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一、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單元主題:《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第一課,上承第四單元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君主專制的強化,下啟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融入工業文明。自此,“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和“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成為中國近代史的兩條主線。三、設計思路: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重組與整合,把鴉片戰爭放到歷史的縱深,從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就已經孕育著中英兩大文明的沖突,其大歷史的背景是兩大變局:英國經歷工業革命,新興的工業文明走向成熟,而同期的中國經歷康乾盛世,成熟農業文明由盛轉衰。從長時段分析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篩選典型史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編排“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驅動方式推進,每一個學習任務有史料、有情景、有問題、有任務,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戰爭過程略去,將兩次鴉片戰爭的條約內容、影響放在一起講;“戰敗后的覺醒”是重新整合的一個子目,加入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官員覺醒掀起了洋務運動,巧妙地為下節課做好鋪墊,打通單課與單課間的聯系,回應單元主題。四、授課年級:高一年級五、學情分析: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爭、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將基礎知識講的非常詳細,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高中教材增加了開眼看世界內容,教師應注重初高中教材銜接,將重點放在核心素養的落實上。六、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以唯物史觀透視當時的世界形勢,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全球化進程中,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匯與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從而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時空觀念:把歷史的縱深拉長,從長時段、大視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將馬嘎爾尼使華和鴉片貿易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條件下,使學生理解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透視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實力消長的變化和沖突的延續。另外歷史地圖也承載了培育學生歷史時空觀的任務。3.史料實證:用足教材中的功能性輔助欄目,如:史料閱讀、問題探究、學習拓展等。《廣東軍務記》為學生學習三元里抗英、英軍的侵略等提供了最直觀、最原始的實證史料;除此之外,還可篩選一些典型史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4.歷史解釋:課后問題探究要求學生依據史料“分析清政府拒絕修約的合理性”,這其實是要求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史料為依據,理解為基礎,理性分析,客觀評判。這就是歷史解釋素養的要求。5.家國情懷:通過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民眾的自發抵抗,體會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和國家意識;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一批開明士大夫開始覺醒開眼看世界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進一步覺醒的清朝官員掀起洋務運動,證明偉大的中國人民尋求強國御侮的步伐從未停止,七、教學重點: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形勢、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和影響教學難點:戰敗后的覺醒八、教學方法:主題引領、情景教學、問題導向、任務驅動、史料研習。九、教學過程:大單元導入:同學們好,兩次鴉片戰爭是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從鴉片戰爭講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階段特征是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PPT展示結構圖)一方面兩次鴉片戰爭以及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等使中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另一方面伴隨著民族危機和清朝統治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社會各階層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探索,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設計意圖:以大單元視角導入,俯瞰單元全貌。)本節課的內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二、兩次鴉片戰爭;三、戰敗后的覺醒。(設計意圖:聚焦關鍵要目讓學生更加專注。)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一)西方殖民主義東來中英兩個國家最初的碰撞是在1793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這兒有兩張禮單,第一張是英國人送給乾隆皇帝的,第二張是乾隆皇帝回贈英國人的(PPT展示史料)。同學們觀察這兩張禮單中的禮品有何特點呢?表明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生:禮品展示出此時英國已進入工業時代,而中國依然處于農耕時代。表明了工業革命后英國生產力迅速發展,而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師:但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馬戛爾尼此行的真正使命是希望能夠開放自由貿易,乾隆皇帝同意了嗎?(設計意圖:通過兩張禮單情景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中英雙方的不同和差距。)生:沒有,他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PPT展示史料)拒絕了馬戛爾尼的要求,并傲慢的要求對方行雙膝下跪之禮。1816年英國政府再次派遣使團來華被嘉慶皇帝被驅逐。1840年一場戰爭爆發了。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2分鐘時間完成學習任務一:繪制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對比表。預設學生應該能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綜合實力等方面說出。師:同學們試想,在這種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一旦發生戰爭,會有怎樣的結局呢?(設計意圖:以任務驅動引領學生探究,充分落實時空觀念,使學生回到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時空中。)老師再補充一幅1840年前的中國與世界形勢圖(見PPT),此時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在美洲、非洲奪取殖民地的同時,把目標對準了亞洲;法國從越南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俄國勢力從北方威脅中國,美國也開始參與對華活動中,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而清政府對這一切渾然不覺。(設計意圖:地圖更加生動、形象,能落實時空觀)(二)可恥的鴉片貿易(PPT展示史料)請大家從這段材料分析鴉片戰爭前正當中英貿易如何呢?從數據可知在正當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有利的貿易順差,出口>進口,即出超的地位。而英國處于不利的貿易逆差,出口<進口,即入超的地位。因此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輸入了罪惡的鴉片。鴉片是毒品,早在乾隆時期就禁止進口,所以鴉片走私是非法的。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7頁可知英商從鴉片走私中獲得了巨額的利潤,因此不顧清廷禁令更加瘋狂的向中國輸入鴉片。如圖:這是英國走私鴉片的飛剪船和它在印度的鴉片倉庫。(設計意圖:史料研習,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用足教材,)(三)虎門銷煙其實,在英國國內是禁吸鴉片的,(PPT展示史料)從教材第98頁的史料閱讀可知:英國人自己非常清楚鴉片的危害以及販賣鴉片的無恥。當鴉片大量涌入中國時,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痛斥鴉片泛濫的危害:“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之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從1839年6月3日開始,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將收繳的237萬斤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無愧于我們的民族英雄,范文瀾先生贊揚道:“虎門銷煙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決性。”英國用毒品毒害中國人、賺中國人的錢,是不道德的。(設計意圖:使學生產生共情,牢記民族英雄,遠離毒品。)惱羞成怒的英國發動了戰爭。請同學們結合前面所學以及巴麥尊這段講話的關鍵詞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生: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而林則徐虎門銷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師:說明這場戰爭具有必然性,遲早要發生。(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二、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組織了抵抗,從教材第101頁學習拓展資料(見PPT)可知廣州三元里人民更是 “富者捐資,貧者出力” “各處設伏,奮呼攻打,晝夜不息”打得英軍“不敢出入”,生:表明了英雄的三元里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偉大品質。(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英雄的中國人民奮死抵抗的的不屈精神。)然而落后的封建主義終究敵不過先進的資本主義。戰爭結局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4年后,戰火又起。思考為何戰火又起呢?生: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向清政府提出修約。修約遭拒后,英法分別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發動了戰爭。師:因此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的這場戰爭的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師: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民眾有沒有抵抗呢?看教材99頁歷史縱橫。生:侵略軍所到之處都有民眾的自發反抗。所以恩格斯說:“這是一場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人民戰爭。”(設計意圖:感受偉大的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屈服)接下來我們完成學習任務二: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2分鐘時間精讀第二子目來探究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溫馨提示:大家可以通過梳理解讀條約內容、分析危害來探究這個問題。預設學生會答出:《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等;《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使英、法、美三國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通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更為甚者,鴉片搖身一變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此外,俄國趁機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在這些條款中,割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放通商口岸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巨額賠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綜上所述,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的影響就是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師總結影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梳理條約內容及危害,使學生真切感受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三、戰敗后的覺醒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者在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為先進的中國人推開了一扇觀察與了解世界的窗戶,他們作出思考并提出主張。接下來我們完成學習任務三:探究戰敗后各個階層的反應(多角度分析)師:先來看官員士大夫階層:生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織譯員、廣泛搜集西洋情報,匯譯成《四洲志》,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生2:林則徐被貶后,把《四洲志》交給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此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整本書體現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生3:徐繼畬編寫了《瀛寰志略》,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師小結:同學們覺得戰敗后這些先進的官員士大夫階層覺醒了嗎?生:開始覺醒,主張向西方學習。師:再來看戰后最高統治者覺醒了嗎?(PPT展示史料)生:從這段材料可看出戰敗后清朝最高統治者并沒有覺醒,依然封閉、腐朽。道光皇帝甚至仍然不知道英國位于何方。師:這聽起來著實荒唐可笑,但我們卻根本笑不出來。師:那么整個社會覺醒了嗎?(PPT展示史料)生:從材料中 “仍復恬嬉”、“雨過忘雷”、“絕口不提”等關鍵詞中體會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人普遍沒有覺醒。師:所以魏源、徐繼畬等先進人士的思考與主張影響的范圍很有限,更多的清人在這場戰爭中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落后,更未意識到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野心,反而仍就以自欺欺人的態度繼續生活在傳統中。(設計意圖:從官員士大夫、最高統治者、整個社會三個視角分析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反思,感受開明士大夫敢于面對現實、沖破藩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使學生認識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人普遍沒有覺醒,開明士大夫甚至被視為異類、遭到鄙視。同時也認識到開明士大夫對西方的學習局限在器物層面并且沒有付諸實踐。)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后,清人終于覺醒了,(PPT展示史料)李鴻章認識到對手是“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于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高舉“自強、“求富”掀起一場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可見,偉大的中國人民尋求強國御侮的步伐從未停止。(設計意圖: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十、教學總結:最后,我們對本節課做一總結:(PPT展示結構圖)鴉片戰爭前夕,19世紀中期的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工業革命后,歐美殖民主義國家不斷向外擴張,而清政府對世界形勢的變化渾然不覺,依然自大、封閉、愚昧、固守封建統治,沖突在這種差距中慢慢凸顯出來。為了利益,英國等殖民主義國家最終發動了侵略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均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義終究無法對抗先進的資本主義,戰爭以殘酷的事實暴露了制度的差距。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一批開明士大夫開始覺醒,開眼看世界。如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提出一系列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進一步覺醒的清朝官員將主張付諸于實踐,掀起一場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那么地主階級洋務派的這場救亡圖存的探索會成功嗎?我們下節課學習完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后便會知道。今天的作業是畫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同學們再見!(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總結本課,并巧妙地為下節課作鋪墊。使得單課與單課間融會貫通,從而回應整個單元主題。)十一、課后作業:畫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