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二、教學目標通過講述吳、蜀兩國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治理,來講述民族交融的歷史;通過講述東晉、南朝政權沿革,解釋世族和六朝的概念,主要講述東晉世族專權;通過北人大量南遷,來說明南方經濟的開發,還有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民族交融;通過簡述十六國情況,以肥水之戰為案例講解民族融合失敗的影響;通過講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來說明當時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三、教學內容課標中要求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思想文化成就在后面都有專課敘述,本課除敘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線索外,在第二子目 “東晉與南朝”突出區域開發的問題,在第三子目“十六國與北朝”突出民族交融的問題。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教學難點:第三子目“十六國與北朝”牽涉民族、政權較多,相對來說是本課的難點。五、學情分析在初中的學習中,學生對于該部分政權更迭情況已經有所了解了,尤其是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及過程,南方經濟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等等,這些都有涉及,但是學生基礎較差,對于一些深層次的概念邏輯理解困難。六、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學資源:歷史史料、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多媒體七、教學過程導入:各位同學大家好,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單元的學習,第二單元的標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由標題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間的歷史,我們將時間線往前伸,到兩漢時期,我們可以得知,兩漢是一個統一的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則是分裂的,到了隋唐,再度實現統一,那么,在這段分裂當中,我們能夠了解到些什么呢?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五課的學習,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從題目中大家提取一下本節課的關鍵詞是什么?(學生回答: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該時期的民族交融是建立在政權更迭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是我國古代史上第二次大的民族交融,除了民族交融以外,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還有區域開發,文化多元,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第五課的學習。政權更迭首先我們來學習,民族交融的大背景,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接下來我們用板書的形式來梳理一下這段時期的政權更迭。(在寫板書的同時調動學生一起梳理,在梳理完從東漢到隋這一段的政權更迭之后,說明這一時期的特點就是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政權更替頻繁,同時指出,在這個大分裂時期,唯一一個統一就是西晉,但是西晉的統一非常短暫,從建立到滅亡,僅僅持續了50年,用八王之亂和少數民族內遷后卷入權力爭奪來進行說明。就是五胡內遷)八王之亂(291-307),是發生于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由于當時的曹魏缺乏宗室藩屏而導致孤立而亡的歷史教訓,晉武帝大封宗室子弟為王,同時,這些王據守州郡重鎮而且掌兵,他們互相攀比,欲望逐漸膨脹。這個時候的皇帝是晉惠帝,他生性愚鈍,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八王開始相互攻伐,這場戰亂持續16年之久,西晉從此衰落。同時,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就不斷向內地遷徙,東漢王朝誘招少數民族內遷,主要是為了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同時,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攻伐消長,也導致民族遷徙,大家知道,北方一般是游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北方進入了寒冷期后,他們便南下拓展生存空間,因為根據氣象學家認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正處于長期的低溫期,那個時候每年的溫度大概比現在低1-2°。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八王之亂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卷入其中,并逐漸主導了局勢,史稱五胡亂華。所以西晉短存,是因為他統治集團奢侈腐化,八王之亂耗盡了國力,同時,少數民族內遷使得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卷入其中,主導局勢,311年,匈奴貴族與羯族等聯軍攻陷洛陽,俘獲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史稱永嘉南渡。〔在板書上標出〕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第二年,即317年,西晉的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東晉這里,我們所需要注意的就是,東晉的政治特點是什么?(用王與馬共天下的材料來說明)士族專權,門閥與皇權共天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門閥世族。門閥世族作為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萌生于漢,形成于魏晉,東晉達到極盛,南北朝逐漸衰落,隋唐以后退出歷史舞臺。(歷史沿革見PPT)西漢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經營莊園,漸成割據,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豪強地主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門第,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要職,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司馬氏依靠士族奪得政權后,為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對他們繼續放縱和籠絡,從而形成典型的門閥政治.后來庶族劉裕滅了東晉,建立劉宋,士族衰落,隋唐科舉制下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門閥士族制度逐漸消亡。補充譜牒:是古代記述家族世系的書籍,為維護門閥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纂家譜,講究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譜牒成為吏部選官、門閥通婚、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江南開發在談完兩晉之后我們來回顧一下西晉末年晉元帝避亂渡江建立東晉,北方士庶隨之南下,中華文明南遷的永嘉南渡,它與北宋末年趙構渡江建立南宋統稱為“衣冠南渡”。首先我們來對比秦漢時期江南地區的狀況,(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而江南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迅速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于平衡)那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呢?(PPT展示史料并請學生回答,表現及影響看PPT)這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呢?政局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程度影響經濟發展,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民族交融前面我們講到的政權更迭與江南經濟的開發都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交融,但是大家需要注意一下民族交融與民族融合的區別。(PPT展示,同時用史料來展示從西晉至唐民族關系的變化,得出民族交融加強這一趨勢,并說明當時民族交融在南北方的不同,以及點明民族交融的特點是什么:雙向的,漢化:實際是胡人由部落形態演化到漢人王朝形態,從游牧走向農耕,從野蠻走向文明;同時,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強悍的民族性格、部分優秀文化和生活習俗也影響了中原農耕民族,eg胡床的傳入使高足家具流行,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傳統,胡樂胡服流行,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別是得益于突破國家、民族、地域限制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最終促成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其次我們梳理一下本課所提到的民族交融大事記(PPT),在這之中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使鮮卑族起源于東胡部落,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的官吏沒有俸祿,全靠貪污和搜刮,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激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社會動蕩,北魏統治舉步維艱。北魏孝文帝上任后,決定進行漢化改革,(PPT顯示改革措施)政治上,遷都至洛陽,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策,經濟上采用均田制,長期戰亂,百姓流亡,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這時政府按一定標準將國家控制的荒地分給農民耕種,授田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兵役和租稅。推行新的租調制。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糧食和布帛)。(其他參看PPT)小結用《波峰與波谷》來總結本課。八、板書設計九、課后反思知識比較散,學生參與度不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