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學重點】宋中央集權的加強;【教學難點】宋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引導學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兩宋與遼夏金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的性質及影響的認識、評價王安石變法等問題,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問題的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引導學生運用地圖,了解“北宋、遼、西夏對峙”與“南宋、金、西夏對峙”的相對空間位置和朝代更迭,并以此為基礎,了解北宋邊防壓力的表現以及出現財政危機的原因。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等實證材料,梳理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變遷的趨勢。4.歷史解釋:將王安石變法置于具體的時空下,基于史料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5.家國情懷:通過對王安石變法改革精神的學習,認識士大夫救國民國家于危難之間的勇氣和信念,激發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教學過程】視頻導入:設問:神宗為何不快意?宋神宗也是宋朝歷史上有理想抱負,想要再造漢唐盛世一位皇帝,那么他的夢想實現了嗎?讓我們一起通過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的學習,了解兩宋王朝政治軍事的新變化。神宗為何不快意?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歷史背景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吸取唐末以來的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2、集權措施預習檢測:同學們根據預習內容,完善下表。收歸 地方 權力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長官,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奪其權(行政)】 2.設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賦稅大部分上交朝廷【制錢谷(財政)】 3.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守內鎮外定期換駐地【收精兵(軍政)】分散 機構 權力 中 央 1.分割宰相權力(行政、軍政、財政); 2.行政軍政財政又再次分權:增設副相、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下設三司;以臺諫監察宰相。地 方 1、設“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 2、州一級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崇文 抑武 1、制定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2、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3、歷史影響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狀》材料: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材料:今上下內外,皆先有法以待之,是法之密也。(然而)人之才不獲盡,人之志不獲伸,昏然俯首一聽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風俗日壞。——葉適《水心別集》卷10根據材料,閱讀課本內容,回答:宋初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宋初的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防止內部動亂,維護政治穩定。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自宋代以來,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分裂割據局面。但是,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神宗為何不快意?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澶淵之盟: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南下,打敗北宋。北宋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宋夏和議:1044年,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是為“慶歷和議”。內容包括: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如何評價這種“換來的和平”?材料:“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澶淵之盟”訂立后……茶馬互市,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中華文明地圖》材料:這個史稱“澶淵之盟”的討價還價,給雙方換來了120年的和平。北宋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文化繁榮,也要拜這和平所賜。和平,對各族人民都好。……澶淵之盟第二年,黨項人也來要錢了……大宋對于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真宗皇帝決定還是花錢買。——易中天《中華史—大宋革新》【討論】北宋為什么用錢財換取和平?學生激烈的討論過后,會相應的得出以下結論:不可取:北宋作為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簽訂和議,每年付出一大筆錢財,是一種屈辱的行為。可取:北宋軍事積弱,“以錢財換和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面臨的困境。和約簽訂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經濟損失有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真誠對待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民族交融。教師總結:和平是刻在我們血液里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和平我們也不畏懼戰爭。在當時的宋朝,兩宋同遼、西夏和金是兄弟民族關系,他們有戰有和,以和為主,和平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他們都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以錢財換和平換來的只是一時的和平,想要永久的和平還得國家強大,軍備強盛。在近代和現代的中國,“以錢財換和平”的命題是不成立的,中華民族的主權和利益是不容他國侵犯的。2、財政危機(1)養兵: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2)養官: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官僚隊伍不斷膨脹。神宗的夢想實現了嗎?王安石變法1、背景(1)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慶歷新政”是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結果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而失敗。(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變法內容:變法涉及農業、商業、水利、賦稅、基層管理、軍事訓練、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富國之法: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強兵之法:對農民進行編制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以青苗法為例,根據材料分析王安石變法實際推行效果如何?材料:熙寧六年,政府收入292萬貫。元豐六年,發放的青苗錢是1003多萬貫,收回1396萬多貫,收取利息近400萬貫。——《宋史紀事本末》卷37材料:如州縣以多散為功,有錢者不愿借而勒借。患無錢者不易償,因而不許借。出入之際,吏緣為奸,法不能禁。——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在青苗法制定和公布之后,決定先在京東、淮南和河北三路試行,……。但事實卻是,在上述三路試行并沒有多久,尚未成次第,亦即尚未取得多少成績和經驗,其他諸路卻也相繼派去了提舉官,要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了。——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3、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得出王安石變法的影響積極: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局限: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4、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來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2)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3)改革涉及面廣,頭緒過多,且推行操之過急。(4)根本原因:變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領導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生產關系,只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我們現如今也正處于一個改革的時代,那么我們在改革的時候,最需要注重哪些問題?(1)改革要認清形勢,分析矛盾,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2)改革必須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廣泛群眾基礎;(3)改革必須把握好時機,堅決徹底,尤其需講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驟;(4)改革需要有長遠的計劃和目標,不可操之過急;(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當……教師總結:我們現在改革必須致力于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不畏艱難險阻,同學們都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未來各行各業的棟梁,中國正在進行改革,未來還將繼續改革,希望同學們能夠繼承和發揚這些士大夫救國民國家于危難之間的勇氣和信念的優秀品質。北宋兩次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相繼宣告失敗,北宋的結局如何?對的,北宋走上了大多數封建王朝的老路:滅亡。1127年,北宋被東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最終是否完成了收復北方的壯舉。請同學們閱讀書本,一探究竟。神宗的遺憾:南宋偏安1、靖康之變及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滅,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紹興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岳飛被南宋朝廷殺害。3、偏安一隅:南宋統治穩定后,將都城定在臨安。宋金之間仍然時有戰爭發生,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格局。五、課后總結宋初的政治、軍事制度建設出現了與前代不同的一些新變化。一方面對宋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混戰不休的局面,對此后元明清三代大一統局面的實現和鞏固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宋代中期以后的社會發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這種影響貫穿整個兩宋的發展過程,包括此后變法的失敗和邊疆危機的加深都與之有著深刻的聯系。【板書設計】【布置作業】繪制本課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