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名稱 《中外歷史綱要(上)》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課題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章節(jié)/課時 第2章8節(jié)1課時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本節(jié)課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圍繞歷史的三個教學維度和五個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設計。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任務。教學內容 分析 《中外歷史綱要》這一教材以通史的敘事框架,展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本課屬于《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為第二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通過四個子目講述,第一個子目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講述西漢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的發(fā)展與交流,尤其是儒學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吸收佛道思想謀求發(fā)展的努力。教學中需要厘清西漢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發(fā)展融合的變化關系;第二個子目文學藝術和第三個子目科技,講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教學中需要列舉歸納新成就的具體內容;第四個子目中外文化交流,講述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教學中引導學生開放討論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進而形成文化自信。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過《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盛唐氣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書法、繪畫、石窟雕塑,唐代詩歌、中外交流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關于這一階段文化的特征表現(xiàn)以及為何具有這些特征,還需要在思維上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因此,本課教學側重“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對于初中已學的內容關鍵在于梳理其發(fā)展脈絡,點明文化成就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高一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成就的表現(xiàn)去認識其社會發(fā)展背景,探討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啟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教學目標 本課在課程標準中的總體目標是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而具體到這一節(jié)課,我們將細化為以下幾點: 1、通過閱讀教材,研讀有關儒釋道發(fā)展融合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深入學習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歷程及儒學危機、佛教盛行的問題、儒學復興相關內容;(史料實證 水平2) 2、通過閱讀教材,學生能夠列舉出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新成就及特點;(時空觀念 水平1) 3、通過研讀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發(fā)展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認識到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成就高峰的原因;(歷史解釋 水平2) 4、通過研讀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了解“東亞文化圈”概念,認識和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增強自身文化自信。(家國情懷 水平2)教學重點 三國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教學難點 多角度認識三國到隋唐時期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的變化特征。教學資源與教學用具 電子白板、黑板、PPT、歷史圖片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學習法、材料分析法、問題鏈、PBL教學法、PPT展示法教學過程及內容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習效果評價 時間分配教學環(huán)節(jié)1:導入新課 展示視頻:《西游記》第一集的選段 在進入第一部分的學習前,請同學們觀看一段視頻,是《西游記》第一集的選段,講述的是孫悟空拜師求道的故事,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注意須菩提祖師都講了哪些道法。觀看完畢了,同學們是不是對須菩提祖師所講道法感到疑惑?須菩提祖師看起來是道士,但講習內容卻摻雜了佛教,這是為何呢?實際上,從佛教方面說,須菩提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但在《西游記》中則以道士形象出現(xiàn)。而從講習內容來看,正如原著所說,祖師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文學作品對于時代特征是有一定的反映的,這恰恰反映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那么,這樣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部分“此消彼長——儒道佛的動態(tài)發(fā)展”。 觀看視頻,發(fā)現(xiàn)其中讓自己疑惑的情節(jié)。 利用視頻材料,激發(fā)學生對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三教融合發(fā)展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此期間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分鐘教學環(huán)節(jié)2:此消彼長——儒道佛的動態(tài)發(fā)展 1、活動:閱讀課本45頁子目前兩個段落的文本內容,嘗試梳理并總結出儒道佛在漢至唐這一時期內的發(fā)展概況。 給學生半分鐘整理時間,隨后在PPT上通過表格形式進行呈現(xiàn)。在概況下方總結出整體呈現(xiàn)的思想特點:思想活躍、多元共生、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最終由儒學受到挑戰(zhàn)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講解。 2、問題1:儒學正統(tǒng)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zhàn)? 從傳統(tǒng)儒學種種特征出發(fā),分析其難以適應魏晉時期的時代背景,同時以通俗對話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三教在回應現(xiàn)實訴求方面的區(qū)別。并輔以“學習考試”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佛道相對儒學的優(yōu)勢。由此得出儒學危機形成的原因。 在PPT上展示材料進行一一對比,佐證其各方面的不適應與危機的產生,最終總結出原因:①魏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人民缺乏精神寄托,儒學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現(xiàn)實需要;②儒學自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不足,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③佛教和道教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對儒學產生沖擊。 3、儒學難以回應現(xiàn)實訴求,佛道二教此時讓民眾看到精神寄托的希望,由此問題2:為什么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 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得出答案:①佛教和道教本身關注人的精神需求,佛教與儒、道結合,漸趨中國化;②統(tǒng)治者扶持佛教、道教以鞏固自身統(tǒng)治;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戶籍,可逃避賦役,破產農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相對獨立的寺院經(jīng)濟; 針對第三個原因,說明其中蘊含的隱患,并由此過渡到反佛滅佛運動的講解。 4、問題3:佛教盛行會帶來哪些社會問題?時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展示材料,整理具體到各個方面的史料論述進行佐證,最后結果在PPT上進行呈現(xiàn): 1、閱讀材料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概括。 2、針對各個問題進行討論梳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答案。 1、縱向梳理儒學發(fā)展的軌跡,補充教材中對于儒學危機分析的不足,通過材料分析魏晉時期儒學危機產生的原因。 2、史料教學,針對教材中對于佛教和道教在魏晉時期廣泛傳播的原因分析不足,通過補充材料,幫助學生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 20分鐘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大量錢財;②寺院經(jīng)濟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③出世態(tài)度不利于統(tǒng)治穩(wěn)定。 而針對時人應對問題,從官方和民間兩個方面進行講解,官方為統(tǒng)治者的滅佛運動,代表運動為“三武滅佛”,在此過程中,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民間為反佛思想的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代表人物為范縝,講解其面對王公朝貴的據(jù)理駁斥以及《神滅論》。而隋唐代表人物為韓愈,在佛道沖擊的形勢下,他率先發(fā)起儒學復興運動,講解主要從《原道》及《諫迎佛骨表》剖析韓愈的理論,分為“道統(tǒng)論”與“斥佛老”兩個方面。在此提醒學生一點,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雖然受到挑戰(zhàn),但并未喪失。在這一子目的最后講解中,以《車遲國斗法》說明三教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教學環(huán)節(jié)3:輝煌璀璨——文藝與科技碩果累累 1、文藝與科技兩個子目在講解過程中歸為一個部分進行講解。文學成就方面按時間順序對典型案例進行展示,并附論述材料進行評價。 2、在藝術成就方面,依照課本內容分為書法、繪畫、雕塑、舞蹈四個方面進行梳理,不過多深入,多講解隨著時代變遷藝術特征的變化,展示圖片材料,加深學生印象。 3、在科技成就方面,按表格形式進行梳理,不深入展開。以表格內容中的關鍵詞進行總體科技特點概括。整體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漢至唐時期藝術及科技方面的成就十分輝煌,那么這樣的局面是因何產生的呢?由此過渡到課本47頁“思考點”的講解。 3、問題4:這一時期的文藝、科技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注意讓學生分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總結:①政治: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礎;②政治: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tǒng)治地位對科技給予相當?shù)闹匾暎虎劢?jīng)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④社會:隋唐統(tǒng)一后,社會環(huán)境較為安定,提供了社會條件;⑤文化: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以及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礎。 1、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歸納此時期文學藝術、科技領域的新成就。 2、閱讀材料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 2、幫助學生對繁雜知識點有較為清晰的把握。 3、圖片材料的合理使用使課堂氛圍不過于沉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0分鐘教學環(huán)節(jié)4:中外交流——佛教東傳與對外開放 1、在這一子目,遵循課本邏輯,主要分為佛教東傳、萬國來華、對外交流三個方面進行講解。 活動:分中日交流與中印交流兩個版塊,展示法顯、玄奘、鑒真、空海四人畫像,提問學生說出哪位人物在哪個朝代做了哪些事。 2、在萬國來華方面,講解唐長安城在當時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功能等方面內容,輔以文字與圖片材料加深學生理解。其中重點講解遣唐使內容,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并帶回各自國家進行傳播,由此過渡到下一方面的講解。 3、在對外交流方面,展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分海路和陸路兩個方面簡要梳理,總結其最大的影響便是“東亞文化圈”由此形成,輔以論述材料對這一概念進行詮釋,并展示表格,說明中國在各個方面對周邊國家的深入影響。 最后,由此總結出隋唐文化的特點: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 1、閱讀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 2、對當時中外交流的盛況有一個整體印象把握。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關聯(lián)信息的能力。 2、史料教學,通過補充史料,幫助學生認識唐朝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響,了解“東亞文化圈”的概念。 5分鐘教學環(huán)節(jié)5:課堂練習 整理三道課程相關選擇題,帶領學生一同進行練習。在練習結束后展示整堂課的總體結構,與板書相契合。 對本課所學知識進行整體把握。 題目練習的同時總結知識,加深學生印象。 2分鐘板書作業(yè) 課堂史料閱讀和史料分析,小組討論與發(fā)言呈現(xiàn)的具體表現(xiàn),隨堂提問或出題檢測學習效果,課后布置練習作業(yè),如《步步高》練習冊、《高考調研》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