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二單元《第13課·清朝前期的鼎盛與危機》 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結合課標要求中的行為動詞和教材內容來看,課標在識記層面,要求學生了解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理解層面,要求學生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應用層面,要求學生認識到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發展、世界局勢變化下中國社會受到的影響與面臨的危機。通過教師建構問題鏈、進行史料分析、展示歷史圖片以及學生分析史料等,能夠達到三個層面的要求。二、教材分析本課為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中的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本單元重點論述明清兩代朝代更迭;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明清時期中國版圖的奠定;明清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各類因素影響下中國的鼎盛與危機等。本課主要論述自清軍入關以后康雍乾三朝君主專制的加強,以及君主專制強化、世界局勢變化背景下中國面臨的鼎盛與危機。本課上承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下啟明清之際經濟與文化的新變化。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認清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的關系,聚焦康雍乾三朝君主專制強化的政策,明晰清朝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作用,感悟鼎世界背景下盛之下暗藏的危機。 本課共分三個子目:“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疆域的奠定”“統治危機的初顯”。第一子目主要講述清初君主專制的強化過程,包括奏折制度的發展、軍機處的設立等;第二子目主要講述清朝在邊疆的和戰與治理、奠定中國版圖的意;第三子目主要講述康乾盛世背后的社會矛盾以及世界局勢變化下的外部危機,為近代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危局埋下伏筆。第一子目所述君主專制的強化是第二、三子目疆域奠定、危機初顯的背景,三個子目總體上構成了鼎盛與危機的背景原因、辯證關系,內涵豐富。三、學情分析1、已知: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20課“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兩課內容與本課有一定相似性。初中教材主要闡釋了邊疆鞏固、邊疆管理、君主專制強化、社會矛盾加劇等一系列具體史實,學生已對基本史實有所認識,因此本課教學應注重回顧所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鼎盛與危機的辯證關系,培育獨立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 2、想知:學生更愿意了解為什么鼎盛與危機在清朝前中期共存,通過利用史料分析國內的變化與世界的變化,可以得出合理解釋。 3、未知:部分學生對奏折制度、軍機處的具體作用尚不清楚,對鼎盛下暗藏的的危機了解有所欠缺。 4、能知: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體系,通過教師建構問題鏈,創設情境,學生能夠對清前中期君主專制強化;邊疆鞏固與管理;社會矛盾加深;社會危機初顯等史實形成系統的認識。四、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及材料分析,掌握奏折制度的演變和作用、軍機處設立的原因和特點,了解清朝前中期君主專制的強化。(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2、通過梳理教材和材料分析,了解清朝前中期疆域的鞏固、邊疆的治理,認識清朝時期中國現代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展示地圖、繪圖、影片等,學生了解不同類型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4、通過教師講授及學生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形成對君主專制強化達到頂峰的背景下,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達到頂峰的原因與特點,鼎盛下暗藏的國內外危機,認識到鼎盛與危機共存的歷史邏輯。(唯物史觀、歷史解釋)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 國家版圖的奠定。 【確立依據】“依標托本”,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標要求和本課相關內容的初高中教材分析,以及學情分析等,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君主專制的強化;國家版圖的奠定。 【突破方法】根據學情分析及教材內容等確立教學難點,并嘗試通過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問題鏈進行突破。六、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 設計 【問題一】 奏折制度如何加強君主權力? 【資源呈現】 按照奏折寫作的順序(自右向左),以及上奏時間、奏折作者、奏折內容、皇帝批紅等部分分析康熙朝奏折的特點,激趣起思。 【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早期的具體的奏折,學生了解早期奏折的地位、特點、作用等,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教師講解,結合視頻,認識早期奏折具有私人信件性質,并非正式政府文書,僅在小范圍內使用,具有較高的秘密性和安全性。新課講授 【問題一】 奏折制度如何加強君主權力? 【資源呈現】 分析明朝及清前期政府公文傳遞正式的題奏制度的內容及隱患,進而引出秘密奏折的公開化、規范化,對政府公務的正式干預。在奏折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君主專制得到了大大的強化。雍正朝奏折使用頻率大大提高,乾隆朝奏折的地位得到確立。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題奏制度與奏折制度,介紹奏折的發展歷程。學生了解奏折能夠干預政務的基礎條件,理解“君主專制強化”的具體表現。 【資源呈現】 結合紫禁城地圖,加深對軍機處值房位置意義的理解,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師講授,引導學生總結軍機處的特點;介紹有清一代文字獄強化的原因和表現,引導學生分析文字獄的具體事例,理解文字獄的不合理性。 【設計意圖】 通過文字材料結合歷史地圖,培養學生建立分析歷史材料,建立歷史聯系、深入思考歷史現象的能力。 分析材料,了解雍正朝使用奏折的頻率提高;了解題奏制度需要經過六部、內閣的審閱,不利于信息保密和皇帝施政。奏折制度的規范化使皇帝能夠直接與大臣交流,甚至直接給具體的大臣下達命令(廷寄)。君主專制強化。乾隆朝奏折制度的地位得到強化和確定。 觀察地圖,結合教材,了解軍機處成立的直接原因是雍正帝為繞過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西北軍務,軍機處的人員多為低階大臣兼任,且有官無吏;值班房位置接近養心殿,而隆宗門阻隔皇宮內院與外朝,體現出軍機處的效率高、保密性;分析材料,理解文字獄捕風捉影的不合理性。【問題二】 如何理解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探究】 從電影《末代皇帝》片段中提取出那些歷史信息?思考這些內容是否符合歷史真實? 【資源呈現】 引導學生觀看電影片段和現存藏傳佛教寺廟,提取歷史信息,如藏傳佛教地位、慈溪死前的房間裝飾、溥儀入宮時間等等,引導學生思考影片其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介紹藏傳佛教起著鏈接滿洲與蒙古精神紐帶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觀看歷史題材影片,提高分析辨別能力,引出藏傳佛教在精神領域加強統治的作用。 【資源呈現】 分析材料,引導學生了解清平定準噶爾并非為擴大疆土,二是出于戰略防御的目的,且清朝統治以滿蒙聯盟為基礎,新疆在地緣戰略上有保衛蒙古的作用;通過對比乾隆對準噶爾的態度和對哈薩克斯坦歸附的態度,引導學生了解清廷在蒙古族融入中華中的重要作用。 【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材料,進行史料對比,了解平定準噶爾的意義。 【資源呈現】 引導學生觀察清朝地圖,介紹其與現代中國版圖的關系;通過引用左宗棠的話語,對清朝西北、西南用兵事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地圖,分析后人左宗棠對鞏固新疆地區的評價,總結加強對新疆、西藏統治意義。 【資源呈現】 對比大致處于同一時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尼布楚條約,了解尼布楚條約的意義。 【設計意圖】 引入近代史中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概念,通過中外對比,引起學生思考。 【資源呈現】 介紹清廷對臺灣的統治,引導學生理解鄭氏集團曾獲南明政權授爵,收回臺灣具有統治合法性的意義。 【設計意圖】 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結】 觀看影片。結合教師講授,認識清廷對藏傳佛教是庇佑而非宣傳,清朝為宣揚統治合法性,盡力學習漢文化,影視作品存在大量藝術加工成分。 了解藏傳佛教的意義,了解清朝加強對西藏地區統治得到手段,理解藏傳佛教是清廷維系與蒙古關系的精神紐帶。 認識清朝平定準噶爾并不是為了擴大疆土,而是出于戰略防御——保衛蒙古。且準噶爾屬蒙古之一部,在清廷看來屬于“中國”,在促進民族交融中發揮作用。 了解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意義。 了解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認識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和意義,深入思考這一時期世界的變化。 了解清廷統治臺灣的歷史,理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同一臺灣對清廷統治合法性的意義。【資源呈現】 對比盛世滋生圖和白蓮教起義,介紹隆宗門上的箭鏃,引導學生理解清朝盛世之下民族矛盾、人地矛盾、社會矛盾的加劇。 【設計意圖】 通過盛世與危機的對比,了解盛世與危機并存的特點;通過白蓮教起義了解清朝人地矛盾尖銳引起的內憂。 介紹廣州十三行;引導學生完成問題探究,了解清朝新的,來自于海洋的外患。 【設計意圖】 通過梳理教材,完成分類游戲,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和戰與管理等方面了解清前中期邊疆的鞏固和管理。 了解清朝鼎盛的同時亦有危機并存,內部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了解清朝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響,了解清朝統治者的自高自傲導致落后于世界;理解清朝鼎盛時期通過用兵解決了陸上邊患,但歷史的發展潮流引發的外患將來自于海洋。板書設計本課板書設計構建了君主專制強化與清王朝的鼎盛、危機之間的邏輯關聯。八、教學評價(一)對應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及“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相關要求,將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及掌握情況劃分為四個層次。 1.第一層次:能夠認識清朝前中期君主專制的表現與原因,簡述清朝對邊疆的鞏固與治理、清朝內部的統治危機、外部環境變動下清朝的相對落后。 2.第二層次:能夠從特定時空的背景下分析清朝鼎盛與危機共存的表現、原因,辯證認識康乾盛世。 3.第三層次:能夠了解不同史料的類型及價值,掌握搜集材料的渠道、分析材料的方法。 4.第四層次: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分析清朝中國社會的新變化,對清朝鼎盛與危機并存的局面提出自己的解釋。通過對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的探究,認識到清前期的盛世局面既有促進繁榮的一面又有帶來危機的一面。理解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涵育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意識。(二)對應教學重點的作業設計本課作業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聯,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寫一篇小論文,闡明論題、論據及內在邏輯。 13課·課后作業姓名:班級:教師評語: 題目:結合本課所學知識,也可補充材料,繼續完成本課任務,提取以下時間線中的幾個材料(最少兩個),分析清朝時期中國社會的新變化。(要求:自擬論題,史論結合,邏輯合理) 答題區: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