性質與特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容;度量衡的統一。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秦滅六國 1.條件 (1) 時期連年戰爭,各國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2)秦國經過 ,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3)秦王 ,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經過 (1)從公元前230年起,秦國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 。 (2) 年, 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 。 3.歷史意義:結束了 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封建國家。 二、確立中央集權 1.目的: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加強對 的統治。 2.中央集權制度 (1)皇帝制度:國家最高統治者稱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 。 (2)中央機構:中央設 、太尉、 ,分別掌管 、 和監察事務。 (3)地方機構:廢除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 ,郡縣的長官都由 直接任免。 3.影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 的基本模式。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1.鞏固統一的措施 (1)文化:命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 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2)經濟:統一貨幣,以秦國的 作為統一貨幣;統一 制度。 (3)交通: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4)軍事:開鑿 ,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派 北擊匈奴,修筑 (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2.鞏固統一的影響: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于 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各地 的發展。 3.疆域:秦朝的疆域東至 ,西到 ,北至 一帶,南達南海。 (二)提升能力: A.秦朝當時為什么能統一中國? B.如何全面理解秦朝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的地方制度如何體現“專制”? C、統一的政權建立后,秦國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一? A、(1)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趨。人民苦于戰亂,渴望統一,,統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2)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3)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即位后,招募任用各國人才,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加快了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步伐。 B、(1)理論來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韓非的理論。(2)基本特點:皇帝總攬國家的一切軍政大權,國家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皇帝世襲。(3)主要職能:鞏固專制統治。(4)經濟基礎:封建土地私有制,皇帝掌握大量土地。 (5)歷史影響:經過歷代封建王朝的調整、補充和加強,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政治制度。 地方制度如何體現“專制”(請參考課本相關內容)。 C、參考課本相關內容。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1.梁啟超在評論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說:“天下之趨統一,勢也。”對其中“勢”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 A.社會經濟發展 B.人民渴望統一 C.秦國實力超群 D.嬴政自稱皇帝 2.秦統一后,在中央設立政權機構來管理政務。其中,掌管監察事務,能夠監察官員行為的是: A.郡守 B.丞相 C.皇帝 D.御史大夫 3.下列關于郡縣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在該制度下,中央直接管轄地方 B.始創于秦始皇時期 C.秦朝在全國設40多郡,其長官為郡守,由朝廷直接任免 D.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秦始皇派人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溝通了湘江和漓江,為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條運河是: A.都江堰 B.長江 C.黃河 D.靈渠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課時教學重難點: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秦的暴政 1.理解:秦朝的滅亡是因為 秦的暴政 2.表現: (1)沉重的賦稅(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嚴苛,刑法殘酷(4)焚書坑儒(5)秦二世更加殘暴 二.秦末農民大起義 1.陳勝、吳廣起義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按照秦律,戍守誤期要被處死爆發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領導起義,攻占陳縣, 建立“張楚”政權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結果起義失敗,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2.項羽、劉邦起義 (1)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 (2)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直抵咸陽,秦朝統治者投降,秦朝滅亡 三.楚漢之爭 1.性質:統治階級為爭奪帝位展開的爭戰 2.交戰雙方: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 3.結果:劉邦注重收攬人心,善用人心,最終將項羽及部下包圍在垓下,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最終勝利 (二)提升能力: 如何正確認識秦始皇的功績與過失? 分析歷史人物活動對社會的影響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原則: 秦始皇的主要功績有: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統一車軌,北筑長城,南開靈渠,加強各地交通往來,拓展了秦朝的疆域。 過失主要表現為: “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罰殘酷,最終引發農民大起義。 所以秦始皇是有重大貢獻的封建帝皇。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1.《漢書》記載:“(秦朝)丁男(成年男子)被甲(鎧甲),丁女(成年女子)轉輸,苦不聊生。”由此可見,秦朝: A.兵役、徭役繁重 B.刑罰殘酷 C.賦稅沉重 D.人民勤勞 2.有人形容秦朝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里關滿了人,如同集市一樣。這些現象說明秦朝時期 : A.治安混亂 B.法律嚴苛 C.社會安定 D.人口眾多 3.秦統一六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但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下列有關秦朝滅亡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秦覆滅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統一文字 B.秦的暴政—揭竿而起—秦的覆亡,反映了秦朝滅亡的歷史過程 C.強大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轟然崩潰,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威力 D.只有關注和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4.小劉在搜索引擎里輸入“公元前209年”“大澤鄉”等字眼,出現的網頁中涉及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商鞅 秦孝公 B.陳勝 吳廣 C.項羽 劉邦 D.李斯 秦二世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西漢建立的基本情況,漢初的社會狀況及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2.知道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及結果。 3.掌握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結果。 4.從休養生息政策的成就中,體會仁政的重要性。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 難點:劉邦和項羽的角色變化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 1.楚漢之爭 (1)雙方: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 (2)目的:爭奪國家統治權。 (3)結果:劉邦與項羽在垓下進行決戰,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最終勝利。 (4)原因:項羽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 2.右側人物是西漢的建立者,他是誰 他在何時建立了西漢 定都在哪里 (1)人物:劉邦,即漢高祖。 (2)時間:公元前202年。 (3)都城:長安。 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 1.研讀史料,西漢建立之初,社會處于怎樣的狀況 這一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么 (1)狀況: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田地荒蕪,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3)首要問題: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 2.研讀右欄史料,分析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結合教材回答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漢初經濟蕭條,社會動蕩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主張清靜無為。 (2)目的: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3)措施和作用: 措施作用增加農業勞動力讓部分士兵還鄉務農,并將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西漢經濟逐步恢復,國家局勢穩定下來穩定民心鼓勵民眾致力農業生產,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穩定邊疆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雙方的關系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營造了和平的環境三、“文景之治” 研讀史料,分析漢文帝與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怎樣的盛世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與他們采取的哪些措施有關 例舉這一盛世局面的表現。 1.局面: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2.措施: (1)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與民休息。 (2)把田租降到三十稅一,有的年份還下令免去田租。災荒之年,積極賑濟災民,保障民眾溫飽。 (3)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3.表現: 手工業紡織技術水平高超,種類繁多。漆器造型美觀,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商業一些商人依靠經營煮鹽、冶鐵等,獲利頗豐城市長安城布局規整,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熱鬧繁華(二)提升能力: A.秦滅亡后,項羽與劉邦兩在力量的性質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認識項敗、劉勝的原因? .由反暴秦的力量轉變為爭奪皇位的力量(這是歷史農民起義的結局);認識參考課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顏色相同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 材料二 漢文帝說:“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材料三 漢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 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什么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誰?他為改變上述景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三反映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什么共同思想?在實踐中他們是如何貫徹這一思想的?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主要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 (2)漢高祖。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罷歸家”,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 (3)思想:提倡以農為本。做法:他們注重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漢武帝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內容及作用。 2.掌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及影響,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 3.了解漢武帝加強對社會經濟控制的措施及意義。 4.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漢武帝時期穩固大一統局面的努力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難點:如何正確、準確地評價漢武帝一生的功過。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削弱地方勢力 根據教材分析西漢初年中央面臨著哪些問題。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效果如何 1.問題: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豪強兼并土地,這兩股勢力成為統一國家內部的離心力量。 2.措施:(1)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2)下令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帶,打破其原有的社會關系。 3.效果: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二、推動經濟的發展 1.農業 教材68的圖為漢代的新型農具,說出它的名稱及作用。除此以外,漢武帝還采取了哪些發展農業的措施 (1)農具: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 (2)其他措施:重視興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數萬頃,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2.手工業: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進一步發展。 3.結合漢武帝時期所鑄造的貨幣,完善這一時期所采取的經濟政策,并回答這些政策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1)政策: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下令對商人征收車船稅。 (2)作用:使中央對經濟的掌控大大加強,國家財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三、尊崇儒術 根據教材回答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這些舉措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1.人物:儒家董仲舒。 2.舉措: (1)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2)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3.影響: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四、北擊匈奴 與霍去病一起抗擊匈奴的將領是誰 分析他們出擊匈奴的背景,并指出這場軍事活動的結果如何。 1.人物:衛青 2.背景:秦末漢初,匈奴在冒頓單于率領下統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斷南下襲擾。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舉反擊匈奴。 3.結果:公元前119年,漢軍發起漠北戰役,大獲全勝,匈奴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西漢控制了陰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并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五、影響 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二)提升能力: A.西漢初年為什么有“諸侯”?漢武帝采取了哪些項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從而實現政治大一統的? B.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經濟基礎是如何實現的? A.請參考課本 B.主要是通過發展經濟和實行專賣政策等來實現。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1.西漢初期,哪兩股勢力導致了社會秩序混亂: A.諸侯王和農民起義隊伍 B.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強地主 C.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和中央官吏 D.皇帝和諸侯王 2.某大臣向漢武帝建議說:“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漢武帝采納他的建議后: A.頒布實施“推恩令” B.保留地方諸侯勢力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廢除分封制 3.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對他在政治上的舉措表述正確的是: A.自稱“始皇帝”,首設皇帝 B.在地方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采納丞相李斯的“推恩”建議 4.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財力支持的措施是: A.頒布“推恩令” B.興辦太學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東漢建立的背景、概況,知道“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及表現。 2.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形成,知道其帶來的嚴重危害。 3.知道黃巾起義的背景、時間、特點、結果及影響。 4.認識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現。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光武中興 難點: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 1.東漢建立 (1)西漢滅亡:9年, 奪取政權,建立 ,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 年,劉秀稱帝,定都 ,史稱東漢。劉秀就是 。 2.光武中興 (1)措施: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光武帝多次下令 ,禁止殘害奴婢;將荒山和山林給予農民耕種,并減輕 ;減輕刑罰,赦免囚犯;合并 ,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 ;允許北方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表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史稱 “ ”。 3.社會經濟發展表現 (1)人們通常使用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2) 受命治理黃河,便被淹沒的土地變成了良田。 (3)東漢時發明的 ,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質量。 (4) 燒制技術走向成熟,已出現質量較高的瓷器。 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形成時間: 。 (2)具體表現: 交替專權,他們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和民生困苦。 2.豪強大族勢力 (1)表現: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 ,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擁有 ,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長期擔任朝廷中的要職,世代為官。 (2)影響: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 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黃巾起義 1.原因 (1)東漢后期, 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時局動蕩不安,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廷。 (2)創立太平道的 傳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數十萬人。 2.過程: 年,張角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頭裹黃巾,被稱之為“ ”。歷史9個月,最后被鎮壓。 3.特點:一場 的農民大起義。 4.影響:沉重打擊了 統治,使其名存實亡。 (二)提升能力: 1.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歸納兩漢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以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2.比較秦末農民起義與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的異同。 1.(1)共同原因: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也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了“休養生息”和“柔道”對策。 (2)作用: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推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延續王朝的統治和強盛,出現“武帝強盛”和“光武中興”的局面。 2. 項目秦末農民起義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不同點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只是瓦解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沒有直接推翻相同點都是用農民起義的形式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 剝削和壓迫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降,旋為赤眉所殺。光武則乘機南下,攻下洛陽,并定都于此。”后世稱“光武”所建的政權為( ) A.西漢 B.東漢 C.新朝 D.后漢 2.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3.如圖是東漢時期的陶院落模型,在這個院落里,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這透露出當時的社會情形是( ) A.階級對立 B.外戚專權 C.國泰民安 D.藝術興盛 4.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臣不能正常地執行職權。由此導致( ) A.百家爭鳴出現 B.東漢走向衰亡 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形成 5.“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黃巾起義時起義軍傳播的預言。有關黃巾起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發生于東漢后期 B.領導人是陳勝 C.結果被鎮壓 D.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西域的含義,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時間及結果。 2.掌握絲綢之路的路線,了解其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3.知道西漢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的時間、機構及意義。 4.認識張騫和班超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張騫通西域 觀察《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局部)》,思考西域指的是哪里。完善張騫出使西域的基本概況。 1.西域:漢朝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概況 項目第一次第二次時間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發展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結果使漢朝了解到西域具體情況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二、絲綢之路 1.研讀教材,說出陸上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在這條路上傳播的主要物品及技術有哪些 絲綢之路開辟的意義是什么 (1)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 (2)物品及技術: (3)意義: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觀察《漢朝海上航路圖》,將路線填寫完善。 (1)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今斯里蘭卡。 (2)從山東沿岸出發,到達朝鮮和日本。 三、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1.研讀史料,“建都護之帥”與西漢在西域設置的哪一機構有關 這一機構的設置有何意義 (1)機構: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以西域都護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 (2)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 2.史料中提及“班超奮封侯之志”,研讀教材回答班超經營西域以及東漢政府加強對西域管理的措施。 (1)班超經營西域:73年,東漢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聯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2)東漢政府管理西域: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 (二)提升能力: 簡述“陸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路線、交流的內容及意義? (1)條件:①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②匈奴威脅的解除,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③漢朝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經濟的繁榮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④秦漢文化對外有吸引力。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過關檢測 請仔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近5年來,作為推動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同時也為全球可持續增長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偉大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并取得積極成果。 ——摘自人民日報 (1)根據材料,寫出什么是“一帶一路”?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兩漢為什么都重視對西域地區的經營和管轄?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在當時和現在有何意義? (1)從材料三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兩漢都重視對西域地區的經營和管轄的原因:可以打擊匈奴,鞏固邊防。 意義: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在當時可以加強與西域地區的聯系,限制匈奴的南下,同時可以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現在意義是證明了西域地區很早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六、教學反思七 年級 歷史 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設計: 審核: 審批: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____課題: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 課時 累計 課時導學流程流程設計 復備與補充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理解其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 2.掌握兩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興起的原因及太平道、五斗米道創立的基本史實,了解佛教的產生與傳入。 4.認識兩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課時教學重難點: 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難點:歷史巨著《史記》的地位及影響 一、激情導入: 二、高效學習: (一)夯實基礎: 一、造紙術的發明 研讀史料與教材,說明“蔡侯”指的是誰。他的主要事跡是什么 “蔡侯紙”使用了哪些原料 分析其“自是莫不從用焉”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造紙術發明的意義。 1.人物及事跡: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 2.原料: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 3.原因:蔡侯紙的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 4.意義: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二、醫學和數學的成就 1.教材85頁右圖建筑是為紀念何人而建 他有哪些主要貢獻 人們如何評價他 (1)人物: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 (2)貢獻: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辨證施治理論,還發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預防疾病。 (3)評價: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醫圣”。 2.研讀教材,指出與醫圣同時期的名醫還有誰。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人物:東漢末年名醫華佗。 (2)成就: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 3.數學: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有今天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 三、司馬遷與《史記》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教材85頁右圖是誰的祠堂祠堂t 他的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回答出這部著作的體裁、內容與價值。 1.人物: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2.著作:《史記》。 3.體裁: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 5.價值:對我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張陵創立五斗米道。 2.佛教: (1)創立: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主張眾生平等。 (2)傳入: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 (3)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二)提升能力: 紙出現之前,人們的書寫材料先后經歷了什么變化?在東漢時期紙為什么能廣泛應用?紙的廣泛使用有何意義? 三、激情展示 1、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背誦,然后進行PK。 2、學生進行對學、群學,然后進行大展示。 四、精講點評 五、過關檢測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歷史圖片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材料二 歷史材料 中國有四大名山俗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 ——《抱樸子內篇 黃白》 請回答:(1)圖一、圖二是我國古代哪項重大技術發明?此項發明具有怎樣的世界意義? (2)圖三、圖四兩項成就的創造者分別是誰?從他們身上你能學到什么? (3)材料二讓你想到了哪兩個宗教?以上兩則材料,共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1)造紙術。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