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課教案第 周 第 次課程名稱 歷史教育讀本 授課內容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授課對象 22級軌道、航空、酒店 教學課時/授課類型 2 新授授課時間地點內容分析 參考教材 職業教育規劃新教材歷史教育讀本內容定位 公共基礎課程學情分析 學生現有知識技能基礎 學生學習當前知識技能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初中歷史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基礎差,自覺性不好,理解能力不好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素質目標先行者孫中山、興中會的成立、同盟會及綱領、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 通過分析辛亥革命的意義,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認識辛亥革命。 通過了解孫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到老一輩革命家為祖國、為民族奮斗壯烈人生,樹立起立志成才、報銷國家的遠大志向,有勇氣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重任。教學重點 掌握中華民國建立的艱難歷程,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 解決方法:講授法教學難點 1) 三民主義,需要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2)充分肯定孫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并正確的認識到他存在的不足。 解決方法:講授法信息化資源及教學資源 多媒體 教案檢查簽字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授法課堂教學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復習提問 清點人數,安全教育 復習提問 清點人數 提問 回答 回憶上節課內容環節二 情境導入 回憶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屈辱與探索 1840------1842-------1851-----1856------1860-------1864------1894------1895-----1898--------1900-------1911 隨機抽問 回答 引入課題環節三 新課學習 一、背景 1、甲午戰爭以來,民族危機深化。 (1)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大大加深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的狂潮,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使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以上所有這些,使中華民族危機深化。 2、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說明必須另辟救國之路。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人選擇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 1.創立興中會 (1)時間、地點:1894年,檀香山 (2)性質: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口號:“振興中華” (4)實踐:廣州起義 這次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輾轉日本、檀香山、美國、歐洲各地,繼續宣傳革命,發展革命力量。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證明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光復會、日知會 2、革命潮流的發展 民族危亡的形勢,孫中山的游說,使一些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從愛國主義立場出發,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他們創辦報刊、著譯書籍,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輿論,推動革命潮流急速向前發展。19歲的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呼喊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1)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2)創始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 (3)性質: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機關刊物:《民報》 這十六字綱領,孫中山在《民報》上把它概括為 (6)意義 A、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 B、同盟會所確定的“三民主義”綱領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最完整、最系統的民主革命綱領; C、以同盟會成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階段。 (三)辛亥革命(1911年) (1)準備活動: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積極開展各項革命活動 A、大造革命輿論,傳播革命思想; B、派會員回國,在各地建立革命機關; C、聯絡會黨和新軍,不斷發動武裝起義。 著名的起義是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黨人的影響。 會黨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鴉片戰爭后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團體的總稱。會黨具有反對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在此以前,天地會、哥老會等通稱會,自興中會與天地會首領聯絡后,始稱“會黨”。會黨除有反清復明的口號外,尚有組織上實行家長式領導,首領由大首領加封,一切唯首領之命是從;組織成員以破產農民、手工業者和游民無產者為主體;有很強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進行活動等特征。興中會成立后,很注意聯絡會黨,以擴大勢力和影響。孫中山曾說:“余持革命主義,能相喻者,不過親友數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祿,唯所稱下流社會,反有三合會之組織,寓反清復明之思想于其中,雖時代湮遠,幾于數典忘祖,然茍與之言,猶較縉紳為易入,故余先從聯絡會黨入手。”(《總理全集》第一集,第920頁)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主要依靠力量就是會黨。 新軍是清末編練的近代化陸軍。開始籌練于1894年。次年3月,胡燏棻募集五千人,編成十營,初駐馬廠,后屯小站,以西法訓練,號“定武軍”。是為新軍之始。中日甲午戰爭后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與此同時,張之洞也在署兩江總督任內編練“自強軍”。《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以倡辦“新政”的名義,于1903年在中央設練兵處,以奕誆為總理,袁世凱會辦。1905年練兵處制定陸軍軍制。各省設督練公所,由督、府、將軍、督統兼任督辦。將新軍的編練推行于全國。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額設官兵12512人。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 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平 時以2鎮為1軍,戰時則根據情況,或以3鎮為1軍,或合 數軍為 1大軍,由總統或軍統率領。中下級軍官多為國內各武備學堂畢業生充任,間有少量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士兵采用募兵制,在體格、有無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較嚴格的規定。武昌起義前夕,已編成十三鎮。清政府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亦稱國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多沿襲綠營、尋防營等名號),借以鞏固其垂危的封建統治。但在革命黨人積極活動下,各省新軍中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傾向革命者日多,成為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的主要力量。 2.武昌起義 A、時間、地點: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B、起義發難者: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 C、內容:起義軍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控制武漢三鎮,取得勝利。 D、別稱:因為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所以史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二、中華民國的創建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 (1)條件:武昌起義后,全國10多個省份宣布起義或獨立,脫離清政府,革命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 (2)時間、地點:1912年,南京 (3)內容 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臨時參議院成立 (4)性質:南京臨時政府是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政權 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 (1)時間:1912年3月 (2)制定機構:臨時參議院 (3)性質: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件 (4)意義:體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結局: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取得辛亥革命果實。 1、袁世凱的大耍手段:一面向南方革命力量發動進攻,一面派人南下和談。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結束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3、袁世凱舊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袁世凱東山再起 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已難以維持,便從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選中袁世凱,作為其侵華的新工具。與此同時,面對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凱,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軍維系清王朝的統治。這樣,袁世凱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乘革命勢力迅猛發展之機,迫使清政府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 2、"南北和談"和清帝退位 袁世凱掌權以后,對革命黨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倆。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漢,占領漢口、漢陽,對革命勢力進行武力威脅;另一方面,又在帝國主義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談,利用革命黨人的軟弱,采用欺騙的手段,誘使其交出政權。1912年1月,孫中山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夾擊和革命陣營內部妥協派的壓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絕對贊成共和,就可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袁世凱在得到革命勢力同意讓權的保證后,又回過頭來對清皇室施加壓力,武力逼宮,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清帝退位后,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接著,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新大總統到南京就職等條件。為此,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緊張局勢,迫使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袁世凱在共和國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四、評價 1、進步性:推翻清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創建民國,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局限性:以革命者同舊勢力的妥協告終,沒有從根本性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拯救出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失敗的。但失敗給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孫中山先生進行的革命活動? 問題:你知道清末還有哪些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問題:你知道清末有哪四大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宣傳家? 問題:三民主義的含義是什么? 提問全班學生正確的評價“三民主義”: (1)進步性 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 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 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2)局限性: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斗爭對象;民生主義是不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提問全班學生問題:這里“新階段”的含義是什么? 點評和總結 提問全班學生問題:起義依靠主要力量是會黨與新軍,那么什么是“會黨”?,什么是“新軍”? 點評和總結 總結:辛亥革命準備時期,會黨即各地民間反清秘密結社是一支活躍的力量。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曾以各種方式在會黨中開展工作,發動會黨起來參加革命。會黨也樂意接受他們的領導,參加反清的武裝斗爭,對革命起了積極的作用。 湖北新軍為清末張之洞于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編成張彪任統制的陸軍第八鎮與黎元洪任協統的第二十一混成協。 武昌起義就是由湖北新軍參與的革命軍率先發難的。 什么是武昌起義?它的發生帶給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 補充:因為武昌起義爆發在中國農歷辛亥年,因此被稱為辛亥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是單指武昌起義。廣義的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進行的系列革命。我們本課所學的辛亥革命是狹義概念。 播放視頻 提問全班學生自辛亥革命以后,人們對于辛亥革命的評價眾說紛紜,請問你認為他是成功還失敗呢? 點評和總結 提問全班學生評價,點評并總結 通過看書讓學生了解興中會建立以后,由于革命力量較為分散,孫中山先生于1905年建立同盟會,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從此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 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章炳麟 “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學生勾畫記筆記 學生理解什么是“會黨”和“新黨” 個別學生回答 個別學生回答 學生記筆記 學生從時間、地點、參加者,結果等方面了解武昌起義 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認識:武昌起義使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建立新的全國性的政府的條件已經成熟。 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 個別學生回答 抽問個別學生回答 了解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建立的背景 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孫中山在他的革命活動中,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團體,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提出了近代中中國第一個最全面最先進的革命綱領,孫中山先生被稱為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 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社會生活: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了解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培養學生正確的看待和評價歷史環節四 鞏固練習 通過本課的學習,孫中山先生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么?你覺得他有那些精神么值得你學習?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學生談談收獲。 提問全班學生點評并總結 個別學生回答 加深記憶環節五 評價總結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長期進行革命宣傳和斗爭的結果。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辛亥革命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表明了資產階級無力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點評總結 全班個人總結環節六 作業布置 完成書后P114頁的思考練習 總結辛亥革命的意義 布置作業 課后完成作業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1911) 2、湖北軍政府成立和各省響應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1、中華民國成立(1912)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袁世凱東山再起 2、“南北和談”和清帝退位 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四、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教學評價 教師點評教學反思教學效果診斷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