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走進科學》第3課《上好科學課》教學設計(蘇教版2024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目標)1. 科學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態度,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觀察、提問和解決問題的意識。2. 科學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了解科學教室的基本功能和常用實驗器具的使用方法。- 通過實驗活動,學生能理解溶解性、長度測量和聲音傳播等基本概念。3. 科學思維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記錄、分析和總結的科學思維方法。- 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實證意識和創新思維。4. 科學交流與合作:- 通過小組討論和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 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準備- 教具與材料:直尺、卷尺、量筒、燒杯、不同種類的物質(如鹽、糖、沙子)、水、染色劑、細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抹布、音樂播放設備及音頻文件等。- 多媒體課件:PPT展示科學教室布局、實驗器具介紹、實驗過程及原理等。- 分組標簽和器材分配表,確保每個小組都能獲得足夠的實驗材料。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認識科學教室,激發興趣(約5分鐘)教師活動:- 通過PPT展示科學教室的照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科學教室與普通教室的不同之處。-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即將上課的地方是哪里嗎?它與我們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呢?”學生活動:- 觀看PPT,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如“科學教室有更多的實驗器具”、“課桌椅的擺放更便于實驗操作”等。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展示和提問,引發學生對科學教室的好奇心和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情感基礎。(二)了解科學教室功能與實驗器具(約10分鐘)教師活動:- 帶領學生參觀科學教室,介紹科學教室的基本功能區域(如實驗區、觀察區、討論區)和常用實驗器具(如放大鏡、顯微鏡、量筒、燒杯等)。- 講解這些實驗器具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學生活動:- 跟隨教師參觀科學教室,認真聽講并做好記錄。- 嘗試識別并說出幾種常用實驗器具的名稱和用途。設計意圖:使學生熟悉科學教室的環境和實驗器具,為后續的實驗活動做好準備。(三)活動一:探究物質的溶解性(約15分鐘)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回顧物質的性質和分類知識,如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特點。- 展示實驗材料(鹽、糖、沙子和水),提問:“這些物質在水中會怎樣變化呢?”-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將鹽、糖、沙子分別放入三個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觀察并記錄溶解情況。學生活動:- 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討論并分享實驗結果,如“鹽和糖能溶解在水中,而沙子不能”。習題設計:填空題:1. 物質的溶解性是指物質在_____中的分散能力。2.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_____和_____能溶解在水中,而_____不能。選擇題:1. 下列物質中,哪種物質在水中最難溶解?( )A. 鹽 B. 糖 C. 沙子2. 溶解性的大小與以下哪個因素無關?( )A. 溫度 B. 壓力 C. 溶質的粒度 D. 溶劑的種類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觀察和習題練習,加深學生對物質溶解性的理解,并培養其觀察、記錄和分析的能力。(四)活動二:學習長度測量方法(約15分鐘)教師活動:- 復習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和測量方法(直接測量、間接測量)。- 展示直尺和卷尺,講解使用方法,強調測量時的注意事項(如讀數方法、避免誤差等)。- 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測量課桌的長、寬、高,并記錄數據。學生活動:- 使用直尺和卷尺測量課桌的長、寬、高,并記錄數據。- 討論并分享測量結果,比較不同小組的測量誤差。習題設計:填空題:1. 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有_____、_____、_____等。2. 使用直尺測量時,眼睛應與尺面保持_____,以減小讀數誤差。選擇題:3. 在進行長度測量時,以下哪個行為是不正確的?( )A. 測量前檢查尺子是否有損壞B. 尺子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C.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不垂直D. 記錄數據時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和習題練習,讓學生掌握長度測量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五)活動三:探索聲音的傳播(約15分鐘)教師活動:- 提問:“我們平時是怎么聽到聲音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引導學生思考聲音傳播的原理。- 準備兩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瓶子(細而高、粗而矮),并分別裝上相同量的水。- 使用音樂播放設備播放音頻文件,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聲音,然后分別將兩個瓶子放在耳邊,觀察并比較聲音的變化。- 引導學生討論并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學生活動:- 聆聽音樂播放設備發出的聲音,注意感受聲音的特點。- 分別將兩個瓶子放在耳邊,觀察并記錄聲音的變化。- 小組討論并嘗試解釋聲音在不同形狀瓶子中傳播時的變化原因。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聲音傳播的過程,并嘗試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培養其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六)總結與反饋(約10分鐘)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物質溶解性、長度測量方法和聲音傳播的相關知識。- 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學習或探索?”- 展示習題設計的答案,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反饋。學生活動:- 認真回顧并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和疑問。- 認真聽講教師的點評和反饋,并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效果。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與反饋環節,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七)拓展延伸與課后作業(約5分鐘)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思考:“除了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外,你還知道哪些與科學有關的知識或現象?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 布置課后作業:“回家后,請你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科學小實驗或科學現象進行研究。你可以查找資料、觀看視頻或進行實驗來探索其中的奧秘。下次課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研究成果。”學生活動:- 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如“月亮的圓缺變化”、“磁鐵的吸引作用”等。- 認真記錄課后作業的要求,并計劃如何完成這項任務。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環節,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索欲;通過課后作業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分享交流做好準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