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音之樂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為主線,營造主題鮮明的古代音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掌握古代樂器分類法,聆聽塤、編鐘、古琴、簫等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經典代表作品,感受古風情韻,使之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和成就,啟迪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拓寬音樂視野,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二)理論依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能夠有意識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并能運用音樂術語進行描述,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因此,本課設計首先辨聽古代“八音”的音色,隨后聆聽塤、編鐘、古琴、簫等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經典代表作品,進一步鞏固古代八音中主要樂器的音色,并且感受和體驗古代音樂的風格特點,在分析作品時通過視唱主題,介紹民謠、詩歌等手段,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學背景(一)教學內容分析在中國古代,根據樂器制造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成金(鐘、镈、鐃)、石(磬)、土(塤、缶)、革(鼗、雷鼓)、絲(琴、瑟)、木(柷、敔)、匏(笙、芋)、竹(簫、篪)八類,即為“八音”,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八音之樂”就源于此。塤,我國古代吹奏樂器,最早的塤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發現,距今已有七千年,被稱為“人類樂器的始祖”。最早的塤只有一個音孔,后來逐漸發展為多孔,演奏時雙手捧塤,手指按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塤的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神秘、滄桑、哀婉,所以塤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哀郢》,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九章》中的第三章,所謂“哀郢”,即哀悼楚國郢都被秦國攻陷,楚懷王受辱于秦,百姓流離失所之事。趙良山在讀《哀郢》時,感覺塤十分適合表現屈原痛心疾首的心情,于是創作了塤曲《哀郢》。編鐘,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高不同,按照曲譜敲打,可以奏出美妙的樂曲。《竹枝詞》,原是四川東部一種與音樂、舞蹈結合的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夔州時,在那里學習《竹枝詞》,并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余首歌詞,多寫當地風土人情和男女戀情,其中以這四句最為著名:“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琴,古代弦樂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是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撥弦樂器。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簫,單管豎吹,一般由竹子制成,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梅花三弄》,中國古曲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一首充滿了中國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全曲共10段,每段都有小標題,不同的琴譜名稱有出入。結構上采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故稱“三弄”。(二)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學生知道少量古代樂器和音樂作品,不知道樂器分類的方法,較少運用音樂鑒賞能力對樂器音色、音樂進行獨立表述、分析與判斷,也較少通過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聽辨法:教師播放音樂片段,學生聽辨《梅花三弄》主題旋律講授法:教師介紹樂器及作品內容。啟發法: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作品。(四)技術準備演示文稿(包含12個音頻片段、6個視頻片段、10個圖片、1個譜例)、鋼琴、音響、學案。(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學生知道一些古代樂器,但不了解八音分類,較少關注樂器音色與音樂作品內容之間的聯系,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樂器音色對音樂情緒的影響。樂器、音樂與相關文化之間的聯系學生較少探究,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通過《三字經》、著名詩篇《哀郢》、古詩《竹枝詞》、《琵琶行》等古代文化引導學生加深對八音之樂的理解。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中國古代八音音樂文化,感受社會生活對古代音樂的影響,體會古代音樂的風格和情感,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熱情。(2)過程與方法體驗:以古代八音分類法為主線,聆聽塤、編鐘、古琴、簫等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經典代表作品,感受古風情韻。探究:在欣賞音樂時,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綜合:視、聽、唱、議等多種體驗中,感受各樂器豐富的表現力。(三)知識與技能掌握古代八音分類法,能夠辨聽古代八音主要樂器的音色,能夠準確辨聽塤、編鐘、古琴、簫的音色。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知道古代八音分類法,能夠辨聽塤、編鐘、古琴、簫等樂器音色,了解八音與相關音樂文化。(二)教學難點能夠準確辨聽八音樂器音色。五、教學過程(一)導入1.教師播放視頻——電視劇《瑯琊榜》中演奏古琴的片段。學生思考:視頻中出現的樂器是什么?學生回答。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喜愛的古裝劇視頻片段,引出古代樂器——古琴,把學生引入中國古代生活,師生一起共同學習古代樂器。2.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古代樂器?學生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已知的古代樂器,將學生引入古代八音之樂的學習情境中。(二)新授課1.學習古代八音分類法。(1)教師介紹八音樂器分類法:根據樂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八類,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2)教師出示《三字經》對八音的描述: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學生齊讀《三字經》。(3)教師根據八音中的八類制作材料,出示每種材料的代表樂器圖片,同時播放樂器音色。設計意圖:通過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對八音樂器分類法加深印象。2.學習塤與《哀郢》(1)教師描述樂器的來源:古時候人們靠天吃飯,身邊的一切來源于自然,這件樂器也 是來源于土地。學生通過教師的描述判斷樂器。(2)教師播放視頻——介紹塤的知識。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塤的知識。(3)教師出示填空題塤是我國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亦稱陶塤。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發現這種吹奏樂器,距今七千年。學生閱讀并完成填空題。設計意圖:提高課堂實效性,采用填空題的方式快速回憶塤的知識。(3)教師出示著名詩人屈原的圖片,提問:屈原創作了哪些作品。學生回答。(4)教師播放視頻——屈原創作的詩篇《哀郢》。學生觀看視頻。教師講述《哀郢》作品內容以及由塤演奏的同名樂曲的創作背景。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品內容以及創作背景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為更好地欣賞《哀郢》做準備。(5)教師播放視頻——塤演奏《哀郢》。學生思考:作曲家為什么選擇塤這件樂器演奏《哀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塤的音色與音樂作品之間的聯系,體會塤音色的特殊性。4.學習編鐘與《竹枝詞》(1)教師出示編鐘的介紹。學生根據提示介紹編鐘。(2)教師提問:同學們能背出古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竹枝詞》嗎?學生背誦《竹枝詞》。(4)教師講解古詩《竹枝詞》的來源:劉禹錫在夔州任刺史期間,根據巴蜀民間歌謠《竹枝詞》的曲調寫十幾首歌詞,其中“楊柳青青江水平”這篇最為著名。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音樂作品與文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感受音樂藝術對古代文學的影響。(5)教師播放視頻——編鐘演奏《竹枝詞》。學生思考:編鐘上大小不同的鐘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樂器音色,并能夠對音色進行獨立的表述。3.學習琴、簫與《梅花三弄》(1)教師出示《琵琶行》詩句。學生在詩句中尋找兩件樂器:絲——琴;竹——簫。設計意圖:了解古代詩詞中的音樂文化,同時檢測學生對八音中絲、竹兩類材料代表樂器的掌握程度。(2)教師介紹琴和簫。(3)教師出示梅花圖片,講解《梅花三弄》的作品內容。(4)教師展示《梅花三弄》主題樂譜。學生隨鋼琴視唱旋律。設計意圖:熟悉作品主題旋律,為聆聽作品時對主題的分辨做準備。(5)教師播放視頻——琴簫合奏《梅花三弄》。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分辨主題旋律,并在主題第一次出現時用手指表示“1”,依此類推。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主題旋律的掌握程度,了解主題在作品中出現的次數,感受作品結構,為理解“三弄”的含義做準備。(6)教師提問:主題在作品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學生回答。教師出示作品段落結構,講解“三弄”的含義。(三) 小結(1)教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感想?學生回答。(2)八音樂器音色檢測教師播放塤、編鐘、琴、簫四種樂器音色片段。學生在學案上將音響片段與對應樂器進行連線。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八音樂器音色的掌握程度。(3)教師提問:你能說出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嗎?學生回答。教師提問:產生這種區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古代音樂文化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加強音樂審美的深度,感受古代音樂文化的價值。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評價方式本節課的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在整個教學活動里教師評價貫穿其中,包括對學生回答問題、視唱、聽辨主題旋律的評價等。學生自評包括能否準確視唱、分辨主題,能否準確判斷樂器音色,能否跟隨教師引導對音樂作品做出正確理解。(二)評價量規在回答問題、視唱主題旋律、聆聽作品、做練習題等實踐活動環節中,根據學生的反應表現給予表揚和點評。在觀看塤的產生歷史視頻后,做關鍵詞的填空練習,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反饋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塤的產生歷史,便于評價。在熟練視唱《梅花三弄》主題旋律后,再聆聽音樂作品,統計作品中主題出現的次數,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反饋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主題旋律,便于評價。學生聆聽隨機播放的樂器音色,判斷主奏樂器的音色,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反饋檢測學生是否掌握古代八音樂器音色,便于評價。七、教學設計的特點(一)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捕捉”塤的制作材料、出土地點等信息,隨后對關鍵詞的空缺進行填空練習,改變之前只有老師講授的形式,學生的練習實踐活動更多,隨學隨測,使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在欣賞塤、編鐘的演奏之前,了解作品內容和創作背景等信息,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時主動思考,在欣賞后對樂器音色進行獨立表述,并探究音色與音樂作品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梅花三弄》的主題旋律進行識譜演唱后,再聆聽作品,既鞏固了對主題旋律的印象,又對所聽內容有所了解,通過演唱與欣賞進一步加深對“三弄”含義的理解。(二)教學環節聯系緊密,環環相扣。以古代樂器為導入,為古代八音之樂的學習做好鋪墊。重點學習八音中的四件樂器,通過對樂器的學習、音樂作品的演唱與欣賞,加深對古代八音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在實踐中檢測學生對樂器音色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古代音樂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三)音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對八音的描述加深記憶。通過了解人類樂器始祖——塤的歷史,感受古人的智慧與古代音樂文化的繁榮。在了解著名詩篇《哀郢》的創作背景與作品內容后再欣賞塤表現的樂曲《哀郢》,加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塤這件樂器音色的獨特性。通過了解巴蜀民間歌謠《竹枝詞》與劉禹錫創作的古詩《竹枝詞》之間的關系,體會古代音樂對文學的影響。在《琵琶行》詩句中尋找琴簫兩件樂器,感受古代文學中蘊含的音樂文化。8、 教學反思(一)教學過程堅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已知的古代樂器為導入,學習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并進一步聆聽塤、編鐘、古琴、簫等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經典代表作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感受,并進行獨立表述。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二)教學設計突出音樂與相關文化結合的特點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為主線,通過八音與《三字經》、屈原詩篇《哀郢》與同名塤曲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有機聯系,在拓展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三)不足之處學生的參與方式還可進一步豐富,參與的機會可進一步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