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第二節《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課題 2.2《地形圖的判讀》 單元 第2單元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上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材內容緊扣課程標準要求,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地形圖的判讀方法。教材首先通過引入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為學生理解等高線地形圖奠定基礎。接著詳細介紹了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特點以及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讀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準確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同時,教材還介紹了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不同顏色來區分不同的地形和地勢,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地理環境。教材中的圖片、實例和活動豐富,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2022新課標要求 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準確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學會判讀山坡的陡緩,熟練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能夠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聯系生產與生活實際,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對生產與生活造成的影響。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區域認知】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準確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學會判讀山坡的陡緩,熟練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等。能夠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并能描述其特征。【綜合思維】能夠理解地形圖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景觀的原因。【地理實踐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在地形圖中識別各種地形部位和地形類型。【人地協調觀】能夠聯系生產與生活實際,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對生產與生活造成的影響,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觀念。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充滿好奇心,但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圖閱讀方法,但對于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在生活中對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系統的地理知識支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直觀教學法、實踐操作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圖的判讀方法。重點和難點 1. 準確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等地形部位。2. 熟練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地形類型。課時 1課時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圖片、視頻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想一想】我們人類生活在陸地上,對于陸地地形更為了解,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五種基本形態。那么,這些形態各異、高低起伏的地形如何繪制到地圖上呢?【圖片展示】陸地地形圖、海底地形圖。【小組討論回答】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1】可以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表示不同的地形。【學生2】可以像畫素描一樣,把地形的高低起伏畫出來。【教師小結】(承轉)其實有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過繪制等高線來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地形圖的判讀。 觀看圖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發言 利用地形圖提出問題,設置疑問,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主題上來,為后面教學作鋪墊。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 【學習活動一】對比海拔和相對高度。【方法指引】研讀課本P32,讀圖2.9地面高度的計算。【問題引領1】認識等高線地形圖的四個概念:什么是海拔、相對高度?什么是等高線、等高距?展示海平面的圖片和不同地點高于海平面的示意圖。圖中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米?(2)甲、乙 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學生】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教師小結】海拔是一個絕對高度,而相對高度是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區分海拔和相對高度,是我們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重要基礎。接下來,我們來了解等高線地形圖是如何繪制的。(承轉)那等高線地形圖是怎樣得來的呢?【視頻學習】認識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方法【學習活動二】探究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方法指引】研讀課本P32-34頁,讀圖2.10-2.13。【問題引領2】等高線地形圖的定義是什么?(展示等高線地形圖的示例)2. 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是否相等?(觀察不同等高線之間的距離)3. 等高線的疏密與山坡陡緩有什么關系?(展示不同疏密程度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對比觀察山坡的陡緩)4. 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學生們認真觀察圖片和教材內容,進行討論。【學生1】等高線地形圖是用等高線來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圖。【學生2】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這個距離叫等高距。【學生3】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山坡較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山坡較陡。【教師小結】同一條等高線上的海拔相等;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的等高距相同;等高線是閉合曲線;等高線稀疏,坡緩;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不相交,但在陡崖處可重合。【合作探究】為爬山選擇合適路線。【思考】比較一下,從東坡爬到山頂容易,還是從西坡爬到山頂容易?為什么?【小結】判斷坡度陡緩的方法: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學習活動三】認識五種常見地形部位的等高線特點。【方法指引】研讀課本P33頁,讀圖2.10。【問題引領3】比較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種等高線地形圖各有什么特點?【提示】在常見的地形部位中,重點和難點是區分山谷和山脊,教師要通過對比形象化、生動化地解決問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如何判讀地形部位?【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們結合圖片進行討論。【學生1】山峰是等高線閉合,數值由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的地方。【學生2】山脊是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的地方。【學生3】山谷是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學生4】鞍部是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學生5】陡崖是等高線重疊在一起的地方。【教師小結】:在常見的地形部位中,區分山谷和山脊是重點和難點,記憶口訣 “凸高為谷,凸低為脊” 。同時,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部位的特點。【總結規律】幾種地形部位特征的小結。【教師小結】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研討課文,填寫下表。基本特征具體描述同線等高同圖等距密陡疏緩凸低為脊凸高為谷重疊為崖【學習活動四】分層設色地形圖。【方法指引】 研讀課文P34-35,讀圖2.14。【問題引領4】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定義是什么?(展示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示例,引導學生觀察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地形)。2. 對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給出不同地形類型的圖片和分層設色地形圖,讓學生對比觀察)。3. 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如何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合作探究】總結五種地形部位等高線特征地形名稱海拔高度地勢起伏狀況等高線特征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教師小結】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通過顏色的變化直觀地判讀出各種地形以及地勢的起伏狀況。例如,綠色通常表示平原,黃色表示丘陵和低山,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和冰川。同時,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類型的特點。【練一練】讀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在圖中判讀地形類型。1. 根據圖中的顏色,判斷不同區域所代表的地形類型。(給出一幅分層設色地形圖,讓學生根據顏色判斷地形類型)2. 描述圖中主要地形類型的特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描述圖中不同地形類型的特征。) 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合作探究,讀圖分析,交流發言分組討論,交流發言分組討論,交流發言課堂活動,獨立完成 引導學生通過計算兩地海拔之差得出相對高度。 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等高線和地形的關系,發現規律。引導學生觀察等高線疏密程度與山坡陡緩的關系,從中發現規律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觀察五種常見地形的等高線地圖,從中發現規律根據個人觀察結果,歸納出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歸納表達能力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根據個人觀察結果,歸納出五種地形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歸納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技巧,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地理實踐能力課堂練習 (P34活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地形部位。(P36活動)繪制并判讀分層設色地形圖。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掌握了在地形圖上識別地形部位和地形類型的方法。這兩種地形圖各有特點,等高線地形圖更詳細地展示了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層設色地形圖則更加直觀地呈現了地形和地勢。板書 略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直觀教學法、實踐操作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學反思 經過指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溝通、研究新知等多種方式達成學習內容,表現出“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練為主線”的教課思路。利用多種教課方式打破教課要點和難點,利用等高線地形模型進行直觀演示,配合電腦動畫加深印象,再讓學生察看自己的拳頭辨別不一樣地形部位,最后經過判讀繪制在拳頭上的等高線地形圖增加興趣,將乏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但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踴躍性和主動性,學生參加度方面,有所短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