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的變奏1、 教學目標:1. 情感目標:感悟滲透在作品中大自然的魅力和濃濃的人文精神,并進一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2. 知識目標:專心聆聽《森林里的珞巴人》,感受清新明快的民歌風格,能聽出主要樂器的音色,能視唱并記住主要旋律,聽辨其重復之處,參與體驗。欣賞并跟唱《丹頂鶴的故事》,交流歌曲的感人之處。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分析能力、同學間相互合作能力2、 教學重難點:積極體驗歌曲的情感,理解音樂語言的特征了解旋律的重復等手法對強化音樂情感表達的作用3、 教學過程:(1) 導入師:同學們,這節課一開始我們先做個小游戲,老師拿出★,然后把它放到教室的任何一個角落,一會兒我們會請一個同學跟著大家的歌聲來尋找這個★,如果這個同學離這個★越近時,我們的音量就變大,反之就越小。(2) 感受與欣賞《森林的珞巴人》師:剛才我們的同學用歌聲的音量來告訴我們兩位同學★藏在了哪里。其實我們演唱的樂句是一首珞巴族民歌中的一句,那接下來請同學們聆聽這首民歌,注意剛才的旋律在歌曲中出現了幾次?課件PPT播放生:(回答)--------8次師:8次的旋律是否一樣?生:(回答)師:再次聆聽,思考歌詞是否和旋律一樣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如果有變化,在哪里?課件PPT播放總結:1-2相同,后6次結尾唱詞都一樣,屬于同頭合尾,襯詞一樣。師:下面我們請同學們再一次聆聽由這首作品改編的一首作品,名字叫做《森林里的珞巴人》,請同學們注意聽一聽,在這首新創編的作品里,和我們剛聆聽的又有何不同,它又添加了哪些元素? (課件PPT播放)師生總結:(略)再次完整聆聽這首作品,并依據演出的順序,完成教材P54的表格。師:聽完這首《森林里的珞巴人》,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種表演形式,這是珞巴族最古來的一種演唱形式,請同學們欣賞這段視頻,并能試著與《森林的珞巴人》比較一下,它們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處?課件PPT播放師:這首歌曲有幾十句,但最后一句都有一個“夾金甲”,這種演唱形式叫“夾依”。課件補充夾依的音樂知識。總結相似之處:①②③師:我們發現這兩首作品旋律都比較簡單,這往往是我國邊遠地區和一些文化比較閉塞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同時這種口傳心授的簡單旋律記載了珞巴族的文化和歷史。 課件PPT播放 介紹珞巴族《丹頂鶴的故事》師:接下來,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如果我們的同學都是作曲家的話,考慮一下,你會用怎樣的旋律、節奏、速度來表現這個故事?故事 簡介小組討論:①旋律②節奏③速度欣賞《丹頂鶴的故事》師:這是一個愛的故事,她向我們描繪了美麗動人的一幕,也用音樂歌頌那些奉獻者的感人事跡。讓我們帶著感情跟唱作品。4、 小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兩首表現愛綠、護綠的作品,流動的音符震撼了我們的心靈,大自然賦予了我們一個清新美麗的家園,讓我們共同來歌唱和珍惜身邊的每一片綠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