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走進科學》第1課《小小科學家》教學設計(蘇教版2024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目標)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探索自然的熱情。-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和探究。2. 知識與技能:- 認識科學家的職業和相關工作,了解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 通過滾小球實驗,理解坡度與小球滾動距離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3.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和記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 學會團隊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任務,提升溝通協調能力。4. 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數據,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學準備- 實驗材料:帶有凹槽的可調節坡度大小的軌道、鋼珠(或玻璃球)、絨布、紅藍水彩筆、記錄本等。- 多媒體課件:包含科學家工作場景的圖片、視頻以及滾小球實驗演示動畫。- 分組標簽和器材分配表,確保每個小組都能順利進行實驗。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認識科學家,激發興趣(約5分鐘)教師活動:- 出示科學家工作場景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你們知道這些人在做什么嗎?他們有什么共同的名字?”- 揭示答案:“他們都是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板書課題《小小科學家》。學生活動:- 觀看圖片或視頻,認真傾聽教師提問,并嘗試回答。- 對科學家的職業產生初步認識和興趣。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展示和科學家的介紹,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為后續學習奠定情感基礎。(二)創設情境,動手實驗(約20分鐘)教師活動:- 引出滾小球實驗:“今天,我們也要像科學家一樣,通過動手實驗來探索一個有趣的科學現象——坡度與小球滾動距離的關系。”- 展示實驗材料,講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首先,我們要用帶有凹槽的軌道搭建一個滑梯,然后調整坡度大小,讓小球從滑梯上滾下,并記錄小球滾動的距離。”學生活動:- 分組領取實驗材料,按照教師指導搭建滑梯和調整坡度。- 進行滾小球實驗,記錄不同坡度下小球滾動的距離。- 小組內討論實驗結果,嘗試解釋坡度與小球滾動距離之間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其觀察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激發其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三)分享交流,歸納總結(約15分鐘)教師活動:- 組織學生分享實驗過程和發現:“哪個小組愿意先來分享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和發現?”-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坡度與小球滾動距離之間的關系:“通過大家的實驗和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活動:- 積極舉手發言,分享自己小組的實驗過程和發現。- 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分享,并思考如何歸納總結實驗結論。設計意圖:通過分享交流,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培養其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通過歸納總結實驗結論,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四)科學探究方法學習(約10分鐘)教師活動:- 講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究時,通常會遵循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和得出結論等步驟。今天我們也嘗試了一下其中的幾個步驟。”- 引導學生回顧滾小球實驗的過程:“你們能不能說說我們在做這個實驗時都用了哪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活動:- 認真聽講,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回顧滾小球實驗的過程,嘗試將其實驗步驟與科學探究方法相對應。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了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培養其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五)拓展延伸,激發潛能(約5分鐘)教師活動:- 介紹更多與科學相關的活動:“除了我們今天做的滾小球實驗外,還有很多有趣的科學活動等著我們去探索。比如制作簡易望遠鏡觀察星空、種植植物觀察生長過程等等。”-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同學們,你們也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哦!只要你們對科學充滿好奇和熱情,勇于嘗試和探索就一定能發現大自然的奧秘。”學生活動:- 認真聆聽教師的介紹和鼓勵。- 思考自己感興趣的科學活動并表達參與意愿(六)習題設計與課堂反饋(約10分鐘)教師活動:1. 設計趣味習題:為了鞏固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既有趣又能考察知識點的習題。例如:- 判斷題:坡度越大,小球滾動的距離一定越遠嗎?( )- 選擇題:在科學實驗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 )A.直接動手做實驗 B.提出問題 C.得出結論- 簡答題:請描述你在滾小球實驗中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現象,并嘗試解釋它可能的原因。2. 課堂反饋:邀請學生逐一回答或小組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回答有誤的學生,耐心引導其找出錯誤并糾正。學生活動:- 學生獨立或小組討論后,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習題。- 認真傾聽同學和教師的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習題設計,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檢驗其學習成效。課堂反饋環節則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教學提供依據。(七)總結回顧,布置作業(約5分鐘)教師活動:1. 總結回顧:引導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的定義、滾小球實驗的過程和結論、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等。強調科學探索的重要性和樂趣。2. 布置作業:為了延續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精神,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 動手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書本、紙盒等)搭建一個簡單的滑梯,并嘗試改變坡度觀察小球滾動的變化,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思考作業: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與坡度有關?嘗試舉例說明并簡單解釋其原理。學生活動:- 認真傾聽教師的總結回顧,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 記錄并理解作業要求,準備回家后完成。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回顧,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加深記憶。布置動手和思考作業,旨在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培養其持續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家、動手做滾小球實驗、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環節,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也應注意到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記錄不詳細等問題,需在后續教學中加強指導和訓練。此外,還應進一步拓展科學探究的內容和形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