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音色——五彩斑斕的調色板(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高中音樂鑒賞教材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通過欣賞嗩吶曲《百鳥朝鳳》、二胡曲《空山鳥語》,感受、體驗作品的音樂特點和藝術風格,認識音色在作品中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作用。 2.藝術表現:以不同的音色模仿學唱《百鳥朝鳳》主題旋律,對音色形成一定的感知力和辨別力,增強藝術表現水平和表達自信。 3.文化理解: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形式及風格所反映的地域、文化、時代等方面的差異,認識中國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愿意學習、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音樂作品中音色在情感表達、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教學難點: 音樂作品中音色是如何進行情感表達、形象塑造的。教學過程導入 (一)聆聽中國鋼琴曲《百鳥朝鳳》,感受旋律的風格特點。 (二)引入課題:這是一段明朗優美的旋律,充滿了質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這首作品的名字叫做《百鳥朝鳳》,《百鳥朝鳳》原是一首流行于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嗩吶名曲。樂曲以熱鬧歡快的曲調,描摹了百鳥和鳴之聲,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歌頌。1973年,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將它改編成鋼琴曲。鋼琴曲《百鳥朝鳳》在傳承民樂曲的音調、意境等方面的基礎上,結合鋼琴音域寬廣、和聲豐富的表現力,進行藝術創新,給聽眾帶來了新的聽覺體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鋼琴的音色中初步感知中國作品《百鳥朝鳳》旋律風格特點,以此引出作品的基本介紹,為下一步的對比欣賞做鋪墊。 嗩吶曲《百鳥朝鳳》 (一)對比欣賞嗩吶曲《百鳥朝鳳》主題旋律部分,感受嗩吶的音色特點、藝術表現力及演奏場合。 聆聽音樂片段,思考:嗩吶具有怎樣的音響特色及藝術表現力? 師生交流——嗩吶的聲音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尤以表現熱烈歡騰和雄偉壯闊的場面見長,因而成為我國民間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及民間禮俗儀式中的特色樂器。 (二)模唱(教師)《百鳥朝鳳》主題旋律,感受、理解樂曲的創作方式及風格特點。 師生交流——《百鳥朝鳳》的主題旋律借用了流傳于魯西南和河南等地的民間器樂曲牌《抬花轎》的曲調,并采用夾花變奏的手法,及滑音、顫音等裝飾性元素,不僅使樂曲顯得更加輕松活潑,還突出了濃郁的北方地域色彩,充滿了生活情趣。 (三)模仿學唱(學生)《百鳥朝鳳》主題旋律 以鋼琴、嗩吶兩種不同的音色模唱主題旋律 (四)欣賞嗩吶曲《百鳥朝鳳》(視頻)“鳥鳴”片段,感受嗩吶豐富的音色及模仿能力。 1.欣賞演奏視頻,思考:嗩吶形象生動地模擬了哪些鳥鳴聲?是如何模擬的? 師生交流——這個片段充分展示出嗩吶特有的吹奏技巧和音響特色,生動地模擬出各種飛禽啼鳴,而民族管弦樂隊則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為伴奏,加強了音樂性,一唱一和幻化出百鳥齊鳴的熱鬧場面。 2.觀看視頻,了解嗩吶的部分演奏技巧,感受不同的音色效果。 嗩吶演奏技巧介紹:各種吐音、顫音、滑音、花舌、循環換氣法等。 3.復聽樂曲“布谷鳥”和“秋蟬”片段,嘗試辨別其聲音及演奏技巧。 聆聽兩個音樂片段,嘗試辨別它們具體模仿的是什么聲音,以及使用的演奏技巧。 師生交流——這兩個片段分別模仿的是布谷鳥和秋蟬,其中運用了嗩吶的滑音和泛音技巧模擬了布谷鳥濃重的喉音,而秋蟬的鳴叫則使用了花舌技巧。 (五)小結:音色與繪畫中的色彩同義,指個別樂器或嗓音的音質,也可指各種樂器或各種嗓音合在一起的音質,如樂隊音色。在音樂作品中,音色與其他要素相結合,共同渲染音樂氣氛,描繪音樂情景,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嗩吶曲《百鳥朝鳳》通過樂器極具個性的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將象征著華夏先民美麗文化意象的鳳凰,以通俗化、地域化的生活場景生動展現出來,音樂形象的刻畫可謂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傳統曲目,在我國嗩吶音樂及民族音樂中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以嗩吶的音色進行對比欣賞,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嗩吶的音色特點及藝術表現力;接著教師范唱進一步帶領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方式及風格特點;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音色的模仿表現,強化對音色感知力、辨別力和藝術表達能力;爾后通過“鳥鳴”片段感受嗩吶豐富的音色及模仿能力,對嗩吶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聲音效果形成一定認識后,帶領學生復聽音樂片段,加深音色在音樂作品中形象塑造作用的理解。 二胡曲《空山鳥語》 (一)作品概況 二胡曲《空山鳥語》是劉天華受唐代詩人王維《鹿柴》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的啟發而創作的。作品以擬聲手法描繪了大自然鶯啼鳥囀、生機盎然的景象,表達了一種向往光明、樂觀向上的精神。 (二)欣賞二胡曲《空山鳥語》引子部分,感受二胡的音色特點、演奏技巧及其塑造的自然意境。 聆聽音樂片段,感受這樂曲引子部分營造了怎樣的畫面和意境? 師生交流——樂曲的引子部分有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主旋律音的八度重復,利用了二胡高低音區的音色變化,仿佛山谷那邊的回旋呼應(教師示奏),塑造了一個遼闊、深遠的“空山”景象。而裝飾音的運用,像是山谷中偶然出現的幾聲清脆的鳥鳴聲(教師示奏),配合力度與速度的微妙變化,制造出“鳥鳴林更幽”的自然意境。 (三)欣賞二胡曲《空山鳥語》(視頻)“鳥鳴”片段,感受演奏技巧的控制帶來音色的變化,及其所塑造的音樂形象。 觀看演奏視頻,思考:這段音樂展現了怎樣的場景及情緒?是如何進行表達的? 師生交流——這個樂段向我們展現了鳥兒爭相啼叫的歡樂景象,其中使用了大幅度滑音,滑音是中國樂器的特色演奏技巧之一,劉天華巧妙地將它用于模擬鳥鳴聲,配合二胡的內、外弦的音色和音高的對比(教師示奏),形象地塑造了鳥兒交錯對答、時遠時近的場景。另外,在這段音樂中,劉天華還首次將同音換指的演奏技巧運用在二胡上,比如曲譜中的三連音為同一音,分別由三指、二指、一指完成(教師示奏),聲音靈動活潑,成為樂曲中的點睛之筆。 (四)劉天華介紹:劉天華,江蘇江陰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卓越的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主要貢獻有:創立國樂改進社,組織進行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改良民族樂器和演奏法,包括二胡的材質、定弦及把位,極大程度地提高了二胡的音色、音量和演奏表現力,成為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同時,改進記譜法,形成一套較為科學、完善且能通用的記譜方法。這些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包括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等。 (五)小結:通過二胡曲《空山鳥語》,我們感受到作品是如何運用演奏技巧的控制及音色的變化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樂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機結合,充滿詩意,富有情趣。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作品基本概況入手,形成整體認知后,帶領學生從引子部分的音色及演奏技巧方面感知音色營造的“意境”;接著進一步感知由音色控制而塑造的“鳥鳴”形象,從而理解音色在該作品中具有的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 (一)結語:音色,猶如音響的調色筆,為我們描繪出五彩斑斕、變化萬千的音樂畫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音色帶來的獨特美感體驗。它不僅能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還能引發我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因而,不同的音色會用于表達不同的作品形象。同時,音色也是音樂表演者表現作品,以及音樂鑒賞者聆聽、感受、理解作品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布置作業:嘗試尋找某一音樂作品中音色的獨到運用,分析該作品是如何利用音色來塑造音樂形象或表達思想情感的,下節課進行課堂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